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前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261321 阅读:4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7 0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轮车前减震装置,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前叉管,前叉管的中部通过吊耳铰接有油气阻尼器,前叉管的下端设置有U型摇臂,U型摇臂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吊耳,油气阻尼器的下端与第二吊耳铰接,油气阻尼器的外侧套装有减震弹簧,油气阻尼器包括液压缸和活塞缸,液压缸通过第一活塞分为液压缸上腔室和液压缸下腔室,活塞缸位于液压缸上腔室内并固定在第一活塞上,活塞缸通过第一阻尼通孔和第一单向阀与液压缸下腔室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传统的油气阻尼器中的活塞杆设置成空腔状,既能够起到传统油气阻尼器外置储能器的作用,使得油气阻尼器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省了安装空间,方便安装到三轮摩托车的前减震装置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轮车前减震装置
本技术涉及减震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三轮车前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三轮摩托车的前减震大多采用二轮摩托车的直筒式前减震,也即前叉杆的上端固定安装再上下连接板的安装孔内,前叉杆的下端插接再减震底筒内,前叉杆内设有减震弹簧,减震底筒和前叉杆内设有减震油,减震底筒的上端和前叉杆之间设有密封圈和油封。这种结构的前油气阻尼器存在以下缺陷:前叉杆和减震底筒的接口油封由于推拉摩擦二造成油封漏油,降低减震效果,减少使用寿命;由于前叉杆和减震底筒的插接接触面积大,且插接部位不但要承受直线运动力,而且还要承受纵、横向推力,致使行驶中减震性能下降;由于三轮摩托车的自重和载重都远远大于二轮摩托车,直筒式前减震的防撞性和承载性都不能满足三轮摩托车的需求,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为了提高车辆行驶的平顺性能,目前的三轮摩托车
已经采用油气阻尼器来作为前减震装置中的油气阻尼器,由于传统的油气阻尼器采用油缸活塞系统的时候需要外置一个储能器在阻尼器上下运动的时候起到油液补偿及缓冲的作用,由于布置在外面所以其防护性能较差,同时对于储能器的密封性能要求非常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轮车前减震装置,解决三轮摩托车中采用传统的油气阻尼器需要外置储能器,外置储能器防护性能较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三轮车前减震装置,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前叉管,上述前叉管的中部通过吊耳铰接有油气阻尼器,上述前叉管的下端设置有U型摇臂,上述U型摇臂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吊耳,上述油气阻尼器的下端与第二吊耳铰接,上述油气阻尼器的外侧套装有减震弹簧,上述油气阻尼器包括液压缸和活塞缸,上述液压缸通过第一活塞分为液压缸上腔室和液压缸下腔室,上述活塞缸位于液压缸上腔室内并固定在第一活塞上,上述活塞缸通过第一阻尼通孔和第一单向阀与液压缸下腔室连通。作为优选,上述液压缸上腔室和液压缸下腔室之间通过第二阻尼通孔和第二单向阀相连通。作为优选,上述液压缸上腔室和液压缸下腔室中均充满液压油。作为优选,上述活塞缸通过第二活塞分隔为活塞上腔室和活塞下腔室,上述活塞上腔室充满惰性气体,上述活塞下腔室充满液压油。作为优选,上述U型摇臂的其中一个臂端与上述前叉管铰接,另一个臂端上设置有轮轴安装孔,上述轮轴安装孔上安装有轮轴。作为优选,上述轮轴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挡块,另一端设置有固定套,上述固定套呈锥形状并且其外侧间隔设置有键齿,上述固定套的外侧设置有开口螺帽。作为优选,安装上述固定套的轮轴安装孔内设置有与上述固定套相适配的锥形槽,上述锥形槽内设置有与上述键齿配合的键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将传统的油气阻尼器中的活塞杆设置成空腔状,并且通过活塞分隔为上下腔,既能够起到传统油气阻尼器外置储能器的作用,而且通过液压缸的工作面积,减小工作压力,使得油气阻尼器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省了安装空间,方便安装到三轮摩托车的前减震装置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油气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轮轴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见图1、2、3,针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一种三轮车前减震装置,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前叉管1,上述前叉管1的中部通过吊耳2铰接有油气阻尼器3,油气阻尼器是将油和气结合,利用气体的可压缩性实现较为准确的运动和力的传递,利用油液流动的易控性能实现各种大功率的控制,因此,油气阻尼器不仅具有较好的弹性特性,而且能够更加方便的控制三轮摩托车的行驶,因此这里使用油气阻尼器作为三轮车前减震装置中的油气阻尼器,通过与前叉管和U型摇臂之间的相互配合,最终满足三轮车前减震装置中的良好的减震性能,上述前叉管1的下端设置有U型摇臂4,上述U型摇臂4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吊耳5,上述油气阻尼器3的下端与第二吊耳5铰接,上述油气阻尼器3的外侧套装有减震弹簧6,上述油气阻尼器3包括液压缸31和活塞缸32,上述液压缸31通过第一活塞33分为液压缸上腔室34和液压缸下腔室35,上述活塞缸32位于液压缸上腔室34内并固定在第一活塞33上,上述活塞缸32通过第一阻尼通孔36和第一单向阀37与液压缸下腔室35连通。本实施例中,将传统的油气阻尼器中的活塞杆设置成空腔状,并且通过活塞分隔为上下腔,既能够起到传统油气阻尼器外置储能器的作用,而且通过液压缸的工作面积,减小工作压力,使得油气阻尼器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省了安装空间,方便安装到三轮摩托车的前减震装置上。另外由于液压油具有一定的粘性,在流动时会有阻力产生,通过阻尼通孔和单向阀能够使液压油流动时更加顺畅,避免了液压油液流向在连通管中产生的压力损失,从而进一步提高油气阻尼器的减震性能。本实施例中的油气阻尼器的工作原理是:当三轮摩托车负重时,活塞缸32相对液压缸31进行收缩,液压缸下腔室35减少的体积大于液压缸上腔室34增大的体积,因此液压油液有液压缸下腔室35流向活塞缸和液压缸上腔室34,此时第一单向阀开启第一活塞及活塞组件相对运动受到的阻尼力较小,起到弹簧减震的作用;当三轮摩托车空载时,活塞缸32相对液压缸31处于拉伸状态,液压缸下腔室35增大的体积大于液压缸上腔室34减小的体积,故液压油液由活塞缸32和液压缸上腔室34流向液压缸下腔室35,此时第一单向阀关闭第一活塞及活塞组件相对运动受到的阻尼力较大,而起到减震的作用。通过第一单向阀的作用,油气阻尼器在压缩和拉伸的过程中产生不对称的阻尼力,能够更好地缓解车身的振动,提高车辆在行驶中平稳性。进一步地,针对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上述液压缸上腔室34和液压缸下腔室35之间通过第二阻尼通孔38和第二单向阀39相连通,油液在液压缸上腔室和液压缸下腔室之间进行流动,产生阻尼力。进一步地,针对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上述液压缸上腔室34和液压缸下腔室35中均充满液压油。液压缸上腔室34和液压缸下腔室35充满液压油,方便在压缩和拉伸的过程中液压油循环流动。进一步地,针对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上述活塞缸32通过第二活塞,321分隔为活塞上腔室322和活塞下腔室323,上述活塞上腔室322充满惰性气体,上述活塞下腔室323充满液压油。活塞上腔室中充满惰性气体,可以为氮气,通过在阻尼器的上下运动中通过惰性气体氮气的弹性变形来承受负荷,缓解冲击力,增加减震性能。进一步地,针对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上述U型摇臂4的其中一个臂端与上述前叉管1铰接,另一个臂端上设置有轮轴安装孔7,上述轮轴安装孔7上安装有轮轴8。本实施例中,限定U型摇臂、前叉管和轮轴的安装关系,提高油气阻尼器的承载性能。一般情况下,在三轮摩托车空载的情况下,前叉管与U型摇臂的铰接孔位置最高,U型摇臂稍向下倾斜,油气阻尼器3处于压缩量最小状态,油气阻尼器3具有较大的弹力作用,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当三轮摩托车重载时,U型摇臂以与U型摇臂上的固定轮轴的固定通孔为圆心,作弧线运动,使得前叉管与U型摇臂之间的铰接孔同第二吊耳上的铰接孔的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轮车前减震装置,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前叉管(1),所述前叉管(1)的中部通过吊耳(2)铰接有油气阻尼器(3),所述前叉管(1)的下端设置有U型摇臂(4),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摇臂(4)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吊耳(5),所述油气阻尼器(3)的下端与第二吊耳(5)铰接,所述油气阻尼器(3)的外侧套装有减震弹簧(6),所述油气阻尼器(3)包括液压缸(31)和活塞缸(32),所述液压缸(31)通过第一活塞(33)分为液压缸上腔室(34)和液压缸下腔室(35),所述活塞缸(32)位于液压缸上腔室(34)内并固定在第一活塞(33)上,所述活塞缸(32)通过第一阻尼通孔(36)和第一单向阀(37)与液压缸下腔室(35)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轮车前减震装置,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前叉管(1),所述前叉管(1)的中部通过吊耳(2)铰接有油气阻尼器(3),所述前叉管(1)的下端设置有U型摇臂(4),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摇臂(4)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吊耳(5),所述油气阻尼器(3)的下端与第二吊耳(5)铰接,所述油气阻尼器(3)的外侧套装有减震弹簧(6),所述油气阻尼器(3)包括液压缸(31)和活塞缸(32),所述液压缸(31)通过第一活塞(33)分为液压缸上腔室(34)和液压缸下腔室(35),所述活塞缸(32)位于液压缸上腔室(34)内并固定在第一活塞(33)上,所述活塞缸(32)通过第一阻尼通孔(36)和第一单向阀(37)与液压缸下腔室(35)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缸上腔室(34)和液压缸下腔室(35)之间通过第二阻尼通孔(38)和第二单向阀(39)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轮车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缸上腔室(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建申葛浩鹏
申请(专利权)人:平顶山葛森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