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内表面蒸发冷凝的丝管复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0786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5: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蒸发冷凝器技术、海水淡化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内表面蒸发冷凝的丝管复合结构。包括冷凝铜管和附管铜丝束,所述的附管铜丝束设置有多个,多个附管铜丝束连接在冷凝铜管上。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针状的附管束状铜丝极大限度地增大与高浓度水蒸气的接触面积,同时因附管束状铜丝表面难以形成膜状冷凝,而采用滴状冷凝的方式将蒸汽发生部的热量迅速导出,并使冷凝液滴沿附管束状铜丝径直下滑转移至低浓度蒸气处,冷凝铜管采用导热性能优良的铜管,较大限度吸收更多热量,以实现及时快速地冷却附管束状铜丝,促进蒸气的发生和冷凝;材料廉价易得,制作工艺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内表面蒸发冷凝的丝管复合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蒸发冷凝器技术、海水淡化
,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内表面蒸发冷凝的丝管复合结构。
技术介绍
蒸发冷凝器,为制冷系统的机件,属于换热器的一种,制冷剂在冷凝器内进行换热,实现制冷系统的有效运行。现有的冷凝器一般采用水冷凝器、纵向混合管束冷凝器、丝管式冷凝器等,为增加冷凝器的换热效果,常规的做法为增大冷凝器的面积,当翅片式冷凝器出现后,冷凝器的换热系数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但现有的翅片式冷凝器结构较复杂、加工难度较大。此外,受翅片二维结构的限制,冷凝液易于在翅片表面发生膜状冷凝,且对于高浓度水蒸气而言,翅片表面产生的微小冷凝液滴不能及时导走,影响后续冷凝效果。总的来看,翅片式冷凝器存在着表面易发生局部膜状冷凝且尚不能实现高浓度蒸气的实时处理,包括蒸气的滴状冷凝以及快速导出冷凝液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用于内表面蒸发冷凝的丝管复合结构,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经由蒸汽发生器产生的水蒸气处理相同时间,二维翅片表面出现的微小液滴在时间上滞后,在数量上较少且时间更长时液滴之间相互融合,在局部形成液膜,不易导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一维线型导热材料,如铜丝,将其与铜管进行复合,形成本专利技术的主体。本专利技术中的针状的附管束状铜丝极大限度地增大与高浓度水蒸气的接触面积,同时因附管束状铜丝表面难以形成膜状冷凝,而采用滴状冷凝的方式将蒸汽发生部的热量迅速导出,并使冷凝液滴沿附管束状铜丝径直下滑转移至低浓度蒸气处,冷凝铜管采用导热性能优良的铜管,较大限度吸收更多热量,以实现及时快速地冷却附管束状铜丝,促进蒸气的发生和冷凝;材料廉价易得,制作工艺简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内表面蒸发冷凝的丝管复合结构,包括冷凝铜管和附管铜丝束,所述的附管铜丝束设置有多个,多个附管铜丝束连接在冷凝铜管上。所述的附管铜丝束由多个附管束状铜丝组成,多个附管束状铜丝的下端均固定连接在一个连接点上,多个附管束状铜丝下端的连接点固定连接在冷凝铜管上。所述的冷凝铜管采用黄铜管。所述的附管束状铜丝设置为针状结构。所述的附管束状铜丝采用黄铜丝。所述的冷凝铜管还可以设置为排管、螺旋管、折弯管或蛇形管形状。所述的附管束状铜丝竖直的均匀分布在冷凝铜管上。所述的冷凝铜管和附管束状铜丝的外壁均环绕设置有斜纹。所述的冷凝铜管的内壁设置为波浪形结构。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内表面蒸发冷凝的丝管复合结构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内表面蒸发冷凝的丝管复合结构,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经由蒸汽发生器产生的水蒸气处理相同时间,二维翅片表面出现的微小液滴在时间上滞后,在数量上较少且时间更长时液滴之间相互融合,在局部形成液膜,不易导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一维线型导热材料,如铜丝,将其与铜管进行复合,形成本专利技术的主体。本专利技术中的针状的附管束状铜丝极大限度地增大与高浓度水蒸气的接触面积,同时因附管束状铜丝表面难以形成膜状冷凝,而采用滴状冷凝的方式将蒸汽发生部的热量迅速导出,并使冷凝液滴沿附管束状铜丝径直下滑转移至低浓度蒸气处,冷凝铜管采用导热性能优良的铜管,较大限度吸收更多热量,以实现及时快速地冷却附管束状铜丝,促进蒸气的发生和冷凝;材料廉价易得,制作工艺简单。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内表面蒸发冷凝的丝管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内表面蒸发冷凝的丝管复合结构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附管铜丝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冷凝铜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冷凝铜管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束状分布式丝管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束状分布式丝管复合结构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均匀分布式丝管复合结构示意图;图9为均匀分布式丝管复合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管排式冷凝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螺旋式冷凝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折弯形冷凝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蛇形管冷凝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冷凝铜管1;附管铜丝束2;附管束状铜丝2-1。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下面结合图1-1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涉及蒸发冷凝器技术、海水淡化
,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内表面蒸发冷凝的丝管复合结构,包括冷凝铜管1和附管铜丝束2,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经由蒸汽发生器产生的水蒸气处理相同时间,二维翅片表面出现的微小液滴在时间上滞后,在数量上较少且时间更长时液滴之间相互融合,在局部形成液膜,不易导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一维线型导热材料,如铜丝,将其与铜管进行复合,形成本专利技术的主体。本专利技术中的针状的附管束状铜丝2-1极大限度地增大与高浓度水蒸气的接触面积,同时因附管束状铜丝2-1表面难以形成膜状冷凝,而采用滴状冷凝的方式将蒸汽发生部的热量迅速导出,并使冷凝液滴沿附管束状铜丝2-1径直下滑转移至低浓度蒸气处,冷凝铜管1采用导热性能优良的铜管,较大限度吸收更多热量,以实现及时快速地冷却附管束状铜丝2-1,促进蒸气的发生和冷凝;材料廉价易得,制作工艺简单。所述的附管束状铜丝2设置有多个,多个附管铜丝束2固定连接在冷凝铜管1上。高浓度水蒸气移动至附管铜丝束2处,经附管铜丝束2的强化冷凝和引流作用,实现高浓度水蒸气的及时处理,促进水蒸气的产生;冷凝铜管1能增大与蒸汽接触面积,降低附管铜丝束2的温度,强化自然冷凝效果。所述的附管铜丝束2由多个附管束状铜丝2-1组成,多个附管束状铜丝2-1的下端均固定连接在一个连接点上,多个附管束状铜丝2-1下端的连接点固定连接在冷凝铜管1上。附管束状铜丝2-1能增大与冷凝蒸汽发生面处高浓度蒸汽的接触面积,及时冷凝高浓度蒸汽,并将其沿附管束状铜丝2-1导出,实现降低蒸汽发生面处蒸汽浓度,促进蒸汽的产生的目的。所述的冷凝铜管1采用导热性能优良的黄铜管。冷凝铜管1采用导热性能优良的黄铜管,较大限度吸收更多热量,及时快速地冷却附管束状铜丝2-1,促进蒸气的发生和冷凝。所述的附管束状铜丝2-1设置为针状结构。针状的附管束状铜丝2-1极大限度地增大与高浓度水蒸气的接触面积,同时于附管束状铜丝2-1表面难以形成膜状冷凝,而以滴状冷凝的形式将蒸汽发生部的热量迅速导出,并使冷凝液滴沿附管束状铜丝2-1转移至低浓度蒸气处,进而促进水蒸气的发生。所述的附管束状铜丝2-1采用黄铜丝。所述的冷凝铜管1还可以设置为排管、螺旋管、折弯管或蛇形管形状。所述的附管束状铜丝2-1竖直的均匀分布在冷凝铜管1上。所述的冷凝铜管1和附管束状铜丝2-1的外壁均环绕设置有斜纹。能增大与冷凝蒸汽发生面处高浓度蒸汽的接触面积,及时冷凝高浓度蒸汽,所述的冷凝铜管1的内壁设置为波浪形结构。增大内部低温液体的滞留时间以及总量,较大限度吸收更多热量,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内表面蒸发冷凝的丝管复合结构的工作原理:使用装置时,附管束状铜丝2-1快速冷凝蒸汽发生位置的高浓度水蒸气,并引出冷凝液。而冷凝铜管1内有流动的冷却剂,一方面可冷却部分向下运动距离更大的水蒸气,另一方面冷却附管束状铜丝2-1,使其维持一定温度,更有效冷凝界面处高浓度水蒸气;高浓度水蒸气移动至附管铜丝束2处,经附管铜丝束2的强化冷凝和引流作用,实现高浓度水蒸气的及时处理,促进水蒸气的产生;冷凝铜管1能增大与蒸汽接触面积,降低附管铜丝束2的温度,强化自然冷凝效果;附管束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内表面蒸发冷凝的丝管复合结构,包括冷凝铜管(1)和附管铜丝束(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附管铜丝束(2)设置有多个,多个附管铜丝束(2)连接在冷凝铜管(1)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内表面蒸发冷凝的丝管复合结构,包括冷凝铜管(1)和附管铜丝束(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附管铜丝束(2)设置有多个,多个附管铜丝束(2)连接在冷凝铜管(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内表面蒸发冷凝的丝管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附管铜丝束(2)由多个附管束状铜丝(2-1)组成,多个附管束状铜丝(2-1)的下端均固定连接在一个连接点上,多个附管束状铜丝(2-1)下端的连接点固定连接在冷凝铜管(1)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内表面蒸发冷凝的丝管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铜管(1)采用黄铜管。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内表面蒸发冷凝的丝管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附管束状铜丝(2-1)设置为针状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继惠李俊峰马悦姝李欣桐张定国薄文超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