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车顶固定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9763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3 01:43
侧板(16L)在驾驶室(10)的车宽方向的左侧端部沿前后方向竖立,划分出车厢(2)的左侧。侧板(16L)的车顶侧轨道(21)从下方支承车顶板(11)的被支承构件(13a)。车顶侧轨道(21)的外板上板部(27)被以从上方与延长上板部(28)的车宽方向外端边缘的上表面(30a)重合的状态接合在该上表面(30a)上。被支承构件(13a)以从上方与延长上板部(28)和外板上板部(27)这两者重合的状态被粘合剂(70)固定。被支承构件(13a)与车顶侧轨道(21)的粘合区域(71)以包含延长上板部(28)的上表面(30)和外板上板部(27)的车宽方向内端边缘(32)之间的边界(33)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

Roof Fixing Structure of Vehicles

The side plate (16L) is erected at the left end of the wide direction of the cab (10) along the front and rear directions, and the left side of the carriage (2) is divided. The roof side track (21) of the side plate (16L) supports the supported member (13a) of the roof plate (11) from below. The outer panel portion (27) of the roof side track (21) is joined on the upper surface (30a) in a state of overlap from the top with the upper surface (30a) of the outer edge of the extended upper panel portion (28) in the width direction. The supported member (13a) is fixed by an adhesive (70) in a state of coincidence between the upper part and the extended upper part (28) and the outer plate part (27). The bonding area (71) between the supported member (13a) and the roof side track (21) extends in front and rear directions to include the boundary (33) between the upper surface (30) of the extended upper plate (28) and the inner edge (32) of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outer plate (2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的车顶固定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车顶固定构造。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车体上部构造。在车辆的上部的两侧设有沿大致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车顶侧轨道。在左右车顶侧轨道之间架设有加强板和覆盖加强板的上方侧的树脂制的车顶板。车顶侧轨道包括: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的内板;配置在内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板;以及配置在外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件外板。加强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下表面通过粘合剂被接合在侧部件外板的车辆内侧的凸缘部的上表面上。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4716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需要较大的车顶侧轨道的车辆中,因其成形上的理由等,车顶侧轨道的侧部件外板有时不能如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由1个板体成形,而是通过接合2个板体而形成。这种情况下,洗车时或下雨时等的水可能会从接合2个板体的固定部分(以下,简称为“板体的固定部分”)渗入到车顶侧轨道的内部。若为防止上这样的从板体的固定部分的渗水,而例如将板体的固定部分的间隙用密封材料等封堵,则相应地车辆制造时的作业工时会增加。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车辆制造时的作业工时的增加,并且能够防止从板体的固定部分渗水的车辆的车顶固定构造。[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案的车辆的车顶固定构造包括竖立板和车顶板。竖立板在与驾驶室的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一侧的端部沿预定方向竖立,划分出车厢的上述一侧。车顶板具有:车顶本体,其从上方覆盖车厢;以及被支承部,其被一体地设置在车顶本体的上述一侧的边缘部上,被竖立板的上边缘部从下方支承的。竖立板的上边缘部具有:第1上板部,其与上下方向交叉且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以及第2上板部,其以从上方与第1上板部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区域重合的状态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被固定在第1上板部上。第2上板部具有在与第1上板部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沿上述预定方向的线状边界的一边缘。车顶板的被支承部以从上方与第1上板部和第2上板部这两者重合的状态通过粘合剂被固定在竖立板的上边缘部上。竖立板的上边缘部和车顶板的被支承部通过粘合剂而被粘合的粘合区域包含第1上板部的上表面与第2上板部的一边缘之间的边界,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在上述构造中,因竖立板的上边缘部和车顶板的被支承部的粘合区域包含第1上板部的上表面与第2上板部的一边缘之间的边界,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所以在竖立板的上边缘部与车顶板的被支承部通过粘合剂被固定(粘合)的状态下,粘合剂作为将第2上板部的一边缘与第1上板部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封堵的密封材料发挥功能。因此,因为仅通过将竖立板的上边缘部和车顶板的被支承部粘合就能够封堵第2上板部与第1上板部之间的间隙,所以能够抑制车辆制造时的工时的增加,并且能够防止从第1上板部与第2上板部的固定部分(板体的固定部分)渗入雨水等。第2方案的车辆的车顶固定构造为,在上述第1方案的车辆的车顶固定构造中,第1上板部具有下侧槽部,该下侧槽部在第1上板部的上表面中的与第2上板部不重合的区域中的第2上板部的一边缘附近以向下方凹陷的状态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粘合区域包括下侧槽部。车顶板的被支承部具有:第1抵接部,其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并与第1上板部的上表面抵接;第2抵接部,其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并与第2上板部的上表面抵接;以及上侧槽部,其被配置在第1抵接部与第2抵接部之间并以向上方凹陷的状态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从上方与下侧槽部相对。在上述构造中,因第1上板部在第2上板部的一边缘的附近具有下侧槽部,粘合区域包括下侧槽部,所以能够在下侧槽部中涂布粘合剂。这样,因能够使下侧槽部作为粘合剂的托盘发挥的功能,所以能够通过下侧槽部使粘合剂保持在适当的位置。此外,因为第1上板部在第2上板部的一边缘的附近具有下侧槽部,被支承部具有从上方与下侧槽部相对的上侧槽部,所以在下侧槽部与上侧槽部之间形成有空间。因此,因为即使将竖立板的上边缘部与车顶板的被支承部粘合时的粘合剂量较多,粘合剂也会扩散到下侧槽部与上侧槽部之间的空间中,所以能够防止从竖立板的上边缘部与车顶板的被支承部之间溢出粘合剂。另外,因为车顶板的被支承部的第1抵接部与第1上板部的上表面抵接,第2抵接部与第2上板部的上表面抵接,上侧槽部被配置在第1抵接部与第2抵接部之间,所以能够通过第1抵接部与第1上板部的抵接或者第2抵接部与第2上板部的抵接来防止雨水等向下侧槽部与上侧槽部之间的空间渗入。因此,能够适当地防止从第1上板部与第2上板部的固定部分(板体的固定部分)渗入雨水等。第3方案的车辆的车顶固定构造为,在上述第1或者第2方案的车辆的车顶固定构造中,预定方向为驾驶室的前后方向。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车辆制造时的作业工时的增加,并且能够防止从板体的固定部分渗水。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车顶固定构造的车辆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II向视剖视图。图3是图1的III-III向视剖视图。图4是车顶固定构造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在各附图中,FR表示车辆前方,UP表示上方,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左右方向意味着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如图1所示,应用本实施方式的车顶固定构造的车辆为将驾驶室10的车顶板11向上方鼓出而使驾驶室10的内部空间(车厢2)向上方扩大的高顶型货车(车辆)1。驾驶室10包括驾驶室本体12、以及配置在驾驶室本体12的上方而将驾驶室10的车厢2向上方扩大的车顶板11。如图1~图3所示,车顶板11具有:车顶本体17,其由板体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箱体状并从上方覆盖车厢2;加强件(图中省略),其被固定在车顶本体17内表面(车厢2侧的面)上并加强车顶本体17;以及框状的被支承构件13,其被固定在车顶本体17下端的开口缘部17a上,车顶板11被配置在驾驶室10的上部而将车厢2向上方扩大。车顶本体17具有:车顶前板部18、车顶后板部(图中省略)、左右1对车顶侧板部19L、19R、以及车顶上板部20。框状的被支承构件13由直线状的前后2个被支承构件(图中省略)和直线状的左右1对被支承构件(被支承部)13a形成为框状,该前后2个被支承构件沿车宽方向延伸并被固定在车顶前板部18和车顶后板部各自的下边缘部(开口缘部17a),该左右1对被支承构件沿前后方向(预定方向)延伸并被固定在左右1对车顶侧板部19L、19R各自的下边缘部(开口缘部17a)。驾驶室本体12为从高顶型车辆的驾驶室10中去掉车顶板11后的部件,具有:地板面板(图中省略)、前板14、后板15、以及左右1对侧板(竖立板)16L、16R。地板面板与上下方向交叉,划分出车厢2的下方。前板14在驾驶室10的前后方向的前侧端部沿车宽方向竖立,划分出车厢2的前侧。后板15在驾驶室10的前后方向的后侧端部沿车宽方向竖立,划分出车厢2的后侧。左侧侧板16L在驾驶室10的车宽方向(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左侧(一侧)端部沿前后方向(预定方向)竖立,划分出车厢2的左侧。右侧的侧板16R在驾驶室10的车宽方向(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右侧(一侧)端部沿前后方向(预定方向)竖立,划分出车厢2的右侧。左右侧板16L、16R具有将车厢2向车宽方向开放的车门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车顶固定构造,包括:竖立板,其在驾驶室的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侧端部沿预定方向竖立,划分出车厢的上述一侧,以及车顶板,其具有从上方覆盖上述车厢的车顶本体、以及被一体地设置在上述车顶本体的上述一侧的边缘部上并被上述竖立板的上边缘部从下方支承的被支承部;上述竖立板的上述上边缘部具有:第1上板部,其与上下方向交叉且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以及第2上板部,其以从上方与上述第1上板部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区域重合的状态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并被固定在上述第1上板部上;上述第2上板部具有在与上述第1上板部的上述上表面之间形成沿上述预定方向的线状边界的一边缘;上述车顶板的上述被支承部在从上方与上述第1上板部和上述第2上板部这两者重合的状态下,通过粘合剂被固定在上述竖立板的上述上边缘部上;上述竖立板的上述上边缘部与上述车顶板的上述被支承部通过上述粘合剂而被粘合的粘合区域包含上述第1上板部的上述上表面与上述第2上板部的上述一边缘之间的上述边界,并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7.06 JP 2016-1337981.一种车辆的车顶固定构造,包括:竖立板,其在驾驶室的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侧端部沿预定方向竖立,划分出车厢的上述一侧,以及车顶板,其具有从上方覆盖上述车厢的车顶本体、以及被一体地设置在上述车顶本体的上述一侧的边缘部上并被上述竖立板的上边缘部从下方支承的被支承部;上述竖立板的上述上边缘部具有:第1上板部,其与上下方向交叉且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以及第2上板部,其以从上方与上述第1上板部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区域重合的状态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并被固定在上述第1上板部上;上述第2上板部具有在与上述第1上板部的上述上表面之间形成沿上述预定方向的线状边界的一边缘;上述车顶板的上述被支承部在从上方与上述第1上板部和上述第2上板部这两者重合的状态下,通过粘合剂被固定在上述竖立板的上述上边缘部上;上述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场皓平
申请(专利权)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