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履带式智能救援机器人顶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152640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3 1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履带式智能救援机器人顶升装置,包括转轮、横板、外伸杆和气缸,所述转轮通过横杆与滚轮相互连接,且转轮和滚轮的外侧均包裹有履带,并且履带的外表面安装有凸条,所述转轮的边侧中心连接有转动电机,所述滚轮的中心轴线处设置有转轴,所述横板固定于横杆的内侧,且横板上连接有电动推杆,所述外伸杆通过横板与横杆相互连接,所述气缸通过固定块固定于凹槽,且固定块的边侧与电动推杆的杆端固定连接,所述气缸的底部连接有气缸臂,且气缸臂上安装有固定盘,并且气缸的上端面安装有压顶。该救援机器人顶升装置使得救援机器人在遇到路面断层和板块坍塌时依旧可以自由前行,加快了伤员的救援效率。

A lifting device for crawler type intelligent rescue robo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rawler-type intelligent rescue robot jack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runner, a horizontal plate, an extension bar and a cylinder. The runn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roller through a horizontal bar, and the outer side of the runner and the roller is wrapped with a crawler, and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crawler is provided with a cam, and the side center of the runner is connected with a rotation. A movable motor is provided with a rotating shaft at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roller. The transverse plate is fixed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transverse bar, and the transverse plate is connected with an electric push rod. The outward extension rod is connected with the transverse bar through the transverse plate. The cylinder is fixed in a groove through a fixing block, and the side side side of the fixing block is fixed and connected with the rod end of the electric push rod. The bottom of the cylind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cylinder arm, and the cylinder arm is provided with a fixed disk, and the upper end face of the cylinder is provided with a pressure head. The jacking device of the rescue robot enables the rescue robot to move freely when it encounters the road fault and the plate collapse, thus speeding up the rescue efficiency of the wound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履带式智能救援机器人顶升装置
本技术涉及救援设备
,具体为一种履带式智能救援机器人顶升装置。
技术介绍
救援机器人,为救援而采取先进科学技术研制的机器人,如地震救援机器人,它是一种专门用于大地震后在地下商场的废墟中寻找幸存者执行救援任务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配备了彩色摄像机,热成像仪和通讯系统,便于对地震后伤员的救治。然而现有的救援机器人在救援过程中遭遇小型废墟坍塌和地壳断层时,会使救援机器人的移动发生停滞,需要人为对救援机器人进行搬运放置到合适位置或者直接导致救援中断,影响了震后的救援效率,造成宝贵的救援时间浪费。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救援机器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履带式智能救援机器人顶升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现有的救援机器人在救援过程中遭遇小型废墟坍塌和地壳断层时,会使救援机器人的移动发生停滞,需要人为对救援机器人进行搬运放置到合适位置或者直接导致救援中断,影响了震后的救援效率,造成宝贵的救援时间浪费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履带式智能救援机器人顶升装置,包括转轮、横板、外伸杆和气缸,所述转轮通过横杆与滚轮相互连接,且转轮和滚轮的外侧均包裹有履带,并且履带的外表面安装有凸条,所述转轮的边侧中心连接有转动电机,所述滚轮的中心轴线处设置有转轴,且滚轮与转轴、转轮与转动电机的连接处均固定有轴承,所述横板固定于横杆的内侧,且横板上连接有电动推杆,所述外伸杆通过横板与横杆相互连接,且外伸杆的内侧开设有凹槽,所述气缸通过固定块固定于凹槽,且固定块的边侧与电动推杆的杆端固定连接,所述气缸的底部连接有气缸臂,且气缸臂上安装有固定盘,并且气缸的上端面安装有压顶。优选的,所述转轮和滚轮与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结构,且转轮和滚轮与履带均为啮合连接关系,并且转轮和滚轮关于转动电机轴线对称设置有2个。优选的,所述凸条设计为梯台状长条形结构,均凸条均匀等间距布置于履带的外侧。优选的,所述外伸杆的长度大于转轮和滚轮的间距,且外伸杆的外伸长度等于转轮和滚轮间距的1/3。优选的,所述固定块关于气缸轴线对称设置有个,且固定块与凹槽吻合连接,并且固定块与凹槽构成滑动结构。优选的,所述固定盘直径大于横杆之间的间距,且固定盘直径小于履带外侧侧边之间的间距。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履带式智能救援机器人顶升装置,设置有转动电机为转轮提供前进动力,转轮通过履带带动滚轮同向转动,使得救援机器人可以在震后的废墟中肆意前行,在履带外侧设置凸条,增大救援机器人在前行过程中与地面的摩擦力,避免前行过程中的遭遇特殊泥泞、松软地面机器人发生难以移动的问题,设置电动推杆改变气缸的固定位置,使得气缸可以通过固定块在凹槽内自动移动,在救援过程中遭遇路面断层和板块压塌时,可智能控制气缸底部的固定盘对救援机器人进行位置固定,然后在气缸和气缸臂的共同作用下将救援机器人顶升而起,可解决现有救援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遭遇地面断层不能前行的问题,并且在遇到小型板块坍塌压住伤员时,可帮助伤员将板块顶起,提高救援效率和施救速度。再用电动推杆推动气缸,由于气缸被气缸臂和固定盘进行固定,救援机器人相对运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气缸安装结构示意图。图中:1、转轮,2、横杆,3、滚轮,4、履带,5、凸条,6、转动电机,7、转轴,8、轴承,9、横板,10、电动推杆,11、外伸杆,12、凹槽,13、气缸,14、固定块,15、气缸臂,16、固定盘,17、压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履带式智能救援机器人顶升装置,包括转轮1、横杆2、滚轮3、履带4、凸条5、转动电机6、转轴7、轴承8、横板9、电动推杆10、外伸杆11、凹槽12、气缸13、固定块14、气缸臂15、固定盘16和压顶17,转轮1通过横杆2与滚轮3相互连接,且转轮1和滚轮3的外侧均包裹有履带4,转轮1和滚轮3与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结构,且转轮1和滚轮3与履带4均为啮合连接关系,并且转轮1和滚轮3关于转动电机6轴线对称设置有2个,便于转轮1的传动,使得救援机器人行驶过程中更加的稳定,并且履带4的外表面安装有凸条5,凸条5设计为梯台状长条形结构,均凸条5均匀等间距布置于履带4的外侧,增大履带4与地面的抓合力,使得救援机器人可在废墟残渣中肆意前行,转轮1的边侧中心连接有转动电机6,滚轮3的中心轴线处设置有转轴7,且滚轮3与转轴7、转轮1与转动电机6的连接处均固定有轴承8,横板9固定于横杆2的内侧,且横板9上连接有电动推杆10,外伸杆11通过横板9与横杆2相互连接,且外伸杆11的内侧开设有凹槽12,外伸杆11的长度大于转轮1和滚轮3的间距,且外伸杆11的外伸长度等于转轮1和滚轮3间距的1/3,外伸长度的保证使得救援机器人在碰到路面断层和小型板块倒塌时,依旧可以前行,不需要人工搬运移动,加快对伤员救援速度和效率,气缸13通过固定块14固定于凹槽12,且固定块14的边侧与电动推杆10的杆端固定连接,固定块14关于气缸13轴线对称设置有2个,且固定块14与凹槽12吻合连接,并且固定块14与凹槽12构成滑动结构,滑动结构的气缸13可通过改变气缸13的相对位置,方便救援机器人的移动,气缸13的底部连接有气缸臂15,且气缸臂15上安装有固定盘16,并且气缸13的上端面安装有压顶17,固定盘16直径大于横杆2之间的间距,且固定盘16直径小于履带4外侧侧边之间的间距,对救援机器人顶升时提高救援机器人的温度性,防止倾倒。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履带式智能救援机器人顶升装置时,首先将救援机器人放置到震后废墟之中,转动电机6工作直接带动转轮1转动,转轮1通过履带4和滚轮3做同向运动,使得救援机器人可在废墟残渣中肆意前行,履带4在前行过程中,凸条5增大救援机器人和地面的抓合力,避免遭遇救援过程中遭遇泥泞或松软地面时,救援机器人发生前行受阻的问题,随着救援机器人的前行,在碰到震后发生断层的路面时,远程控制气缸将气缸臂15伸长,利于气缸臂15下端的固定盘16对救援机器人进行位置固定,然后继续利用气缸臂15将救援机器人顶升而起,至救援机器人底盘高于断层路面,控制电动推杆10推动气缸,由于气缸13被气缸臂15和固定盘16位置固定,救援机器人做相对气缸13方向的运动,当救援机器人完成置于断层路面上时,收回气缸臂15,救援机器人继续移动,遇到小型板块坍塌压住伤员时,推动推杆10将气缸13推动到外伸杆11的末端,移动救援机器人将气缸13放置于板块夹缝中,气缸臂15和压顶17同时顶升,可将板块顶起,加快伤员的救援速度,并减少伤员受到的二次伤害。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履带式智能救援机器人顶升装置,包括转轮(1)、横板(9)、外伸杆(11)和气缸(13),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1)通过横杆(2)与滚轮(3)相互连接,且转轮(1)和滚轮(3)的外侧均包裹有履带(4),并且履带(4)的外表面安装有凸条(5),所述转轮(1)的边侧中心连接有转动电机(6),所述滚轮(3)的中心轴线处设置有转轴(7),且滚轮(3)与转轴(7)、转轮(1)与转动电机(6)的连接处均固定有轴承(8),所述横板(9)固定于横杆(2)的内侧,且横板(9)上连接有电动推杆(10),所述外伸杆(11)通过横板(9)与横杆(2)相互连接,且外伸杆(11)的内侧开设有凹槽(12),所述气缸(13)通过固定块(14)固定于凹槽(12),且固定块(14)的边侧与电动推杆(10)的杆端固定连接,所述气缸(13)的底部连接有气缸臂(15),且气缸臂(15)上安装有固定盘(16),并且气缸(13)的上端面安装有压顶(1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履带式智能救援机器人顶升装置,包括转轮(1)、横板(9)、外伸杆(11)和气缸(13),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1)通过横杆(2)与滚轮(3)相互连接,且转轮(1)和滚轮(3)的外侧均包裹有履带(4),并且履带(4)的外表面安装有凸条(5),所述转轮(1)的边侧中心连接有转动电机(6),所述滚轮(3)的中心轴线处设置有转轴(7),且滚轮(3)与转轴(7)、转轮(1)与转动电机(6)的连接处均固定有轴承(8),所述横板(9)固定于横杆(2)的内侧,且横板(9)上连接有电动推杆(10),所述外伸杆(11)通过横板(9)与横杆(2)相互连接,且外伸杆(11)的内侧开设有凹槽(12),所述气缸(13)通过固定块(14)固定于凹槽(12),且固定块(14)的边侧与电动推杆(10)的杆端固定连接,所述气缸(13)的底部连接有气缸臂(15),且气缸臂(15)上安装有固定盘(16),并且气缸(13)的上端面安装有压顶(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履带式智能救援机器人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江桥李树海陈娟娟王静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科莘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