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福州大学专利>正文

可变换连接方式的摇摆结构底部连接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89775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变换连接方式的摇摆结构底部连接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摇摆结构,摇摆结构的两侧墙脚与建筑结构的基础之间连有阻尼器,摇摆结构的底端中部设有弧形凹部,弧形凹部的下方设有铰支座,铰支座与摇摆结构的中部之间设有钢筋束,铰支座与弧形凹部经由滚动体滚动连接,铰支座与弧形凹部之间还设有若干个卡扣组件,卡扣组件中的公扣固联在弧形凹部的弧面,卡扣组件中的母扣固联在铰支座的弧面,当摇摆结构转动达到设计的弧度时,公扣和母扣相互扣紧,实现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合理,在摇摆结构的底部设置可变换连接方式的连接装置,通过改变摇摆结构的边界条件,满足建筑结构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抗震加固需求,确保其整体的抗震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变换连接方式的摇摆结构底部连接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变换连接方式的摇摆结构底部连接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90年代左右修建的房屋建筑开始进入老化期,大量的建筑结构需要进行加固维护,以保证结构的正常使用和承载力设计的要求。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碳纤维布包裹加固、粘钢加固、增设屈曲支撑加固、增大构件截面加固、植筋加固等。传统的加固方法往往需要入户加固,且加固周期较长,不能满足快速施工的要求,容易影响住宅用户的正常生活。而摇摆结构作为一种简单、便捷的整体加固方法,具有不入户加固的特点,可结合装配化施工的特色,对待加固的建筑结构进行整体加固。通过建筑的不同的加固需求,改变摇摆结构的边界连接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建筑结构的变形模态、承载力需求,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变换连接方式的摇摆结构底部连接装置及其施工方法,不仅结构设计合理,而且具有良好的抗震、加固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变换连接方式的摇摆结构底部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建筑结构外侧的摇摆结构,所述摇摆结构的两侧墙脚与建筑结构的基础之间连接有阻尼器,摇摆结构的底端中部设置有弧形凹部,所述弧形凹部的下方设有固定在建筑结构的基础的半球形铰支座,所述铰支座与摇摆结构的中部之间穿设有钢筋束,铰支座与弧形凹部之间经由滚动体滚动连接,铰支座与弧形凹部之间还设有若干个卡扣组件,所述卡扣组件中的公扣固联在弧形凹部的弧面上,卡扣组件中的母扣固联在铰支座的弧面上,当摇摆结构转动达到设计的弧度时,所述公扣和母扣相互扣紧,实现固定。进一步的,所述铰支座的上端设有与弧形凹部相适应的弧形凹槽;所述滚动体包括若干个沿弧形凹槽间隔分布的滚珠,相邻两个滚珠之间经由第一弹簧相连接,位于左、右端部的两个滚珠分别经由第二弹簧与弧形凹槽的左端侧壁和右端侧壁相连接。进一步的,位于弧形凹槽左侧及右侧的第一弹簧的中部下方设置有弹簧支撑板,所述弹簧支撑板的上端中部开设有以利于第一弹簧穿过的U型凹口,弹簧支撑板的下端与弧形凹槽的底面固联。进一步的,所述钢筋束为后张预应力钢筋束;所述弧形凹部的中部开设有以利于钢筋束贯穿的预留孔道A;所述弧形凹槽的底面中部开设有与预留孔道A同轴设置的并以利于钢筋束插入的预留孔道B。进一步的,所述滚珠的左右两端分别固联有一第一挂环,所述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的左右两端均固定有用以与挂环相挂接的挂钩;所述第二弹簧上远离滚珠9一端的挂钩与铰支座上的第二挂环相挂接。进一步的,若干个卡扣组件呈矩形状分布,每个卡扣组件均包括沿弧面相邻设置的正转卡扣和反转卡扣,所述正转卡扣包括正转公扣和正转母扣,当摇摆结构顺时针转动达到设计的弧度时,正转公扣和正转母扣相互扣紧,实现固定;所述反转卡扣包括反转公扣和反转母扣,摇摆结构逆时针转动达到设计的弧度时,反转公扣和反转母扣相互扣紧,实现固定。进一步的,所述正转公扣和反转公扣均包括一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端与弧形凹部的弧面固联,下端设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弹性卡臂;所述正转母扣和反转母扣均包括一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端与铰支座的弧面相固联,上端设有用以与插接部相配合的插入口,所述插入口的前后两侧对称开设有用以与弹性卡臂相配合的卡接缺口。进一步的,所述阻尼器包括上筒体和套设在上筒体下部外侧的下筒体,所述上筒体的上部外壁设置有用以与摇摆结构底部的反牙螺纹孔相螺接的正牙螺纹,所述下筒体与上筒体的侧壁之间设置有橡胶垫,下筒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上筒体的内部顶面相抵接,下端与下筒体的底部相抵接,所述下筒体的底面固联有一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经由抗剪高强螺栓锁紧在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铰支座的下端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伸出翼缘板,所述伸出翼缘板经由高强螺栓锁紧在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变换连接方式的摇摆结构底部连接装置的施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步骤S1:将铰支座下端两侧的伸出翼缘板固定在建筑结构的基础的指定位置上;步骤S2:将滚动体放置在铰支座上端的弧形凹槽内,通过滚动体左右两端的挂钩分别与弧形凹槽左右侧壁的挂接孔相连接,实现将滚动体固定在铰支座上;步骤S3:将正转公扣与反转公扣按一定弧度固定在摇摆结构底端中部的弧形凹部的弧面上,将正转母扣与反转母扣按一定弧度固定在铰支座的弧面上,正转母扣和反转母扣的位置分别与正转公扣与反转公扣的位置相对应;步骤S4:将阻尼器的下筒体固定在建筑结构的基础上,上筒体的正牙螺纹与摇摆结构底部墙脚的反牙螺纹孔相螺接;步骤S5:将摇摆结构底端中部的弧形凹部放置在铰支座上,附在摇摆结构上的阻尼器的上筒体伸入下筒体内,完成阻尼器的安装;步骤S6:将钢筋束穿过摇摆结构的中部及铰支座,进行预应力后张拉,即完成可变换连接方式的摇摆结构底部连接装置的安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效果:(1)本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改变现有的传统入户加固的方式,解决加固周期长、对住户影响大的问题;利用外附加固的方式,在建筑结构外部进行整体加固,具有不入户加固的特点,同时可结合装配式施工方式,搭设加固的构配件,缩短加固周期;(2)在摇摆结构的底部设置可变换连接方式的连接装置,通过改变摇摆结构的边界条件,满足建筑结构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抗震加固需求,确保其整体的抗震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摇摆结构加固建筑的构造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摇摆结构底部连接装置的构造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铰支座的构造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阻尼器的构造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中卡扣的构造示意图。图中:1-建筑结构;101-建筑结构的基础;2-摇摆结构;201-立柱;202-横梁;203-人字撑;204-弧形凹部;3-阻尼器;4-钢筋束;5-铰支座;6-滚动体;7-卡扣组件;8-弧形凹槽;9-滚珠;10-第一弹簧;11-第二弹簧;12-弹簧支撑板;13-正转卡扣;131-正转公扣;132-正转母扣;14-反转卡扣;141-反转公扣;142-反转母扣;15-第一连接板;16-插接部;17-弹性卡臂;18-第二连接板;19-插入口;20-卡接缺口;21-上筒体;22-正牙螺纹;23-下筒体;24-第三弹簧;25-定位板;26-橡胶垫;27-伸出翼缘板;28-高强螺栓;29-第一挂环;30-第二挂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解释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显而易见地,下面所列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5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可变换连接方式的摇摆结构底部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建筑结构1外侧的摇摆结构2,所述摇摆结构2包括两个相平行的立柱201,两根立柱201之间从上往下间隔分布有多根横梁202,相邻两根横梁202之间设有一人字撑203,人字撑203的上端与横梁202中部铰接,人字撑203的下端两侧分别与两侧的立柱201相铰接。所述摇摆结构2的两侧墙脚与建筑结构的基础101之间连接有阻尼器3,摇摆结构2的底端中部设置有弧形凹部204,所述弧形凹部204的下方设有固定在建筑结构的基础101的半球形铰支座5,所述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换连接方式的摇摆结构底部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建筑结构外侧的摇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摇摆结构的两侧墙脚与建筑结构的基础之间连接有阻尼器,摇摆结构的底端中部设置有弧形凹部,所述弧形凹部的下方设有固定在建筑结构的基础的半球形铰支座,所述铰支座与摇摆结构的中部之间穿设有钢筋束,铰支座与弧形凹部之间经由滚动体滚动连接,铰支座与弧形凹部之间还设有若干个卡扣组件,所述卡扣组件中的公扣固联在弧形凹部的弧面上,卡扣组件中的母扣固联在铰支座的弧面上,当摇摆结构转动达到设计的弧度时,所述公扣和母扣相互扣紧,实现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换连接方式的摇摆结构底部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建筑结构外侧的摇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摇摆结构的两侧墙脚与建筑结构的基础之间连接有阻尼器,摇摆结构的底端中部设置有弧形凹部,所述弧形凹部的下方设有固定在建筑结构的基础的半球形铰支座,所述铰支座与摇摆结构的中部之间穿设有钢筋束,铰支座与弧形凹部之间经由滚动体滚动连接,铰支座与弧形凹部之间还设有若干个卡扣组件,所述卡扣组件中的公扣固联在弧形凹部的弧面上,卡扣组件中的母扣固联在铰支座的弧面上,当摇摆结构转动达到设计的弧度时,所述公扣和母扣相互扣紧,实现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换连接方式的摇摆结构底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支座的上端设有与弧形凹部相适应的弧形凹槽;所述滚动体包括若干个沿弧形凹槽间隔分布的滚珠,相邻两个滚珠之间经由第一弹簧相连接,位于左、右端部的两个滚珠分别经由第二弹簧与弧形凹槽的左端侧壁和右端侧壁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换连接方式的摇摆结构底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弧形凹槽左侧及右侧的第一弹簧的中部下方设置有弹簧支撑板,所述弹簧支撑板的上端中部开设有以利于第一弹簧穿过的U型凹口,弹簧支撑板的下端与弧形凹槽的底面固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换连接方式的摇摆结构底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束为后张预应力钢筋束;所述弧形凹部的中部开设有以利于钢筋束贯穿的预留孔道A;所述弧形凹槽的底面中部开设有与预留孔道A同轴设置的并以利于钢筋束插入的预留孔道B。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换连接方式的摇摆结构底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的左右两端分别固联有一第一挂环,所述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的左右两端均固定有用以与挂环相挂接的挂钩;所述第二弹簧上远离滚珠9一端的挂钩与铰支座上的第二挂环相挂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换连接方式的摇摆结构底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卡扣组件呈矩形状分布,每个卡扣组件均包括沿弧面相邻设置的正转卡扣和反转卡扣,所述正转卡扣包括正转公扣和正转母扣,当摇摆结构顺时针转动达到设计的弧度时,正转公扣和正转母扣相互扣紧,实现固定;所述反转卡扣包括反转公扣和反转母扣,摇摆结构逆时针转动达到设计的弧度时,反转公扣和反转母扣相互扣紧,实现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绍飞张漳荣祝豪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