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装置及旋转机械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5995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23:55
轴承装置具备:承载圈;第一轴承部,在所述承载圈的内周侧沿转子轴的外周设置;第二轴承部,在所述承载圈的内周侧,在比所述第一轴承部靠所述转子轴的旋转方向下游侧处沿所述转子轴的外周设置;及一对侧板,在所述承载圈的轴向的两侧,沿所述转子轴的外周设置,在各个所述侧板的内周面中的所述承载圈侧的区域形成有槽,该槽在所述第一轴承部的延伸设置范围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第一轴承部的侧面在周向上延伸,所述轴承装置还具备油引导部,该油引导部构成为对从所述第一轴承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流入到所述槽的油进行引导,使所述油返回到所述第一轴承部的下游侧端部与所述第二轴承部的上游侧端部之间。

Bearing Device and Rotating Machinery

The bearing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a bearing ring; a first bearing part, which is arranged along the outer circumference of the rotor shaft at the inner circumference of the bearing ring; a second bearing part, which is arranged along the outer circumference of the rotor shaft at the downstream side of the rotation direction of the first bearing part relative to the rotor shaft; and a pair of side plates at the inner circumference of the bearing ring. A groove is formed in the area of the bearing ring side in the inner circumference of each side plate along the outer circumference of the rotor shaft on both sides of the axial bearing r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groove in the extension setting range of the first bearing part extends circumferentially along the side of the first bearing part. The bearing device also has a groove. The oil guiding part is composed of an oil guiding part which guides the oil flowing into the groove from the clearance betwee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first bearing part and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rotor shaft, so that the oil returns to the downstream end of the first bearing part and the upstream end of the second bearing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轴承装置及旋转机械
本公开涉及用于将旋转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承装置及旋转机械。
技术介绍
通常,蒸汽轮机或燃气轮机等旋转机械具备用于将转子轴(旋转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承装置。通常,在转子轴的外周面与支承该转子轴的轴承部的轴承面之间,为了确保它们之间的润滑性而介有润滑油。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倾斜垫片式轴承,该倾斜垫片式轴承构成为通过沿旋转轴的周向配置的多个轴瓦来支承转子轴。在该倾斜垫片式轴承中,从设置在轴瓦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多个供油喷嘴向转子轴的外周面与轴瓦的轴承面之间供给润滑油。此外,在下半部承载圈的两端面配置侧板,抑制从供油喷嘴供给的润滑油的向外部的漏出。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097990号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011698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06301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倾斜垫片式轴承中,伴随着转子轴的旋转而在轴瓦的轴承面与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流动的油由于与轴瓦的轴承面或转子轴的外周面的摩擦而升温。因此,越是下游侧的轴瓦,则摩擦热越蓄积而高温化的油流动,因此温度上升越显著。轴瓦的过度的温度上升可能会成为引起轴承装置的动作不良的要因之一,因此要求抑制轴瓦的温度上升的技术。关于这一点,专利文献1中,关于用于抑制轴瓦的温度上升的具体的对策没有任何公开。鉴于上述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轴承部的温度上升的轴承装置及旋转机械。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1)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承载圈;第一轴承部,在所述承载圈的内周侧沿转子轴的外周设置;第二轴承部,在所述承载圈的内周侧,在比所述第一轴承部靠所述转子轴的旋转方向下游侧处沿所述转子轴的外周设置;及一对侧板,在所述承载圈的轴向的两侧,沿所述转子轴的外周设置,在各个所述侧板的内周面中的所述承载圈侧的区域形成有槽,该槽在所述第一轴承部的延伸设置范围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第一轴承部的侧面在周向上延伸,所述轴承装置还具备油引导部,该油引导部构成为对从所述第一轴承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流入到所述槽的油进行引导,使所述油返回到所述第一轴承部的下游侧端部与所述第二轴承部的上游侧端部之间。根据上述(1)的轴承装置,在沿着第一轴承部的侧面在周向上延伸的槽中流动的比较低温的油借助油引导部而返回到第一轴承部的下游侧端部与第二轴承部的上游侧端部之间。因此,能够向第二轴承部的内周面与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供给比较低温的油,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二轴承部的温度上升。(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以上述(1)的结构为基础,所述油引导部包括整流壁,该整流壁以在所述槽内向所述承载圈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于各个所述侧板,所述整流壁以随着朝向所述转子轴的旋转方向下游侧而靠近所述承载圈的方式相对于与所述转子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倾斜。根据上述(2)的结构,油引导部包括整流壁,该整流壁以在槽内向承载圈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于各个侧板,因此利用整流壁,能够使在槽中流动的油的流动方向变化,以便朝向第二轴承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侧。而且,整流壁以随着朝向转子轴的旋转方向下游侧而靠近承载圈的方式相对于与转子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倾斜,因此不会阻碍槽内的油的流动(侧流)而能够顺畅地使流动方向变化。(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以上述(1)或(2)的结构为基础,所述油引导部包括内部流路,该内部流路以将分别开设于所述槽的油入口孔及油出口孔之间连通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侧板的内部,所述油入口孔设置成位于所述第一轴承部的侧方,所述油出口孔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部的下游侧端部与所述第二轴承部的上游侧端部之间的周向位置。根据上述(3)的结构,槽内的油的流动(侧流)从第一轴承部的侧方的油入口孔通过内部流路,并从设置于第一轴承部的下游侧端部与第二轴承部的上游侧端部之间的油出口孔返回到槽内。因此,能够将第一轴承部与第二轴承部之间的侧流的流路限制为所述内部流路,从第一轴承部向第二轴承部侧可靠地引导侧流。(4)在若干的实施方式中,以上述(1)至(3)中的任一个的结构为基础,所述槽在包含所述第一轴承部及所述第二轴承部的延伸设置范围在内的周向范围内,沿所述转子轴的外周延伸。根据上述(4)的结构,经由在包含第一轴承部及第二轴承部的延伸设置范围在内的周向范围内设置于侧板的槽,能够将向第一轴承部的侧方漏出的比较低温的油朝向第二轴承部的上游侧端部而引导至下游侧。(5)在若干的实施方式中,以上述(1)至(4)中的任一个的结构为基础,在将各个所述侧板的轴向的整体宽度设为W、将所述槽的轴向宽度设为Wg时,满足0.15W≤Wg。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槽的流路截面积,能够有效地将从第一轴承部的内周面与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向侧方漏出的比较低温的油朝向油引导部而引导至下游侧。(6)在若干的实施方式中,以上述(1)至(5)中的任一个的结构为基础,所述轴承装置还具备凸片,该凸片设置于各个所述侧板的内周面,隔着所述第一轴承部的下游侧端部而在所述转子轴的旋转方向的两侧沿所述转子轴的外周延伸,所述槽由凹部形成,该凹部由所述凸片和比该凸片靠所述承载圈侧的所述侧板的内周面划定。根据上述(6)的结构,沿着转子轴的外周在侧板的内周面设置凸片,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形成槽(凹部)。而且,侧板的外周面中的凸片以外的部位作为槽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对从第一轴承部的内周面与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向侧方漏出的比较低温的油进行引导用的槽的流路截面积。(7)在若干的实施方式中,以上述(1)至(6)中的任一个的结构为基础,关于各个所述侧板的内周面与所述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一轴承部的延伸设置范围的至少一部分的周向区域上的该间隙与比所述第一轴承部的上游侧端部靠上游侧且比所述第二轴承部的下游侧端部靠下游侧的周向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上的该间隙相比窄。如上述(7)那样,使第一轴承部的延伸设置范围的至少一部分的周向区域的侧板内周面与转子轴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比较小,由此能够抑制槽内的比较低温的油经由所述间隙向外部排出的情况。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通过第二油引导部朝向第二轴承部引导的比较低温的油(在槽内流动的油)的流量。(8)在若干的实施方式中,以上述(1)至(7)中的任一个的结构为基础,所述槽的底面与所述第一轴承部的外周面相比位于所述承载圈的半径方向的内侧。根据上述(8)的结构,槽位于比第一轴承部的外周面靠承载圈的半径方向内侧处,因此在由侧板的槽的底面及侧面和第一轴承部的侧面围成的空间能够接纳从第一轴承部向侧方漏出的比较低温的油。(9)在若干的实施方式中,以上述(1)至(8)中的任一个的结构为基础,所述轴承装置还具备半圆环轴承部,该半圆环轴承部设置在所述承载圈的上半区域的内周侧,构成为从上方压住所述转子轴的跳动,所述第一轴承部及所述第二轴承部分别是设置在所述承载圈的下半区域的内周侧且构成为从下方支承所述转子轴的一对轴瓦。根据上述(9)的结构,由于在承载圈的上半区域的内周侧设置半圆环轴承部,因此利用半圆环轴承部能够压住转子轴的跳动,能够防止转子轴的跳动引起的旋转机械各部的破损等。而且,由于在承载圈的下半区域设置第一轴承部及第二轴承部(一对轴瓦),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承载圈;第一轴承部,在所述承载圈的内周侧沿转子轴的外周设置;第二轴承部,在所述承载圈的内周侧,在比所述第一轴承部靠所述转子轴的旋转方向下游侧处沿所述转子轴的外周设置;及一对侧板,在所述承载圈的轴向的两侧,沿所述转子轴的外周设置,在各个所述侧板的内周面中的所述承载圈侧的区域形成有槽,该槽在所述第一轴承部的延伸设置范围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第一轴承部的侧面在周向上延伸,所述轴承装置还具备油引导部,该油引导部构成为对从所述第一轴承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流入到所述槽的油进行引导,使所述油返回到所述第一轴承部的下游侧端部与所述第二轴承部的上游侧端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承载圈;第一轴承部,在所述承载圈的内周侧沿转子轴的外周设置;第二轴承部,在所述承载圈的内周侧,在比所述第一轴承部靠所述转子轴的旋转方向下游侧处沿所述转子轴的外周设置;及一对侧板,在所述承载圈的轴向的两侧,沿所述转子轴的外周设置,在各个所述侧板的内周面中的所述承载圈侧的区域形成有槽,该槽在所述第一轴承部的延伸设置范围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第一轴承部的侧面在周向上延伸,所述轴承装置还具备油引导部,该油引导部构成为对从所述第一轴承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流入到所述槽的油进行引导,使所述油返回到所述第一轴承部的下游侧端部与所述第二轴承部的上游侧端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引导部包括整流壁,该整流壁以在所述槽内向所述承载圈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于各个所述侧板,所述整流壁以随着朝向所述转子轴的旋转方向下游侧而靠近所述承载圈的方式相对于与所述转子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引导部包括内部流路,该内部流路以将分别开设于所述槽的油入口孔及油出口孔之间连通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侧板的内部,所述油入口孔设置成位于所述第一轴承部的侧方,所述油出口孔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部的下游侧端部与所述第二轴承部的上游侧端部之间的周向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在包含所述第一轴承部及所述第二轴承部的延伸设置范围在内的周向范围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野隆筱原种宏贝漕高明胁勇一朗小泽丰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