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颈轴承及旋转机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75937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7:04
轴颈轴承具备:圆筒状的承载圈;至少两个轴瓦,设置在所述承载圈的内周侧,构成为支承转子轴;至少一个供油单元,设置在所述承载圈的内周侧,用于向所述轴瓦与所述转子轴之间供给润滑油;及一对侧板,在所述承载圈的轴向一端部和另一端部沿着所述转子轴的外周设置。轴颈轴承具有至少一个开口,该开口构成为使由所述至少两个轴瓦和所述一对侧板围成的轴承内部空间向大气敞开,并将所述润滑油从所述轴承内部空间向外部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轴颈轴承及旋转机械
本公开涉及轴颈轴承及旋转机械。
技术介绍
在蒸汽轮机、燃气轮机、鼓风机、压缩机等旋转机械中使用的轴颈轴承广为周知。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承载圈、两个轴瓦及多个供油喷嘴的轴颈轴承。供油喷嘴将供给的润滑油向转子轴的外周面与轴瓦的内周面之间供给。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76448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8-180814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202268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176818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0-24284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者们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轴颈轴承中,发现了有时存在难以在轴瓦形成充分的厚度的油膜的情况。特别是可知在转子轴对轴瓦的表面压力低、或者转子轴在低旋转区域旋转的情况下,难以充分地确保轴瓦的油膜厚度。鉴于上述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确保轴瓦的油膜厚度并能够抑制转子轴的搅拌阻力的增大的轴颈轴承及旋转机械。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1)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轴颈轴承具备:圆筒状的承载圈;至少两个轴瓦,设置在所述承载圈的内周侧,构成为支承转子轴;至少一个供油单元,设置在所述承载圈的内周侧,用于向所述轴瓦与所述转子轴之间供给润滑油;及一对侧板,在所述承载圈的轴向一端部和另一端部沿着所述转子轴的外周设置,所述轴颈轴承具有至少一个开口,该开口构成为使由所述至少两个轴瓦和所述一对侧板围成的轴承内部空间向大气敞开,并将所述润滑油从所述轴承内部空间向外部排出。本申请专利技术人的仔细研讨的结果是发现了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以往的轴颈轴承中的第一轴瓦的油膜厚度不足的问题的原因在于向轴瓦输送的润滑油的不足。即,轴颈轴承除了由于水头差而难以输送润滑油的情况之外,还在各个侧板的内周面与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具有用于使由一对侧板围成的轴承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间隙,润滑油容易泄漏。因此,向第一轴瓦输送的润滑油减少,向第一轴瓦输送的润滑油的油量不足。因此,即使第一轴瓦的上游侧紧前方的第一供油单元与第二轴瓦的上游侧紧前方的第二供油单元的排出油量相同,与第二轴瓦相比在第一轴瓦中也容易成为润滑油不足。特别是在转子轴对第一轴瓦及第二轴瓦的表面压力低或者转子轴在低旋转区域旋转的情况下,向第一轴瓦输送的润滑油少,因此第一轴瓦的润滑油不足变得显著。当向第一轴瓦供给的润滑油不足时,第一轴瓦未从入口浸润,因此油膜压力的产生区域变窄,第一轴瓦的油膜变薄。由此,在转子轴对第一轴瓦及第二轴瓦的表面压力低或者转子轴在低旋转区域旋转的情况下,存在转子轴的轴心轨迹从铅垂线上脱离而轴颈轴承的各向同性受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当缩窄转子轴的外周面与侧板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时,能够减少从转子轴的外周面与侧板的内周面之间泄漏的润滑油的油量,但是润滑油充满于轴承内部空间,转子轴的搅拌阻力可能会增大。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1)的结构,即使缩窄侧板的内周面与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也能将润滑油从轴承内部空间通过开口向外部排出,因此能避免轴承内部空间充满润滑油的事态,能够抑制转子轴的搅拌阻力的增大。(2)在若干的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的结构,所述至少一个供油单元包括设置在由所述至少两个轴瓦夹着的周向位置的供油单元。根据上述(2)的结构,从供油单元向转子轴与下游侧轴瓦之间供给润滑油,将由上游侧轴瓦使用后的润滑油与从供油单元供给的润滑油进行交换。由此,在下游侧轴瓦中能够利用从供油单元新供给的润滑油对转子轴进行润滑。(3)在若干的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或(2)的结构,一个以上的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侧板的下半区域。根据上述(3)的结构,剩余的润滑油从侧板的下半区域排出。由此,能够抑制转子轴的搅拌损失的增大。(4)在若干的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至(3)中的任一个的结构,一个以上的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承载圈的下半区域。根据上述(4)的结构,剩余的润滑油从承载圈的下半区域排出。由此,能够抑制转子轴的搅拌损失的增大。(5)在若干的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至(4)中的任一个的结构,所述至少两个轴瓦包括:第一轴瓦,设置在所述承载圈的下半区域的内周侧;第二轴瓦,在所述承载圈的所述下半区域的内周侧,设置于比所述第一轴瓦靠所述转子轴的旋转方向下游侧处,构成为从下方支承所述转子轴,一个以上的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轴瓦与所述第二轴瓦之间的周向位置。根据上述(5)的结构,剩余的润滑油从第一轴瓦与第一轴瓦之间的周向位置排出。由此,避免在第一轴瓦与第二轴瓦之间充满润滑油的事态,能够抑制转子轴的搅拌损失的增大。(6)在若干的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5)的结构,所述至少一个供油单元包括:第一供油单元,位于所述第一轴瓦的上游侧紧前方;及第二供油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轴瓦与所述第二轴瓦之间的周向位置。根据上述(6)的结构,从第一供油单元向第一轴瓦供给润滑油,从第二供油单元向第二轴瓦供给润滑油。由此,将由第一轴瓦使用后的润滑油与从第二供油单元供给的润滑油进行交换,在第二轴瓦中能够利用从第二供油单元新供给的润滑油对转子轴进行润滑。(7)在若干的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5)或(6)的结构,所述轴颈轴承还具备导轴瓦,该导轴瓦设置在所述承载圈的上半区域的内周侧,覆盖所述转子轴的外周面中的上侧区域,所述至少一个开口除了设置在所述第一轴瓦与所述第二轴瓦之间的所述周向位置之外,还设置在所述导轴瓦与所述第一轴瓦之间的周向位置及所述导轴瓦与所述第二轴瓦之间的周向位置中的至少一方。根据上述(7)的结构,剩余的润滑油从导轴瓦与第一轴瓦之间的周向位置或者导轴瓦与第二轴瓦之间的周向位置排出。由此,避免在导轴瓦与第一轴瓦之间或者导轴瓦与第二轴瓦之间充满润滑油的事态,能够抑制转子轴的搅拌损失的增大。(8)在若干的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5)至(7)中的任一个的结构,所述轴颈轴承还具备配置在所述第二轴瓦的下游侧的第三供油单元。根据上述(8)的结构,由于从第三供油单元向转子轴供给润滑油,因此向第一轴瓦输送(供给)的润滑油增加。(9)在若干的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至(8)中的任一个的结构,所述轴颈轴承还具备导轴瓦,该导轴瓦设置在所述承载圈的上半区域的内周侧,覆盖所述转子轴的外周面中的上侧区域,所述至少一个开口设置在除所述导轴瓦的延伸范围之外的周向位置范围。根据上述(9)的结构,润滑油从导轴瓦的延伸范围难以泄漏,即使存在水头差,也能够有效地促进润滑油的输送。(10)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旋转机械将转子轴支承于上述(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轴颈轴承。根据上述(10)的结构,能避免在轴承内部空间充满润滑油的事态,能够抑制转子轴的搅拌阻力的增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避免在轴承内部空间充满润滑油的事态,能够抑制转子轴的搅拌阻力的增大。附图说明图1是概略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轴颈轴承的剖面的图,是表示支承于壳体的状态的图。图2是图1所示的支承于壳体的轴颈轴承的沿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支承于壳体的轴颈轴承1的沿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概略性地表示构成第一供油单元的喷嘴的图。图5是概略性地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轴颈轴承的图。图6是概略性地表示一个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颈轴承,其特征在于,具备:圆筒状的承载圈;至少两个轴瓦,设置在所述承载圈的内周侧,构成为支承转子轴;至少一个供油单元,设置在所述承载圈的内周侧,用于向所述轴瓦与所述转子轴之间供给润滑油;及一对侧板,在所述承载圈的轴向一端部和另一端部沿着所述转子轴的外周设置,所述轴颈轴承具有至少一个开口,该开口构成为使由所述至少两个轴瓦和所述一对侧板围成的轴承内部空间向大气敞开,并将所述润滑油从所述轴承内部空间向外部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轴颈轴承,其特征在于,具备:圆筒状的承载圈;至少两个轴瓦,设置在所述承载圈的内周侧,构成为支承转子轴;至少一个供油单元,设置在所述承载圈的内周侧,用于向所述轴瓦与所述转子轴之间供给润滑油;及一对侧板,在所述承载圈的轴向一端部和另一端部沿着所述转子轴的外周设置,所述轴颈轴承具有至少一个开口,该开口构成为使由所述至少两个轴瓦和所述一对侧板围成的轴承内部空间向大气敞开,并将所述润滑油从所述轴承内部空间向外部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颈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供油单元包括设置在由所述至少两个轴瓦夹着的周向位置的供油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颈轴承,其特征在于,一个以上的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侧板的下半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轴颈轴承,其特征在于,一个以上的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承载圈的下半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轴颈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轴瓦包括:第一轴瓦,设置在所述承载圈的下半区域的内周侧;第二轴瓦,在所述承载圈的所述下半区域的内周侧,设置于比所述第一轴瓦靠所述转子轴的旋转方向下游侧处,构成为从下方支承所述转子轴,一个以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野隆筱原种宏贝漕高明胁勇一朗小泽丰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