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荣法专利>正文

锁之内套管与外驱动管之离合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2226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锁之内套管与外驱动管之离合构造,包括:外驱动管为中空管体,一端装设于壳体内部,另一端连接一把手,并于外驱动管之管壁具有孔或凹陷;内套管为中空管体,可容置于外驱动管之第一端之管体内部,并于它的管壁上具有一孔;定位元件容置于内套管内,并于它的周壁具有一凹陷;横向元件,滑动地容置于内套管之孔与外驱动管之孔所对正之第一腔室或容置于内套管之孔与定位元件之凹陷所对正之第二腔室内。(*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锁之内套管与外驱动管之离合构造。一般锁之构造,大致上具有内、外侧把手,分别连接于内、外驱动管之一端,一壳体内部装设连接构造(牵缩机构或曲柄),可接受内、外驱动管之另一端,用以可操作式的驱动该连接构造(牵缩机构或曲柄),以拉动装设于门上之锁闩,而内驱动管之内部具有一按钮(或者是旋钮),外驱动管之内部之一端具有一可以用钥匙操作的锁组,以可操作式的连接装设于外驱动管之内部的内套管,该内套管具有驱动翼(或者具有一曲柄);当其作旋转运动时,会驱动连接构造(牵缩机构或曲柄),以驱动装设于门上之锁闩。在习用锁结构,当内侧按钮被压入时(或者旋钮被旋转一角位移)外侧把手被限制转动,欲由门外开锁时,是以钥匙来操作锁组连动内套管来驱动该连接构造(牵缩机构或曲柄),使锁闩撤收,因此,由于锁体呈闭锁时,外侧把手被锁体之内部结构所限制很容易遭受破坏。为了使锁体上锁后,外侧把手具有可被旋转一预定角度的角位移量,使外力作用于外侧把手上,不致于直接使锁体内部产生破坏,乃有本技术之产生。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锁之内套管与外驱动管之离合构造。本技术之解决方案是锁之内套管与外驱动管之离合构造,包括一壳体;一外驱动管,为一中空管体,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该第一端装设于该壳体内部,而第二端连接一把手或类似物,并于该外驱动管之管壁具有一孔或凹陷;一内套管,为一中空管体,可容置于该外驱动管之第一端之管体内部,并于它的管壁上具有一孔;一定位元件,容置于该内套管内,并于它的周壁具有一凹陷;一横向元件,可滑动地容置于该内套管之孔与该外驱动管之孔所形成之第一腔室或容置于该内套管之孔与该定位元件之凹陷所形成之第二腔室内。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藉由该定位元件可被沿着该内套管之轴向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或横向的第一角位置与第二角位置)之间移动;当该定位元件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一角位置)时,该内套管的孔与该外驱动管的孔成对应设置,使横向元件容置于第一腔室,形成该内套管与该外驱动管产生啮合,使得该外驱动管作旋转运动时,可带动该内套管作旋转运动;当该定位元件位于第二位置(或第二角位置)时,该定位元件之凹陷、该内套管的孔及该外驱动管之孔(或凹陷)成对应设置,此时令该外驱动管作旋转运动时,该外驱动管之孔(或凹陷)内表面会推动该横向元件,使其滑入该第二腔室的位置,使该横向元件与该外驱动管不产生啮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述。附图说明图1系本技术之第一具体实施例之内套管与外驱动管之离合构造使用于锁体之组合局部剖面图;图2系本技术之第一具体实施例之内套管与外驱动管之离合构造之立体分解图;图3系本技术之第一具体实施例之内套管与外驱动管之离合构造之定位元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之剖面图;图4系本技术之第一具体实施例之内套管与外驱动管之离合构造之定位元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之剖面图;图5系本技术之第二具体实施例之内套管与外驱动管之离合构造使用于另一锁体之组合局部剖面图;图6系本实有新型之第二具体实施例之内套管与外驱动管之离合构造之立体分解图;图7系本技术之第二具体实施例之内套管与外驱动管之离合构造之定位元件位于第一角位置时之剖面图;图8系本技术之第二具体实施例之内套管与外驱动管之离合构造之定位元件位于第二角位置时之剖面图。如图1、2所示,是本锁之内套管与外驱动管之离合构造应用在习用具有按钮之锁体中之具体实施例。此实施例之构造包括一壳体1;一外驱动管2,为一中空管体,其具有第一端21与第二端22,该第一端21连接到该壳体1之内部,而第二端22连接一把手3(为一水平把手、球状握把或其类似物,图中以水平把手表示),并于该外驱动管2之管壁具有一孔23(或凹陷);一内套管4,为一中空管体,其具有第一端41与第二端42,可容置于该外驱动管2之第一端21之管体内部,并于管壁上具有一孔43及一长槽45,且该第一端41处具有驱动翼44,可驱动锁体之牵缩机构5;一定位元件6,容置于该内套管4内,且该定位元件6之轴向位具有一通孔63,并于它的周壁具有一凹陷61及一凸块62;一横向元件7,可滑动地容置于该内套管4之孔43与该外驱动管2之孔23对正所形成之第一腔室71(请参阅图3)或容置于该内套管4之孔43与该定位元件6之凹陷61对正所形成之第二腔72内(请参阅图4)。如图2-4所示,藉由该定位元件6之凸块62可被沿着该内套管4之长槽45(在实施时,亦可于该内套4设置一向内之凸块而于定位元件6设置一相互配合之长槽)轴向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锁体内侧之按钮9未被压入时,该定位元件6位于第一位置(请参阅图3),此时为一未上锁位置,该内套管4的孔43与该外驱动管2的孔23成对应设置,该横向元件7容置于第一腔室71,该内套管4与该外驱动管2形成啮合,当该外驱动管2被转动时,可带动内套管4作转动而驱动牵缩机构5,以拉动装设于门上之锁闩,达到门扉之开启。当锁体内侧之按钮9被压入,以推动杆件(如图1所示之假想线部份)连动该定位元件6移位到第二位置(请参阅图4),此时为一上锁位置,该定位元件6之凹陷61、该内套管4的孔43及该外驱动管2之孔23成对正设置,此时该外驱动管2受把手3作用作旋转运动时,该外驱动管2之孔23内表面会推动该横向元件7,使其滑入该第二腔室72,此时该外驱动管2与该横向元件7不相互啮合,因此,外侧把手3被旋转一预定角位移,而外侧把手3被旋转至最大角度后,会藉由装设于锁体内部之扭转弹簧装置(图中未示出)而复归原位,而且定位元件6亦受到一弹簧8的偏压作用而恢复到第一位置(请参阅图1和图3)。如图5-8所示是本技术锁之内套管与外驱动管之离合构造可经过修改应用在另一种习用具有旋扭的锁体中之第二具体实施例。如图5、6所示,此实施例之构造包括一壳体1’;一外驱动管2’,为一中空管体,其具有第一端21’与第二端22’,该第一端21’装设于该壳体1’内部,并连接一扭转弹簧装置8’,而第二端22’连接一把手3’(为一水平把手、球状握把或其类似物,图中仅示球状握把),并于该外驱动管2’之管壁具有一孔23’(或凹陷);一内套管4’,为一中空管体,其具有第一端41’与第二端42’,该第二端42’具有一扩大部份43’,可容置于该外驱动管2’之第一端21’之管体内部,并于扩大部份43’之管壁上具有一孔44’;一定位元件6’,容置于该内套管4’之扩大部份43’内,且于轴向连接一杆件5’(如图5至图8假想线部份),并于周壁具有至少一凹陷62’;一横向元件7’,可滑动地容置于该内套管4’之孔44’与该外驱动管2’之孔23’所形成之第一腔室71’(请参阅图7)或容置于该内套管4’之孔44’与该定位元件6’之凹陷62’所形成之第二腔室72’内(请参阅图8)。如图7、图8所示,藉由该定位元件6’所连接的杆件5’(如图5至图8假想线部份)可被沿着该内套管4’之轴心旋转于一第一角位置与一第二角位置之间转动;当锁体在未上锁位置,该内套管4’的孔44’与该外驱动管2’的孔23’成对应设置,该横向元件7’容置于第一腔室71’(请参阅图7),形成该内套管4’与该外驱动管2’形成啮合,该外驱动管2’受把手3’作用作旋转运动,可带动内套管4’作旋转运动,以拉动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锁之内套管与外驱动管之离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壳体;一外驱动管,为一中空管体,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该第一端装设于该壳体内部,而第二端连接一把手或类似物,并于该外驱动管之管壁具有一孔或凹陷;一内套管,为一中空管体,可容置于该外驱动管之第一端之管体内部,并于它的管壁上具有一孔;一定位元件,容置于该内套管内,并于它的周壁具有一凹陷;一横向元件,可滑动地容置于该内套管之孔与该外驱动管之孔所形成之第一腔室或容置于该内套管之孔与该定位元件之凹陷所形成之第二腔室内;藉由该定位元件可被沿着该内套管之轴向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该定位元件位于第一位置时,该内套管的孔与该外驱动管的孔成对应设置,使该横向元件容置于第一腔室,形成该内套管与该外驱动管啮合,使得该外驱动管作旋转运动时,可带动该内套管作旋转运动;当该定位元件位于第二位置时,该定位元件之凹陷、该内套管的孔及该外驱动管之孔成对应设置,此时令该外驱动管作旋转运动时,该外驱动管之孔内表面会推动该横向元件,使其滑入该第二腔室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荣法蔡坤锋
申请(专利权)人:吴荣法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