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荣法专利>正文

锁的内套管与外驱动管的离合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7809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锁的内套管与外驱动管的离合构造,包括壳体、外驱动管、弹簧装置和内套管;外驱动管为一中空管体,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该第一端装设于该壳体内部,而第二端连接一把手,并于该外驱动管第一端之管壁具有一第一面;弹簧装置装设于壳体内,以维持该外驱动管于受力前与受力后之定位;内套管,为一中空管体,可容置于该外驱动管之第一端之管体内部,并于它的管壁上具一第二面。该构造可使锁体内部不致被破坏。(*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锁的内套管与外驱动管的离合构造。一般锁之构造,大致上具有内、外侧把手,分别连接于内、外驱动管之一端,一壳体内部装设有牵缩机构,可接受内、外驱动管之另一端,用以可操作式的驱动该牵缩机构,以拉动装设于门上之锁闩,而内驱动管之内部具有一按钮,外驱动管之内部之一端具有一可以用钥匙来操作的锁组,以可操作式的连接装设于外驱动管之内部的内套管,该内套管具有驱动翼;当其作旋转运动时,会驱动牵缩机构,以驱动装设于门上之锁闩。在习用锁结构,当内侧按钮被压入时,外侧把手被限制转动,欲由门外开锁时,是以钥匙来操作锁组连动内套管来驱动该牵缩机构,使锁闩撤收,因此,由于锁体呈闭锁时,外侧把手被锁体之内部结构所限制很容易遭受破坏。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锁的内套管与外驱动管的防合构造,以使锁体内部不致被破坏。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一是它包括壳体、外驱动管、弹簧装置和内套管;外驱动管为一中空管体,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该第一端装设于该壳体内部,而第二端连接一把手,并于该外驱动管第一端之管壁具有一第一面;弹簧装置装设于壳体内,使外驱动管定位;内套管为中空管体,容置于该外驱动管之第一端之管体内部,并于它的管壁上具一第二面。通过该内套管可沿著轴向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该内套管位于第一位置时,该内套管的第二面与该外驱动管的第一面成对应设置,形成该内套管与该外驱动管啮合,使得该外驱动管作旋转运动时,可带动该内套管作旋转运动;当内套管于第二位置时,该内套管的第二面及该外驱动管之第一面成分离,此时令该外驱动管作旋转运动时,该内套管与该外驱动管不产生啮合。其中,该外驱动管进一步分离为一套环。本技术的解决方案二是它包括壳体、外驱动管、弹簧装置、内套管、传动元件和套环;外驱动管为一中空管体,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该第一端装设于该壳体内部,而第二端连接一把手弹簧装置装设于壳体内,使外驱动管定位;内套管为一中空管体,容置于该外驱动管之第一端之管体内部,并于它的管壁上具有一滑动槽;传动元件容置于该内套管内,并于它的周壁具有一传动槽与一传动部;套环为一中空柱体,连接于外驱动管的第一端上,并于它的管壁向内延伸具有一卡部。通过该传动元件之传动部可被沿着该内套管之滑动槽之轴向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该传动元件位于第一位置时,该内套管的传动槽与该套环的卡部成对应设置,形成该内套管与该外驱动管啮合,使得该外驱动管作旋转运动时,可带动该内套管作旋转运动;当该传动元件位于第二位置时,该传动元件之传动槽与该套环之卡部不相啮合,此时令该外驱动管作旋转运动时,该内套管与该外驱动管不产生啮合。本技术的解决方案三是它包括壳体、外驱动管、弹簧装置、内套管和传动元件;外驱动管为一中空管体,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该第一端装设于该壳体内部,而第二端连接一把手,并于第一端的管壁向内延伸具有一卡部;弹簧装置装设于壳体内,使该外驱动管于受力前与受力后之定位;内套管为一中空管体,容置于该外驱动管之第一端之管体内部,并于它的管壁上具有一滑动槽;传动元件容置于该内套管内,并于它的周壁具有一传动槽与一传动部。通过该传动元件之传动部可被沿着该内套管之滑动槽之轴向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该传动元件位于第一位置时,该内套管的传动槽与该外驱动管的卡部成对应设置,形成该内套管与该外驱动管啮合,使得该外驱动管作旋转运动时,可带动该内套管作旋转运动;当该传动元件位于第二位置时,该传动元件之传动槽与该外驱动管之卡部不相啮合,此时令该外驱动管作旋转运动时,该内套管与该外驱动管不产生啮合。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使锁体上锁后,外侧把手具有可被旋转一预定角度的角位移量,使外力作用于外侧把手上,不致于直接使锁体内部产生破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述。附图说明图1系本技术之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内套管与外驱动管的离合构造使用于锁体之组合局部剖面图;图2系本技术之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内套管与外驱动管的离合构造之立体分解图;图3系本技术之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内套管与外驱动管的离合构造之内套管位于第一位置时之剖面图;图4系本技术之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内套管与外驱动管的离合构造之内套管位于第二位置时之剖面图;图5系本技术之第二具体实施例的内套管与外驱动管的离合构造之立体分解图;图6系本技术之第三具体实施例的内套管与外驱动管的离合构造之立体分解图;图7系本技术之第三具体实施例的内套管与外驱动管的离合构造之传动元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之剖面图;图8系本技术之第三具体实施例的内套管与外驱动管的离合构造之传动元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之剖面图;图9系本技术之第四具体实施例的内套管与外驱动管的离合构造之立体分解图。如图1-2所示是本技术锁的内套管与外驱动管的离合构造应用在习用具有按钮9之锁体中之具体实施例。此实施例之构造,包括壳体1;外驱动管2a,为一中空管体,上有第一端21a与第二端22a,所述第一端21a装设于壳体1内部,而第二端22a连接一把手39为一水平把手、球状握把或其类似物,图中以水平把手表示),并于外驱动管2a第一端21a之管壁具有一第一面23a;弹簧装置11,装设于壳体1内,用以维持该外驱动管2a与把手3于受力前与受力后之定位;内套管4a,为一中空管体,其具有第一端41a与第二端42a,其可容置于外驱动管2a之第一端21a之管体内部,并于它的管壁上具一第二面43a,且第一端41a处具有驱动翼44a,可驱动锁体之牵缩机构5;通过内套管4a可沿着轴向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锁体内侧之按钮9未被压入时,内套管4a位于第一位置(请参阅图3),此时为一未上锁位置,内套管4a的第二面43a与外驱动管2a的第一面23a成对应设置,形成内套管4a与外驱动管2a相啮合,使得外驱动管2a作旋转运动时,可带动内套管4a作旋转运动而驱动牵缩机构5,以拉动装设于门上之锁闩,达到门扉之开启。当锁体内侧之按钮9被压入,以推动杆件6a连动内套管4a移位到第二位置(请参阅图4),此时为一锁位置,内套管4a的第二面43a及外驱动管2a之第一面23a成分离,此时令该外驱动管2a作旋转运动时,内套管4a与外驱动管2a不产生啮合,因此,外侧把和3被旋转一预定角位移后,会藉由装设于锁体内部之弹簧装置11(如图1)而复归原位,然以钥匙驱动锁心连杆8a,内套管4a亦受到一弹簧7a的偏压作用,使内套管4a恢复到第一位置(请参阅图1和图3)。如图5所示是本技术锁的内套管与外驱动管的离合构造可经过修改而为第二具体实施例。如图5所示,此实施例为将外驱动管2b进一步分离为一套环24b,所述套环24b具有第一面23b与孔25b可供内套管4b之驱动翼44b通过后,再旋转一角位移与外驱动管2b结合(该结合方式可为焊接、铆接等机械加工方式),如此可方便生产线上之安装作业。如图6、7、8所示是本技术锁的内套管与外驱动管的离合构造可经过修改而为第三具体实施例。此第三具体实施例,包括外驱动管2c,为一中空管体,具有第一端21c与第二端22c,所述第一端21c装设于壳体内部,而第二端22c连接一把手(为一水平把手、球状握把或其类似物);内套管4c,为一中空管体,其具有第一端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锁的内套管与外驱动管的离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壳体、外驱动管、弹簧装置和内套管;外驱动管为一中空管体,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该第一端装设于该壳体内部,而第二端连接一把手,并于该外驱动管第一端之管壁具有一第一面;弹簧装置装设于壳体内,使外驱动管定位;内套管为中空管体,容置于该外驱动管之第一端之管体内部,并于它的管壁上具一第二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荣法蔡坤臣
申请(专利权)人:吴荣法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