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车架及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08962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5 2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升降车架,包括前平叉和后平叉,前平叉的上端与后平叉的上端铰接于一处,前平叉与后平叉的横杆间水平设置有第一伸缩调节装置,后平叉的上端连接有向后伸出的坐垫平台。第一伸缩调节装置沿水平方向伸缩,调节前后平叉铰接处的离地间隙和整车重心,改变两车轮间的间距,可适用于不同的路况,其中越野时第一伸缩调节装置收缩,调高离地间隙和整车重心,公路路况和赛道时对应调低相应的重心,实现对应摩托车的全路况通过能力和提升车辆的驾乘性能。

A Lifting Frame and Motorcyc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lifting frame, which comprises a front flat fork and a rear flat fork. The upper end of the front flat fork and the upper end of the rear flat fork are articulated in one place. The horizontal bar between the front flat fork and the rear flat fork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telescopic adjusting device, and the upper end of the rear flat fork is connected with a cushion platform extending backward. The first telescopic adjusting device expands along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adjusts the ground clearance at the hinges of the front and rear forks and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whole vehicle, and changes the spacing between the two wheels. It can be applied to different road conditions. The first telescopic adjusting device shrinks when crossing the country, increases the ground clearance and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whole vehicle, and lowers the corresponding center of gravity in road conditions and track conditions, so as to realize the passing capacity of the corresponding motorcycle under the whole road condition. Force and improve the driving performance of th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升降车架及摩托车
本技术涉及两轮车车架
,尤其涉及一种升降车架及摩托车。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的摩托车车架的形式主要分成三大类:主梁结构式车架,菱形式车架,托架式车架。主梁结构式车架又叫脊梁形车架,是用一根或两根主梁做脊骨的车架;菱形式车架形式钻石状,又称钻石式车架,这种车架属于空间结构形式,发动机横置在钻石形内,作为车架的一个支撑点;托架式车架形似摇篮,又称摇篮式车架,也属空间结构形式,发动机安装在摇篮形中,下面有钢管支撑,对发动机起到保护作用。基于上述车架制造出的车型为太子车,跑车,越野车三大类别。上述车型分别针对不同路况和地形适用,而在其他路况下存在通过能力较差,驾驶体验感差的问题。具体的,太子车适合在公路上长时间骑行,而在山路等地驾驶时通过能力差;跑车适合跑道快速行驶,越野能力较弱,亦不适合长时间骑行;越野车适合山路地形和沙地,其通过能力好但但车架整体较高,其骑行姿态在公路上长时间骑行易疲劳,驾驶体验感差。在日常生活中,驾驶者往往会驾车面临不同路况和地形,而采用上述任一车架对应的车型都会存在在面临非针对路况下通过能力较弱,驾驶体验感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得到一种升降车架使得对应车型可以针对不同的地形和路况适用,提高通过能力,提升驾驶体验感。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中所述的方位基于车架实际使用状态下描述。一种升降车架,包括前平叉和后平叉以及形成于后平叉上部向后伸出的坐垫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平叉的上端与所述后平叉的上端铰接于一处,所述前平叉与所述后平叉的横杆间水平设置有第一伸缩调节装置。这样,该车架的前后平叉的下端分别与两轮车的前后轮连接,前后平叉的上端铰接在一起,通过该水平设置的第一伸缩调节装置调节。该第一伸缩调节装置沿水平方向伸缩,其伸缩量可调,调节前后平叉铰接处的离地间隙和整车重心,改变两车轮间的间距。当用户驾驶车辆在跑道行驶时,第一伸缩调节装置向左右方向运动,减小整车的的离地间隙同时降低车体的重心,使车体成为跑车姿态减小骑手受到的空气阻力提高整车的行驶速度;当用户车辆行驶在城市公路等地形时,可以通过水平设置的伸缩调节装置沿左右方向小范围运动,使整车轴距变长使用骑手的驾驶姿态转换为舒适的坐姿减小疲劳感适合长时间骑行需求;而当车辆行驶到障碍物较多的山地和沙滩的道路时,第一伸缩调节装置大范围收缩运动,使整车增大离地间隙提高通过性转换成越野车姿态,满足越野性能。这样,通过上述结构的车架可以通过满足不同地形和驾驶形态的需求,提高车辆的全地形通过能力,提升驾驶体验感。坐垫平台设置用于安放座椅供骑手乘坐。其中第一伸缩调节装置可为电动推杆。作为优选,所述前平叉与所述后平叉的上端通过一水平设置的旋转轴铰接,所述旋转轴上同轴可转动的套设有三个旋转轮,三个所述旋转轮沿所述旋转轴轴向相邻设置,所述旋转轮沿其径向向外设置有连接凸起,间隔的两旋转轮沿斜向前向下正对设置的两个连接凸起构成第一连接部,所述前平叉的上端中部斜向上向后伸出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中,通过平行所述旋转轴轴向设置的铰接轴铰接;位于中间的旋转轮上斜向后向下设置的连接凸起伸入所述后平叉的上端,通过平行所述旋转轴轴向设置的铰接轴铰接。这样,该铰接结构的具体设置可以更好保证第一伸缩装置伸缩时整车重心在竖向移动,且旋转轮可转动的连接在旋转轴上,以及铰接轴的设置避免直接刚性连接,提高整车的避震性能。前后平叉与旋转轮连接方式,可以更好的通过结构设置确保前后车轮的对正。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伸缩调节装置包括水平相背设置的前伸缩端和后伸缩端,所述前伸缩端向前向上翘起,所述后伸缩端向后向上翘起,所述前伸缩端与所述前平叉横杆上斜向下向后设置的连接部位铰接,所述后伸缩端与所述后平叉横杆上的斜向下向前设置的连接部位铰接。这样,铰接设置方式提高避震性能,避免刚性连接如直接焊接等方式的连接使得整车振动过大,影响驾乘性能。伸缩端两端上翘,使得当行驶过程中,前后车轮产生前后方向的张缩变化时,在两端端部上翘位置形成应力集中段,避免伸缩调节装置水平设置导致应力集中段处于中间位置而影响伸缩功能,保护其内部结构。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伸缩调节装置包括一端间隔正对且水平设置的两个第一伸缩轴,所述两第一伸缩轴均由铁质材料制成,所述两第一伸缩轴相对设置的两端上分别缠绕有第一电磁线圈,所述两第一伸缩轴相对设置的两端构成两同极相对的电磁铁,所述两第一电磁线圈分别电连接有第一电流调节器,还包括套设在两第一伸缩轴上与两第一伸缩轴滑动配合的第一壳体,所述两第一伸缩轴相背设置的两端伸出所述第一壳体且分别构成所述前伸缩端和所述后伸缩端,还包括设置在前平叉横杆与后平叉横杆间并提供使所述前平叉与所述后平叉合拢的力的第一拉力弹簧。这样,通过磁性相斥的原理带动车架变形,排斥力用于可以弹簧弹力,具体通过电流调节器控制电流大小控制电磁铁之间的排斥力,通过弹簧实现伸缩轴的伸出量的控制,实现两车轮间的间距和整车离地间隙的调整。作为优选,所述坐垫平台整体成H型,其一端铰接在后平叉与中间的旋转轮连接处的铰接轴上,所述坐垫平台位于所述后平叉远离所述前平叉一侧,且所述坐垫平台的横杆和所述后平叉的横杆之间斜向上设置有第二伸缩调节装置。这样,铰接的设置主要考虑整车抗震性能,提高乘骑感受。第二伸缩调节装置设置主要是配合车架变形时,对应的调整驾驶员坐姿,使驾驶员能处于最佳的姿态。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伸缩调节装置包括一端间隔正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伸缩轴,所述两第二伸缩轴均由铁质材料制成,所述两第二伸缩轴相对设置的两端上分别缠绕有第二电磁线圈,所述两第二伸缩轴相对设置的两端构成两同极相对的电磁铁,两第二电磁线圈还分别电连接有第二电流调节器,还包括套设在两第二伸缩轴上与两第二伸缩轴滑动配合的第二壳体,所述两第二伸缩轴相背设置的两端伸出所述第二壳体且分别与所述后平叉的横杆,所述坐垫平台的横杆连接,还包括两端连接在后平叉横杆上与坐垫平台横杆上提供使所述后平叉与所述坐垫平台合拢的力的第二拉力弹簧。这样,通过第二拉力弹簧与电磁铁实现坐垫平台的移动,电流调节器用于控制线圈电流,增大或减小电流来实现增加或减小电磁铁件的排斥力实现调整。作为优选,所述前平叉两个斜向下伸出的第一连接杆下端分别连接有前减震器,两前减震器沿两所述第一连接杆各自轴线同轴设置,两前减震器的下端构成用于与前车轮相连的连接端。这样,减震器的设置提高整车避震性能,适用于不平整的路面。前减震的设置适用于跑车姿态与越野车姿态、提高驾驶体验,减震效果更好。作为优选,所述后平叉两个斜向下伸出的第二连接杆下端分别连接有后减震器,两后减震器沿两所述第二连接杆各自轴线同轴设置,两后减震器的下端构成用于与后车轮相连的连接端。这样,后减震的设置进一步的提高车架的抗震性能,提高乘骑舒适度。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升降车架。这样,采用上述车架的摩托车可以根据不同路况更换调整为不同姿态,以提高其通过能力和提升驾乘性能,提高车辆的全地形通过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可调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坐垫平台部分和拉力弹簧部分未示出;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升降车架,包括前平叉和后平叉以及形成于后平叉上部向后伸出的坐垫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平叉的上端与所述后平叉的上端铰接于一处,所述前平叉与所述后平叉的横杆间水平设置有第一伸缩调节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车架,包括前平叉和后平叉以及形成于后平叉上部向后伸出的坐垫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平叉的上端与所述后平叉的上端铰接于一处,所述前平叉与所述后平叉的横杆间水平设置有第一伸缩调节装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平叉与所述后平叉的上端通过一水平设置的旋转轴铰接,所述旋转轴上同轴可转动的套设有三个旋转轮,三个所述旋转轮沿所述旋转轴轴向相邻设置,所述旋转轮沿其径向向外设置有连接凸起,间隔的两旋转轮沿斜向前向下正对设置的两个连接凸起构成第一连接部,所述前平叉的上端中部斜向上向后伸出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中,通过平行所述旋转轴轴向设置的铰接轴铰接;位于中间的旋转轮上斜向后向下设置的连接凸起伸入所述后平叉的上端,通过平行所述旋转轴轴向设置的铰接轴铰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调节装置包括水平相背设置的前伸缩端和后伸缩端,所述前伸缩端向前向上翘起,所述后伸缩端向后向上翘起,所述前伸缩端与所述前平叉横杆上斜向下向后设置的连接部位铰接,所述后伸缩端与所述后平叉横杆上的斜向下向前设置的连接部位铰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调节装置包括一端间隔正对且水平设置的两个第一伸缩轴,所述两第一伸缩轴均由铁质材料制成,所述两第一伸缩轴相对设置的两端上分别缠绕有第一电磁线圈,所述两第一伸缩轴相对设置的两端构成两同极相对的电磁铁,所述两第一电磁线圈分别电连接有第一电流调节器,还包括套设在两第一伸缩轴上与两第一伸缩轴滑动配合的第一壳体,所述两第一伸缩轴相背设置的两端伸出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李平龚华明黄俊渝梁云峰黄园欢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