半导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848244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栅介质层以及栅极表面覆盖有第一介质层,可以基于栅极及其表面的第一介质层,在所述衬底内形成轻掺杂漏区以及轻掺杂源区,避免轻掺杂源区与轻掺杂漏区扩散到栅极下方,可以增大轻掺杂源区与轻掺杂漏区之间的距离,避免穿通击穿问题,降低寄生电容,提高操作频率。可以基于所述栅极及其侧壁的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在所述衬底内形成源区和漏区,在形成图案化的第二介质层时,由于第一介质层的保护,可以避免图案化第二介质层时导致的过刻蚀问题。而且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仅需要两层介质层,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器件制作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成为当前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半导体器件是电子设备实现各种功能集成电路的主要元件。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半导体器件的尺寸越来越小,这样,半导体器件中,轻掺杂源区与轻掺杂漏区距离越来越接近,使得半导体器件容易发生穿通击穿(punch-through)问题,造成漏电。而且由于轻掺杂源区与轻掺杂漏区会扩散到栅极下方,增加了栅极与源区之间的寄生电容以及与漏区之间的寄生电容,降低了半导体器件的操作频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一般先在栅极的侧壁形成第一间隔结构,作为形成轻掺杂源区与轻掺杂漏区的掩膜,这样,可以避免通过离子注入形成轻掺杂源区与轻掺杂漏区时候,轻掺杂源区与轻掺杂漏区扩散到栅极下方,同时,可以增大轻掺杂源区与轻掺杂漏区之间的距离,避免穿通击穿问题,降低寄生电容,提高操作频率;然后再在第一间隔结构表面形成第二间隔结构,作为形成源区和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作方法包括:提供一衬底,所述衬底具有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具有栅介质层,所述栅介质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表面具有栅极;形成第一介质层,所述第一介质层覆盖所述栅介质层以及所述栅极;基于所述栅极及其侧壁的第一介质层,朝向所述第一表面进行第一次离子注入,在所述衬底内形成轻掺杂源区以及轻掺杂漏区;形成图案化的第二介质层,所述图案化的第二介质层覆盖位于所述栅极侧壁的第一介质层,露出其他部分的所述第一介质层;基于所述栅极及其侧壁的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朝向所述第一表面进行第二次离子注入,在所述衬底内形成源区以及漏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作方法包括:提供一衬底,所述衬底具有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具有栅介质层,所述栅介质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表面具有栅极;形成第一介质层,所述第一介质层覆盖所述栅介质层以及所述栅极;基于所述栅极及其侧壁的第一介质层,朝向所述第一表面进行第一次离子注入,在所述衬底内形成轻掺杂源区以及轻掺杂漏区;形成图案化的第二介质层,所述图案化的第二介质层覆盖位于所述栅极侧壁的第一介质层,露出其他部分的所述第一介质层;基于所述栅极及其侧壁的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朝向所述第一表面进行第二次离子注入,在所述衬底内形成源区以及漏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供一衬底包括:在衬底的第一表面形成栅介质层;在所述栅介质层上形成浅沟槽,所述浅沟槽延伸至所述衬底内;在所述浅沟槽内填充介质材料,形成浅沟槽隔离结构;在所述栅介质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表面形成栅极;其中,所述第一介质层覆盖所述浅沟槽隔离结构的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图案化的第二介质层包括:形成未图案化的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二介质层覆盖所述第一介质层;图案化所述第二介质层,保留所述第二介质层位于所述栅极侧壁的部分,去除其他部分的所述第二介质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东光占琼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