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式机油泵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6433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4 0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子式机油泵及具有其的车辆,该转子式机油泵在所述转子式机油泵内形成有进油腔及出油腔,在所述进油腔与所述出油腔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转子式机油泵还包括转子,所述转子包括外转子与内转子,所述外转子与所述内转子偏心设置,并在所述进油腔与所述出油腔之间形成有油液交换区,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油液交换区内,在所述进油腔的一侧,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向所述进油腔凸出的凸出部。该转子式机油泵能够降低机油泵因压力波动而产生的阶次异响问题,提高车辆的NVH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子式机油泵及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零部件领域,尤其是一种转子式机油泵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噪声是目前城市环境中最主要的噪声源,近年来,随着车辆在城乡的普及和车辆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控制汽车的噪声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机油泵是发动机润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发动机在各个转速下,都能提供足够数量的机油,以维持足够的机油压力,保证发动机各个用油部件及摩擦副的润滑。机油泵在高速运转时,会消耗相当一部分发动机功率,而且会产生较为剧烈的振动,机油泵工作时,机油泵内腔产生的高低油压区也会造成机油泵有规律的阶次噪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子式机油泵及具有其的车辆,该转子式机油泵能够降低机油泵因压力波动而产生的阶次异响问题,提高车辆的NVH性能。本技术提供一种转子式机油泵,在所述转子式机油泵内形成有进油腔及出油腔,在所述进油腔与所述出油腔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转子式机油泵还包括转子,所述转子包括外转子与内转子,所述外转子与所述内转子偏心设置,并在所述进油腔与所述出油腔之间形成有油液交换区,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油液交换区内,在所述进油腔的一侧,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向所述进油腔凸出的凸出部。进一步地,所述外转子与所述内转子之间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包括最小体积容置腔与最大体积容置腔,所述隔板的位置与所述最大体积容置腔的位置相对应。进一步地,在从靠近所述隔板至远离所述隔板的方向上,所述凸出部的宽度逐渐减小。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的上表面与所述隔板的上表面平齐。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的形状与所述内转子的齿形的形状相同。进一步地,从靠近所述转子至远离所述转子的方向,所述出油腔的宽度逐渐减小。进一步地,所述转子式机油泵包括泵体及泵盖,所述泵体设置于发动机的链条盖上,所述泵盖设置于所述链条盖的内侧,并固定于泵体上。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本技术提供的转子式机油泵。综上所述,本技术在隔板位于进油腔一侧设置有朝向进油腔所在方向突出的凸出部,通过凸出部的设置,可以在凸出部处对进入容置腔的油液泄漏量进行调整,以降低该处机油的压力波动,继而降低该处的阶次噪声,提高车辆的NVH性能。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子式机油泵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转子式机油泵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泵体与转子分解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泵盖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在图3的A点处现有技术与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子式机油泵机油压力波动幅值的对比图。图6为在A点出现有技术与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子式机油泵机油压力波动频域的对比图。图7为在机油泵出口处,现有技术与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子式机油泵机油流量波动幅值的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下。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子式机油泵及具有其的车辆,该转子式机油泵能够降低机油泵因压力波动而产生的阶次异响问题,提高车辆的NVH性能。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子式机油泵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转子式机油泵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泵体与转子分解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泵盖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转子式机油泵包括泵体11及泵盖12,泵盖12可以通过固定件,如螺栓固定于泵体11上,在机油泵内形成有进油腔21及出油腔22,在进油腔21与出油腔22之间形成有隔板50,转子式机油泵还包括转子30,转子30包括外转子31与内转子32,外转子31与内转子32偏心设置,并在进油腔21与出油腔22之间形成有油液交换区40(见图2中圆形虚线区域),隔板50设置于油液交换区40内,在隔板50位于进油腔21的一侧,设置有朝向进油腔21凸出的凸出部51。在转子式机油泵中,由于外转子31与内转子32之间偏心设置,因此,在油液交换区40内外转子31与内转子32之间形成有容置油液的容置腔33,在通过内转子32带动外转子31转动的过程中,容置腔33的体积不断增大,容置腔33内就会产生一定的负压,进油腔21内的油液会进入容置腔33内,继而被带到出油腔22中。经过分析可知,该油液交换区40油压的波动较大,为机油泵产生阶次噪声的主要区域。基于上述的原因,本技术在隔板50位于进油腔21一侧设置有朝向进油腔21所在方向突出的凸出部51,通过凸出部51的设置,可以在凸出部51处对进入容置腔33的油液泄漏量进行调整,以降低该处机油的压力波动,继而降低该处的阶次噪声,提高车辆的NVH性能。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容置腔33包括最大体积容置腔331及最小体积容置腔332,优选地,最小体积容置腔332内,内转子32与外转子31完全重合,也即,最小体积容置腔332的体积为零,在最小体积容置腔332内,油液完全排除,以隔绝进油腔21与出油腔22之间的连通。为了更好地减少机油泵的油压波动,在油液交换区40,隔板50的位置与最大体积容置腔331的位置相对应。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从靠近隔板50至远离隔板50的方向上,凸出部51的宽度逐渐减小,由于在凸出部51处,随着转子30的转动,容置腔33内的体积不断增大,而凸出部51的宽度也不断增大,通过二者的综合作用,能够进一步地对容置腔33的油液泄漏量进行调整,以降低机油泵内部压力的波动。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凸出部51的上表面与隔板50的上表面平齐,以保证油液从进油腔21流至出油腔22过程中压力的平稳。优选地,凸出部51的形状与内转子32的齿形形状相同。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从靠近转子30至远离转子30的方向,出油腔22的宽度逐渐减小,以便于油液能够更加顺利地从出油口23流出,保证机油泵内油液压力的稳定。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泵体11可以直接设置于链条盖13上,泵盖12设置于链条盖13的内侧,以减少机油泵的体积,降低机油泵的制造成本。图5为在图3的A点处现有技术与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子式机油泵机油压力波动幅值的对比图,图6为在A点出现有技术与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子式机油泵机油压力波动频域的对比图,图7为在机油泵出口处,现有技术与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子式机油泵机油流量波动幅值的对比图。如图5至图7所示,经过分析,在本技术中,在图3的A点处,机油压力波动幅值及机油压力波动频域均有明显的改善,同时,在出油口处,机油流量的波动幅值也有一定的提升,因此,本技术提供的结构能够较好地降低机油泵因压力波动而产生的阶次异响问题,提高车辆的NVH性能。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本技术提供的转子式机油泵,关于该车辆的其它技术特征,请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子式机油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子式机油泵内形成有进油腔及出油腔,在所述进油腔与所述出油腔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转子式机油泵还包括转子,所述转子包括外转子与内转子,所述外转子与所述内转子偏心设置,并在所述进油腔与所述出油腔之间形成有油液交换区,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油液交换区内,在所述进油腔的一侧,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向所述进油腔凸出的凸出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子式机油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子式机油泵内形成有进油腔及出油腔,在所述进油腔与所述出油腔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转子式机油泵还包括转子,所述转子包括外转子与内转子,所述外转子与所述内转子偏心设置,并在所述进油腔与所述出油腔之间形成有油液交换区,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油液交换区内,在所述进油腔的一侧,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向所述进油腔凸出的凸出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式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转子与所述内转子之间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包括最小体积容置腔与最大体积容置腔,所述隔板的位置与所述最大体积容置腔的位置相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式机油泵,其特征在于:在从靠近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延鹏潘玲玲李文辉杨春燕孙道培王瑞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锋锐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