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后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3814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07: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后叉,其整体构成冂型,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左半后叉与右半后叉,左半后叉与右半后叉均由压铸制得,左半后叉和右半后叉通过沿后叉宽度方向设置的连接螺杆配合螺母固定,其中连接螺杆的数量至少为二。采用左右分体形式的设置方案,相对于现有整体铸造的方式,工艺简单,避免了采用上下脱模再抽芯的工艺,单独通过压铸制得左半后叉和右半后叉,降低了工艺难度和制造成本。通过连接螺杆螺母的方式连接左右半后叉,连接有效且拆装简单,方便实用。两个连接螺杆的设置避免左右半后叉之间相互转动。

A Motorcycle Rear Fork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ear fork of a motorcycle, which is integrally composed of a left half rear fork and a right half rear fork with relative spacing. Both the left half rear fork and the right half rear fork are made by die casting. The left half rear fork and the right half rear fork are fixed by a connecting screw arranged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rear fork, and the number of connecting screw is at least two.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integral casting method, the left and right rear forks are made by die casting alone, which reduces the process difficulty and cost. The left and right half rear forks are connected by connecting screw nuts. The connection is effective and the disassembly is simple, convenient and practical. The setting of the two connecting screw avoids rotation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half rear fork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后叉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
,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后叉。
技术介绍
后叉是连接摩托车后轮与车架的主要构件,一般呈H型或冂型,其前端设置有与车架上伸出的轴枢接的部分,下端为安装后轮轴的部分。其一般由焊管焊接构成H型,H型的前端各焊接一个水平设置的短管轴套与车体上凸出的轴配合,后端一般开设条形孔或焊接短轴与后轮轴配合。通过焊管制作的后叉整体较重,焊接处易成为受力薄弱点,且焊缝不美观,需要打磨,整体制作工艺繁琐。从改善操作稳定性的角度出发,将后叉做成轻量且高刚度是改进的方向。从结构美观,轻质高刚度的需求出发,现多使用铝合金制作后叉,铝合金后叉多为冂型,其整体铸造而成,通过模具上下脱模,抽芯制作。但整体铸造的后叉,其制作工艺难度较大,制作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艺难度较小,成本更低的摩托车后叉。一种摩托车后叉,包括:间隔相对设置且前端相连整体构成冂型的左半后叉与右半后叉,其特征在于,左半后叉与右半后叉均由压铸制得,左半后叉的前端和右半后叉的前端相向正对伸出有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沿后叉宽度方向设置,左连接部的内端和右连接部的内端接触配合;还包括连接螺杆,连接螺杆的数量二且间隔设置,连接螺杆沿后叉宽度方向穿过左半后叉的前端和右半后叉的前端,其左右两侧的穿出部分上分别连接有螺母,位于左右两侧的螺母的靠内一侧端面分别与左半后叉的外侧和右半后叉的外侧相抵,通过连接螺杆与螺母实现左半后叉和右半后叉之间的紧固连接。这样,采用左右分体形式的设置方案,相对于现有整体铸造的方式,工艺简单,避免了采用上下脱模再抽芯的工艺,而是可以单独通过压铸制得左半后叉和右半后叉,降低了工艺难度和制造成本。通过连接螺杆螺母的方式连接左右半后叉,连接有效且拆装简单,方便实用。两个连接螺杆的设置避免左右半后叉之间相互转动。其中连接螺杆的可位于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之中或之外,位于之外的时可以将左右连接部铸造跟更小有利于减重。作为优选,左半后叉与右半后叉上连接螺杆的穿出部位分别开设有沿后叉宽度方向向内凹的凹槽,螺母设置在凹槽中且螺母的内侧面与凹槽的底面贴合定位。这样,凹槽的设置主要是避免螺母外露,同时提供一个平面与螺母侧面贴合实现更好的定位,锁紧。作为优选,左连接部沿后叉宽度方向的靠内一侧面上设置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沿后叉宽度方向设置,右连接部沿后叉宽度方向靠内一侧面上正对定位凸起处开设有与定位凸起配合供其插入实现周向定位的第一定位孔。这样,定位凸起主要是在左后叉与右后叉连接时起到定位的作用,避免转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采用两个间隔设置沿后叉宽度方向延伸的定位销充当定位凸起,减少左右半后叉对正的难度,实现方便快捷的连接安装。作为优选,左半后叉下端面的前端与右半后叉的前端的下端面均向下设置有第一安装凸起,第一安装凸起上沿后叉宽度方向均开设有主支架安装孔,左后叉架的前端外侧沿后叉宽度方向伸出有弹簧挂销,弹簧挂销远离左后叉架的一端沿其周向设置环形挂接凹槽。这样,第一安装凸起方便左右半后叉连接后与主支架进行连接。作为优选,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分别沿后叉宽度方向开设有贯穿的安装轴孔,连接螺杆位于安装轴孔的后方,安装轴孔为两端直径大于中间段直径的台阶孔;还包括后叉轴缓冲套,所述后叉轴缓冲套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内层安装套,第一中间缓冲套以及第一外层安装套构成,第一中间缓冲套由弹性材料构成,后叉轴缓冲套安装在安装轴孔的两端,第一外层安装套的外周面与安装轴孔端部的内周面贴合,第一外层安装套的沿轴向靠内一侧端面与安装轴孔中的台阶面相抵定位;还包括衬管,衬管抵接在两个后叉轴缓冲套之间,且与后叉轴缓冲套同轴设置,衬管的内径大于或等于第一内层安装套的直径,衬管外径小于安装轴孔中间段的直径,衬管外周上套设有橡胶环,橡胶环的外周面与安装轴孔中间段的内周面抵接。这样,该设置可实现安装轴的柔性连接,并能接收部分晃动,其中缓冲套多由橡胶或其他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整车在行驶过程中,地面凹凸车体会振动,通过后叉轴缓冲套的设置可以吸收部分来自后轮的震动,避免直接刚性连接振动过大,影响驾乘体验。衬管的设置可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振动过大时,橡胶环也会直接参与减震,同时轴穿过衬管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作为优选,左半后叉和右半后叉的后端外侧面均设置有向内凹的沉槽,沉槽底部沿后叉长度方向开设有后端开口的条形孔,条形孔供后轮轴穿入,沉槽的底部条形孔的前方开设有第二定位孔。这样,开口的设置方便直接架在后轮轴上,方便的安装。通过定位孔与后轮轴上设置构件实现后轮轴定位,沉槽的设置使得位于后轮轴两端螺栓位于沉槽中不用外露。作为优选,左半后叉和右半后叉的后端开设沉槽处的上端面向上设置第二安装凸起,第二安装凸起上沿后叉宽度方向开设有后减震安装孔,位于右侧的第二安装凸起上还开设有制动构件安装孔,制动构件安装孔位于后减震安装孔后方,后减震安装孔中设置有后减震缓冲套,后减震缓冲套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二内层安装套,第二中间缓冲套以及第二外层安装套构成,第二中间缓冲套由弹性材料构成,第二外层安装套的外周面与后减震安装孔的内周面贴合定位。这样,第二安装凸起的设置方便连接后减震器和制动器,这样进一步通过后叉的设置简化车体结构,实现一件多用。后减震的后端通过一跟横轴连接在第二内层安装套中,第二中间缓冲套采用橡胶吸收振动,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作为优选,左半后叉和右半后叉的上端面均向上凸起设置有挡泥板安装耳,挡泥板安装耳沿后叉宽度方向均开设有孔,挡泥板安装耳位于第二安装凸起与连接螺杆之间。这样,挡泥板安装耳的设置方便挡泥板的安装和固定。作为优选,左半后叉连接前端与后端之间的部位为沿后叉宽度方向内凹外凸的壳状结构,左半后叉的内凹部位的底面上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沿左半后叉长度方向设置,左半后叉的内凹部位的两个内侧壁上间隔设置有沿后叉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凸起;右半后叉连接前端与后端之间的部位为沿后叉宽度方向内凹外凸的壳状结构,右半后叉的内凹部位的底面上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沿右半后叉长度方向设置,右半后叉的内凹部位的两个内侧壁上间隔设置有沿后叉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凸起。这样,壳状结构有装饰作用,同时利于减重,降低成本,加强筋的设置在满足减重的同时确保整个构件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同时加强筋和加强凸起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避免铝水收缩造成的壳体部分避免残缺。作为优选,左半后叉的外表面和右半后叉的外表面上均设置银白色的油漆层。这样,银白色油漆层的使用使得其外观更加美观,相对现在多使用黑漆,可增加产品卖点,更容易受到顾客青睐。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摩托车后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摩托车后叉中左半后叉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摩托车后叉的俯视图。其中,1为左半后叉、101为左连接部、2为右半后叉、201为右连接部、3为连接螺杆、4为挡泥板安装耳、5为第二定位孔、6条形孔、7为第一安装凸起、8为后减震缓冲套、9为制动构件安装孔、10为后叉轴缓冲套、11为弹簧挂销、12为定位凸起、13为衬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摩托车后叉的立体结构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后叉,包括:间隔相对设置且前端相连整体构成冂型的左半后叉与右半后叉,其特征在于,左半后叉与右半后叉均由压铸制得,左半后叉的前端和右半后叉的前端相向正对伸出有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沿后叉宽度方向设置,左连接部的内端和右连接部的内端接触配合;还包括连接螺杆,连接螺杆的数量二且间隔设置,连接螺杆沿后叉宽度方向穿过左半后叉的前端和右半后叉的前端,其左右两侧的穿出部分上分别连接有螺母,位于左右两侧的螺母的靠内一侧端面分别与左半后叉的外侧和右半后叉的外侧相抵,通过连接螺杆与螺母实现左半后叉和右半后叉之间的紧固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后叉,包括:间隔相对设置且前端相连整体构成冂型的左半后叉与右半后叉,其特征在于,左半后叉与右半后叉均由压铸制得,左半后叉的前端和右半后叉的前端相向正对伸出有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沿后叉宽度方向设置,左连接部的内端和右连接部的内端接触配合;还包括连接螺杆,连接螺杆的数量二且间隔设置,连接螺杆沿后叉宽度方向穿过左半后叉的前端和右半后叉的前端,其左右两侧的穿出部分上分别连接有螺母,位于左右两侧的螺母的靠内一侧端面分别与左半后叉的外侧和右半后叉的外侧相抵,通过连接螺杆与螺母实现左半后叉和右半后叉之间的紧固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叉,其特征在于,左半后叉与右半后叉上连接螺杆的穿出部位分别开设有沿后叉宽度方向向内凹的凹槽,螺母设置在凹槽中且螺母的内侧面与凹槽的底面贴合定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叉,其特征在于,左连接部沿后叉宽度方向的靠内一侧面上设置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沿后叉宽度方向设置,右连接部沿后叉宽度方向靠内一侧面上正对定位凸起处开设有与定位凸起配合供其插入实现周向定位的第一定位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后叉,其特征在于,左半后叉下端面的前端与右半后叉的前端的下端面均向下设置有第一安装凸起,第一安装凸起上沿后叉宽度方向均开设有主支架安装孔,左后叉架的前端外侧沿后叉宽度方向伸出有弹簧挂销,弹簧挂销远离左后叉架的一端沿其周向设置环形挂接凹槽。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后叉,其特征在于,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分别沿后叉宽度方向开设有贯穿的安装轴孔,连接螺杆位于安装轴孔的后方,安装轴孔为两端直径大于中间段直径的台阶孔;还包括后叉轴缓冲套,所述后叉轴缓冲套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内层安装套,第一中间缓冲套以及第一外层安装套构成,第一中间缓冲套由弹性材料构成,后叉轴缓冲套安装在安装轴孔的两端,第一外层安装套的外周面与安装轴孔端部的内周面贴合,第一外层安装套的沿轴向靠内一侧端面与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小川董爱华何元野吴志畅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