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1389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8 15: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车辆乘员安全防护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及车辆,该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包括第一气囊、第一产气部件、第二气囊及第二产气部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在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受到乘员(头颈部及胸腹部)冲击时,根据冲击力的大小及乘员体型,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可自适应地接触或分离。在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接触时,第一排气孔的周边与第二排气孔的周边挤压接触以使第一排气孔及第二排气孔与外部隔绝(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不能通过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排气),通过第一排气孔及第二排气孔将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连通,从而达到自适应保护不同体型的乘员的头颈部及胸腹部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乘员安全防护
,特别是涉及一种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现有的一种用于前排乘员碰撞保护的双腔室气囊装置,该安全气囊包含一个分隔面板,分隔面板将气囊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该分隔面板包含第一主面及与之相对的第二主面,且至少存在一个流通孔使得气体可在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之间流通。在第二主面上存在一个阀盖装置,其覆盖于上述流通孔上方。当发生碰撞时,气囊被迅速充气,气体首先流入上腔室中,而后经流通孔及阀盖装置流入下腔室中,且上腔室中的气体经排气孔排出气袋外。由于阀盖装置限制气体从下腔室回流至上腔室中,从而达到“下腔室的腔压较大,用于保护质量更大的胸腹部;而下腔室的腔压较小,用于保护质量较小的头颈部”的目的。但是,上述的乘员气囊在实现充气保护时存在如下问题:1)由于缺乏调压装置,其完全展开后无法自适应保护不同体型的乘员;2)由于上、下腔室的非独立性,使得其无法根据不同碰撞程度自适应保护乘员;3)由于上、下腔室的非独立性,使得离位成员或非正常坐姿乘员存在被下腔室冲击的风险;4)由于气体经流通孔从上腔室流入下腔室,造成下腔室充气较慢,致使其无法迅速展开成型以保护剧烈碰撞工况下的在位乘员或正常坐姿乘员;5)该气囊结构无法兼顾乘员膝部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双腔室气囊装置由于上、下腔室的非独立性,使得其无法根据不同碰撞程度自适应保护乘员的问题,提供一种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及车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其通常情况下被收纳于车辆仪表板内,所述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包括第一气囊、第一产气部件、第二气囊及第二产气部件,其中,所述第一气囊,其通过所述第一产气部件供给气体而展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第一气囊内部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二气囊,其通过所述第二产气部件供给气体而展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第二气囊内部形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孔;在满足第一触发条件时,所述第一气囊单独展开;在满足第二触发条件时,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同时展开;在所述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同时展开时,所述第二气囊展开于所述第一气囊的下方,在所述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受到乘员冲击时,所述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接触或分离;在所述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接触时,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及第二排气孔将所述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孔的周边与第二排气孔的周边挤压接触以使所述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与外部隔绝;在所述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分离时,所述第一腔室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与外部相通,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第二排气孔与外部相通。可选地,所述第二腔室上还设置有第三排气孔,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第三排气孔持续性地与外部相通。可选地,所述第一触发条件包括:乘员处于离位状态,车辆的碰撞冲击力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可选地,所述第一触发条件包括:乘员处于正常座姿,车辆的碰撞冲击力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小于第二预设值。可选地,所述第二触发条件包括:乘员处于正常座姿,车辆的碰撞冲击力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可选地,所述第二气囊内设置有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第二腔室分隔成上腔室及下腔室,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下腔室分隔成左下腔室及右下腔室,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连通于所述上腔室与左下腔室之间的第一流通孔,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左下腔室与右下腔室之间的第二流通孔。可选地,在所述第二气囊的右下腔室受到乘员膝部挤压时,所述第二流通孔向车辆仪表板的下护板方向凸出变形,所述第二流通孔可有全流通状态、半流通状态及阻塞状态;在所述全流通状态,所述第二流通孔与所述下腔室的内壁分离,气体流过所述第二流通孔的完整截面;在所述半流通状态,所述第二流通孔与所述下腔室的内壁部分重叠,气体流过所述第二流通孔的部分截面;在所述阻塞状态,所述第二流通孔与所述下腔室的内壁完全重叠,所述下腔室的内壁的重叠部位紧贴车辆仪表板的下护板,此时,所述左下腔室及右下腔室被阻隔。可选地,所述乘员安全气囊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车辆仪表板内的气囊盒,所述乘员安全气囊装置通常情况下被收纳于所述气囊盒内,所述气囊盒的上部开设有气囊展开出口,所述气囊展开出口处设置有气囊盖板。可选地,所述第一产气部件及第二产气部件受控于一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判断车辆碰撞情况是否满足第一触发条件或第二触发条件;所述控制单元判断得到车辆碰撞情况满足所述第一触发条件时,控制所述第一产气部件工作,以使得所述第一气囊单独展开;所述控制单元判断得到车辆碰撞情况满足所述第二触发条件时,控制所述第一产气部件及第二产气部件同时工作,以使得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同时展开。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乘员安全气囊装置,第一气囊通过第一产气部件供给气体而展开,第二气囊通过第二产气部件供给气体而展开。因而,在车辆碰撞情况满足第二触发条件时(例如发生严重碰撞),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的气体供给分别进行,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同时、迅速地展开。而在车辆碰撞情况满足第一触发条件时(例如碰撞较轻或碰撞时乘员处于离位状态),仅触发第一气囊以保护乘员,在对乘员不造成额外伤害的前提下,实现保护效果,此时,第二气囊可以继续使用,有利于节约维修成本。另外,在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受到乘员(头颈部及胸腹部)冲击时,根据冲击力的大小及乘员体型,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可自适应地接触或分离。在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接触时,第一排气孔的周边与第二排气孔的周边挤压接触以使第一排气孔及第二排气孔与外部隔绝(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不能通过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排气),通过第一排气孔及第二排气孔将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连通,从而达到自适应保护不同体型的乘员的头颈部及胸腹部的目的。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乘员安全气囊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乘员安全气囊装置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当乘员M处于正常座姿时,第一气囊单独展开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在满足第二触发条件时,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同时展开,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受到体型较大的乘员M冲击前的状态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在满足第二触发条件时,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同时展开,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受到体型较大的乘员M冲击之后的状态图;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在满足第二触发条件时,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同时展开,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受到体型较大的乘员F冲击前的状态图;图8是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在满足第二触发条件时,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同时展开,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受到体型较大的乘员F冲击之后的状态图;图9是图8中c处的放大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当乘员(儿童)处于离位状态,第一气囊单独展开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当乘员(成人)处于离位状态,第一气囊单独展开的示意图。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00、乘员安全气囊装置;1、第一气囊;11、第一腔室;12、第一排气孔;2、第一产气部件;3、第二气囊;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其通常情况下被收纳于车辆仪表板内,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包括第一气囊、第一产气部件、第二气囊及第二产气部件,其中,所述第一气囊,其通过所述第一产气部件供给气体而展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第一气囊内部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二气囊,其通过所述第二产气部件供给气体而展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第二气囊内部形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孔;在满足第一触发条件时,所述第一气囊单独展开;在满足第二触发条件时,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同时展开;在所述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同时展开时,所述第二气囊展开于所述第一气囊的下方,在所述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受到乘员冲击时,所述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接触或分离;在所述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接触时,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及第二排气孔将所述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孔的周边与第二排气孔的周边挤压接触以使所述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与外部隔绝;在所述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分离时,所述第一腔室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与外部相通,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第二排气孔与外部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其通常情况下被收纳于车辆仪表板内,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包括第一气囊、第一产气部件、第二气囊及第二产气部件,其中,所述第一气囊,其通过所述第一产气部件供给气体而展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第一气囊内部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二气囊,其通过所述第二产气部件供给气体而展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第二气囊内部形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孔;在满足第一触发条件时,所述第一气囊单独展开;在满足第二触发条件时,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同时展开;在所述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同时展开时,所述第二气囊展开于所述第一气囊的下方,在所述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受到乘员冲击时,所述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接触或分离;在所述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接触时,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及第二排气孔将所述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孔的周边与第二排气孔的周边挤压接触以使所述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与外部隔绝;在所述第一排气孔与第二排气孔分离时,所述第一腔室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与外部相通,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第二排气孔与外部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上还设置有第三排气孔,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第三排气孔持续性地与外部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发条件包括:乘员处于离位状态,车辆的碰撞冲击力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发条件包括:乘员处于正常座姿,车辆的碰撞冲击力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小于第二预设值。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发条件包括:乘员处于正常座姿,车辆的碰撞冲击力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群雷朝宇王美松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