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1728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5: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摩托车结构,涉及摩托车的技术领域。摩托车结构包括前座组件、后座组件和车架;所述前座组件连接在所述车架的中间位置,所述前座组件用于骑行者乘坐;所述后座组件连接在所述车架的后端位置,并且所述后座组件设置在所述前座组件的后端,所述后座组件用于乘坐者乘坐;所述后座组件的高度高于所述前座组件的高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架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尤其是座垫为一体式的长方体状,道路颠簸时,乘坐者的乘坐位置不稳固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前座组件、后座组件分别对骑行者、乘坐者的乘坐位置进行限定,并且后座组件的高度高于前座组件的高度,使骑行者安全的骑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结构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摩托车结构。
技术介绍
摩托车,是指由汽油机驱动,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的两轮车或三轮车。摩托车轻便灵活、行驶迅速,广泛用于巡逻、客货运输、体育运动器械。摩托车主要分为街车、公路赛摩托车、越野摩托车、巡航车、旅行车等。上述现有技术中,骑行者在骑行摩托车时,骑行者的速度通常比较快,一般情况下,摩托车的时速在30公里/小时-80公里/小时之间。由于骑行的道路不平,摩托车的颠簸力就会比较大,为了提高骑行者的舒适度,摩托车的座垫就会设置的比较大,以增大骑行者和座垫之间的接触面积,将摩托车的座垫下面直接固定在车架上,便于骑行者舒适的骑行。摩托车的座垫为长方体状,骑行时,骑行者通常坐在座垫的前部位置,乘坐者坐在座垫的后部位置,以使骑行者能够载人骑行。但是,由于车架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尤其是座垫为一体式的长方体状,骑行的道路颠簸时,就会使乘坐者向前窜动,导致骑行者、乘坐者的乘坐位置不稳固,甚至会出现骑行者对车把的握持不牢固,引发交通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架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尤其是座垫为一体式的长方体状,道路颠簸时,乘坐者的乘坐位置不稳固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摩托车结构,包括前座组件、后座组件和车架;所述前座组件连接在所述车架的中间位置,所述前座组件用于骑行者乘坐;所述后座组件连接在所述车架的后端位置,并且所述后座组件设置在所述前座组件的后端,所述后座组件用于乘坐者乘坐;所述后座组件的高度高于所述前座组件的高度。进一步的,所述前座组件包括前座垫、第一座垫支架和竖直设置的第一减震器;所述前座垫连接在所述第一座垫支架上,所述第一座垫支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一座垫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器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车架上。进一步的,所述后座组件包括后座垫、第二座垫支架和水平设置的第二减震器;所述后座垫连接在所述第二座垫支架上,所述第二座垫支架的前端面连接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二座垫支架的后端悬空设置;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二减震器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座垫支架的前端面。进一步的,所述后座组件连接有扶手,所述扶手设置在所述后座垫的前端面位置。进一步的,所述后座组件连接有载物架,所述载物架设置在所述后座垫的侧面。进一步的,还包括车前轮、车后轮和号码牌;所述车前轮连接在所述车架的前端,所述车前轮上连接有前挡泥板;所述车后轮连接在所述车架的后端,所述车后轮上连接有后挡泥板;所述号码牌连接在所述前挡泥板上。进一步的,所述车前轮连接有前挡泥板连接支架;所述前挡泥板连接支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车前轮的中心轴上,所述前挡泥板连接支架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前挡泥板上。进一步的,所述号码牌为圆弧形的片状。进一步的,所述号码牌的外侧边为逐渐变薄的扁平状。进一步的,还包括方向把和数显仪表;所述方向把连接在所述车架的前端;所述数显仪表连接在所述方向把上,并且所述数显仪表设置在所述方向把的外侧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摩托车分座座垫,所述前座组件连接在所述车架的中间位置,所述前座组件用于骑行者乘坐,对骑行者的乘坐位置进行限定;所述后座组件连接在所述车架的后端位置,所述后座组件设置在所述前座组件的后端位置,所述后座组件用于乘坐者乘坐,以对乘坐者的位置进行限定;利用所述前座组件、后座组件分别对骑行者、乘坐者的乘坐位置进行限定,将骑行者、乘坐者的乘坐位置分开设置,便于骑行者、乘坐者独立乘坐,一旦发生道路颠簸,骑行者、乘坐者的位置互不影响,骑行者骑行更加的安全;所述后座组件的高度高于所述前座组件的高度,以使乘坐者的位置高于骑行者的位置,便于乘坐者对前方的路况进行观察,以对骑行者进行指导,确保骑行者安全的骑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的B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结构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结构的右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结构的左视图。图标:100-前座组件;200-后座组件;300-车架;400-车前轮;500-车后轮;600-号码牌;700-方向把;800-数显仪表;101-前座垫;102-第一座垫支架;103-第一减震器;201-后座垫;202-第二座垫支架;203-第二减震器;204-扶手;205-载物架;401-前挡泥板;402-支架;501-后挡泥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摩托车结构,包括前座组件100、后座组件200和车架300;所述前座组件100连接在所述车架300的中间位置,所述前座组件100用于骑行者乘坐;所述后座组件200连接在所述车架300的后端位置,并且所述后座组件200设置在所述前座组件100的后端,所述后座组件200用于乘坐者乘坐;所述后座组件200的高度高于所述前座组件100的高度。在图1中,前座组件100采用螺栓连接在车架300的中间位置,便于骑行者手握方向把700,坐在前座组件100上进行骑行。后座组件200采用螺栓连接在车架300的后端位置,将后座组件200设置在前座组件100的后端位置,便于骑行者坐在前座组件100上骑行时,乘坐者坐在后座组件200上,使骑行者和乘坐者分别在独立的座位。一旦出现道路颠簸的情况,骑行者在前座组件100沿着前后方向晃动,乘坐者在后座组件200沿着前后方向晃动,骑行者和乘坐者的位置互不影响,提高了骑行者和乘坐者的乘坐位置的安全性。后座组件200的高度高于前座组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座组件(100)、后座组件(200)和车架(300);所述前座组件(100)连接在所述车架(300)的中间位置,所述前座组件(100)用于骑行者乘坐;所述后座组件(200)连接在所述车架(300)的后端位置,并且所述后座组件(200)设置在所述前座组件(100)的后端,所述后座组件(200)用于乘坐者乘坐;所述后座组件(200)的高度高于所述前座组件(100)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座组件(100)、后座组件(200)和车架(300);所述前座组件(100)连接在所述车架(300)的中间位置,所述前座组件(100)用于骑行者乘坐;所述后座组件(200)连接在所述车架(300)的后端位置,并且所述后座组件(200)设置在所述前座组件(100)的后端,所述后座组件(200)用于乘坐者乘坐;所述后座组件(200)的高度高于所述前座组件(100)的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座组件(100)包括前座垫(101)、第一座垫支架(102)和竖直设置的第一减震器(103);所述前座垫(101)连接在所述第一座垫支架(102)上,所述第一座垫支架(10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车架(300)上,所述第一座垫支架(10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减震器(10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器(103)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车架(300)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座组件(200)包括后座垫(201)、第二座垫支架(202)和水平设置的第二减震器(203);所述后座垫(201)连接在所述第二座垫支架(202)上,所述第二座垫支架(202)的前端面连接在所述车架(300)上,所述第二座垫支架(202)的后端悬空设置;所述第二减震器(20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车架(300)上,所述第二减震器(203)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座垫支架(202)的前端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伟杨义成龚伟卿仁勇田太根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鑫源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