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127457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4: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具备第一线圈(50)和第二线圈(51),第一线圈(50)及第二线圈(51)形成为使得第一电流方向成为第二电流方向的相反方向,第一线圈(50)包括与第二线圈(51)相邻的第一相邻部分(71)和相对于第一环绕轴(O1)而位于第一相邻部分(71)的相反侧的第一远离部分(72),第二线圈(51)包括与第一线圈(50)相邻的第二相邻部分(81)和相对于第二环绕轴而位于第二相邻部分(81)的相反侧的第二远离部分(82),第一相邻部分(71)位于比第一远离部分(72)靠上方处。

Power transmission and receiving devices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an electric receiving device. The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has a first coil (50) and a second coil (51), the first coil (50) and the second coil (51) are form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 first current direction becomes the opposite direction of the second current direction. The first coil (50) includes the first adjacent part (71) adjacent to the second coil (51) and the first distant part (72)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first adjacent part (71) and the second line relative to the first circumferential axis (O1). The circle (51) includes a second adjacent part (81) adjacent to the first coil (50) and a second distant part (82) opposite the second adjacent part (81) relative to the second circumferential axis, and a first adjacent part (71) located above the first distant part (7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
本公开涉及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以非接触方式传送电力的非接触充电系统。非接触充电系统具备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送电装置以非接触方式向受电装置传送电力(参照日本特开2013-154815号公报、日本特开2013-146154号公报、日本特开2013-146148号公报、日本特开2013-11082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3-126327号公报)。例如,日本特表2016-526280号公报记载的车辆充电垫具备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以及模块式铁氧体块。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配置于模块式铁氧体块。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为多匝环形线圈,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相互相邻地配置。模块式铁氧体块形成为板状。模块式铁氧体块包含多个铁氧体瓦。
技术实现思路
在日本特表2016-526280号公报记载的车辆充电垫中,当上述的车辆充电垫从送电垫接受电力时,电流在车辆充电垫的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中流动,车辆充电垫受电。然而,在上述的车辆充电垫那样的受电装置中,如果不对2个线圈的形状或配置进行研究来实现耦合系数的提高,则由于搭载2个线圈而受电装置的体格容易变大。同样,在送电装置中也产生同样的课题。本公开鉴于上述那样的课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了耦合系数的提高及装置的小型化的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本公开的送电装置具备:第一线圈,形成为包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环绕轴的周围;及第二线圈,形成为包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环绕轴的周围。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形成为,在输送电力时,若将在第一线圈中流动的电流以在第一环绕轴的周围环绕的方式流动的电流方向设为第一电流方向,将在第二线圈中流动的电流以在第二环绕轴的周围环绕的方式流动的电流方向设为第二电流方向,则第一电流方向成为第二电流方向的相反方向。上述第一线圈包括与第二线圈相邻的第一相邻部分和相对于第一环绕轴而位于第一相邻部分的相反侧的第一远离部分,第二线圈包括与第一线圈相邻的第二相邻部分和相对于第二环绕轴而位于第二相邻部分的相反侧的第二远离部分,第一相邻部分位于比第一远离部分靠上方处。根据上述的送电装置,在输送电力时,在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的周围形成磁通。以包围第一线圈的第一远离部分、第二线圈的第二远离部分的周围的方式形成磁通。在第一线圈的第一相邻部分、第二线圈的第二相邻部分的周围也形成磁通。第一相邻部分及第二相邻部分相邻地配置。在第一相邻部分及第二相邻部分的周围形成的磁通以跨第一相邻部分及第二相邻部分的方式形成。以跨第一相邻部分及第二相邻部分的方式流动的磁通的实效半径大于以包围第一远离部分或第二远离部分的周围的方式流动的磁通的实效半径。以跨第一相邻部分及第二相邻部分的方式流动的磁通容易向上方鼓出。其结果是,容易到达在送电装置的上方配置的受电装置。在上述的送电装置中,第一相邻部分位于比第一远离部分靠上方处,第二相邻部分位于比第二远离部分靠上方处。第一相邻部分及第二相邻部分比第一远离部分及第二远离部分更接近受电装置,以跨第一相邻部分及第二相邻部分的方式形成的磁通、来自送电装置的磁通容易到达受电装置。因此,能够提高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的耦合系数。由于能够提高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的耦合系数,因此即使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小型化,也能够向受电装置良好地送电,能够实现送电装置的小型化。本公开的上述及其他的目的、特征、方面及优点根据与附图关联地理解的关于本公开的如下的详细的说明而变得明确。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非接触充电系统1的示意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非接触充电系统1的框图。图3是示出送电装置3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送电线圈23及铁氧体板35的立体图。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线圈50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第二线圈51的立体图。图7是图4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送电线圈23的俯视图。图9是示出受电装置4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受电线圈16的立体图。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线圈112的立体图。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第四线圈113的立体图。图13是示出受电线圈16及铁氧体板104的剖视图。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从送电装置3向受电装置4传送电力时的情况的剖视图。图15是在电力送电/受电时,示出送电装置3及受电装置4的磁通分布的模拟结果。图16是示出比较例的受电线圈16A及送电线圈23A的剖视图。图1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2的送电装置3B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8是示意性地示出铁氧体板35B的立体图。图19是示出受电装置4B的受电线圈16及铁氧体板的立体图。图20是示意性地示出铁氧体板104B的立体图。图21是示意性地示出从送电装置3B向受电装置4B传送电力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2是示出铁氧体板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图23是示出铁氧体板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图24是示出送电装置3C的送电线圈23C的俯视图。图25是示出送电装置3C的送电线圈23C的立体图。图26是示出受电装置4C的受电线圈16C的俯视图。图27是示出受电装置4C的受电线圈16C的立体图。图28是图26的XXVIII-XXVIII线的剖视图。图29是图26的XXIX-XXIX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使用图1至图29,说明本实施方式1~3的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关于图1至图29所示的结构中的相同或实质上相同的结构,有时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非接触充电系统1的示意图。非接触充电系统1具备送电装置3、车辆2、电源7以及变换器20。电源7连接于变换器20。变换器20包括逆变器及转换器。车辆2包括受电装置4和蓄电装置5。在该图1所示的例子中,蓄电装置5设置于车辆2的地板6的下表面。受电装置4设置于蓄电装置5的下表面。受电装置4包括谐振器11和设备10。谐振器11包括受电线圈16及电容器17。电容器17串联连接于受电线圈16,通过电容器17及受电线圈16形成LC谐振器。谐振器11的Q值为100以上。设备10包括整流器12和滤波器14。整流器12连接于谐振器11,滤波器14连接于整流器12及蓄电装置5。蓄电装置5是蓄电池或电容器,是能够充放电的设备。送电装置3包括谐振器21和滤波器24。谐振器21包括送电线圈23及电容器22。电容器22串联连接于送电线圈23,通过电容器22及送电线圈23形成LC谐振器。谐振器21的Q值为100以上。滤波器24连接于谐振器21及变换器20。滤波器24包括多个线圈及电容器。变换器20连接于电源7及滤波器24。在如上所述构成的非接触充电系统1中,说明从送电装置3以非接触方式向受电装置4传送电力的情况。变换器20调整从电源7供给的交流电力的频率及电压,并向滤波器24供给。滤波器24从由变换器20供给的交流电力中除去噪声,并向谐振器21供给。当向谐振器21供给交流电力时,在送电线圈23的周围形成电磁场。向送电线圈23供给的交流电力的频率为例如几十kHz~一百几十kHz左右。优选为70kHz以上且100kHz以下左右。受电线圈16从在送电线圈23的周围形成的电磁场接受电力。在接受电力时流向受电线圈16的交流电流的频率为例如几十kHz~一百几十kHz左右。具体而言,为70kHz以上且100kHz以下左右。整流器12将从谐振器11供给的交流电力变换成直流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送电装置,具备:第一线圈,形成为包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环绕轴的周围;及第二线圈,形成为包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环绕轴的周围,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形成为,在输送电力时,若将在所述第一线圈中流动的电流以在所述第一环绕轴的周围环绕的方式流动的电流方向设为第一电流方向,将在所述第二线圈中流动的电流以在所述第二环绕轴的周围环绕的方式流动的电流方向设为第二电流方向,则所述第一电流方向成为所述第二电流方向的相反方向,所述第一线圈包括与所述第二线圈相邻的第一相邻部分和相对于所述第一环绕轴而位于所述第一相邻部分的相反侧的第一远离部分,所述第二线圈包括与所述第一线圈相邻的第二相邻部分和相对于所述第二环绕轴而位于所述第二相邻部分的相反侧的第二远离部分,所述第一相邻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一远离部分靠上方处。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7.03 JP 2017-1304001.一种送电装置,具备:第一线圈,形成为包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环绕轴的周围;及第二线圈,形成为包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环绕轴的周围,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形成为,在输送电力时,若将在所述第一线圈中流动的电流以在所述第一环绕轴的周围环绕的方式流动的电流方向设为第一电流方向,将在所述第二线圈中流动的电流以在所述第二环绕轴的周围环绕的方式流动的电流方向设为第二电流方向,则所述第一电流方向成为所述第二电流方向的相反方向,所述第一线圈包括与所述第二线圈相邻的第一相邻部分和相对于所述第一环绕轴而位于所述第一相邻部分的相反侧的第一远离部分,所述第二线圈包括与所述第一线圈相邻的第二相邻部分和相对于所述第二环绕轴而位于所述第二相邻部分的相反侧的第二远离部分,所述第一相邻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一远离部分靠上方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所述送电装置还具备供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配置的铁氧体板,所述铁氧体板包括与所述第一相邻部分对向的第一对向部分和与所述第一远离部分对向的第二对向部分,所述第一对向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比所述第二对向部分的厚度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相邻部分的一部分形成为从所述第二相邻部分远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相邻部分所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相邻部分的中央部形成为比所述第一相邻部分的端部更远离所述第二相邻部分,在所述第二相邻部分所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相邻部分的中央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浅浩章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