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行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01950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18: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人行道,特别涉及一种人行道结构,包括路基层、水泥砂浆层、上砖层与下砖层,下砖层由若干基底砖相互拼接铺设而成,上砖层由若干铺盖砖铺设于下砖层上而成;任一基底砖的形状为正四棱柱上端面的四个角上均挖去一个尖端朝下的锥状体后剩下的几何体;四个所述基底砖以任一个角为中心相互拼接形成的槽为嵌合槽,所述铺盖砖底部能够嵌入嵌合槽内。当上砖层受到竖直向下的力时,受力的铺盖砖底部顶在嵌合槽的内壁上,从而将竖直向下的力朝嵌合槽的内壁方向分散,再由形成嵌合槽的四个基底砖通过挤压其他基底砖将水平方向的分力朝四周传递,使的路面层能够承受重压而不下陷,并使上砖层具有良好的稳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行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人行道,特别涉及一种人行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的人行道地砖其正反面均为平面,铺设时都是先用水泥砂浆层对土地路基层找平,然后将人行道地砖通过水泥砂浆的粘结力铺设于地面上。由于水泥砂浆层下方的路基层为土层,其质地较松软,受长期踩踏的影响易变形,且一些人行道上经常有汽车行驶或停放,在重压下导致地砖破裂或是下陷产生凹坑,一到雨天就会于地砖底部产生积水,当行人才在下陷的地砖上时,底下的积水便会溅起弄脏行人的衣物,这一现象已成为各个城市人行道的通病,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行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固性与承重能力。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人行道结构,包括路基层、水泥砂浆层和路面层,所述路面层包括上砖层与下砖层,所述下砖层由若干基底砖相互拼接铺设而成,所述上砖层由若干与基底砖配合的铺盖砖铺设于下砖层上而成;任一基底砖的形状为正四棱柱上端面的四个角上均挖去一个尖端朝下的锥状体后剩下的几何体;四个所述基底砖以任一个角为中心相互拼接形成的槽为嵌合槽,所述铺盖砖底部能够嵌入嵌合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水泥砂浆层上铺设上砖层与下砖层,当上砖层受到竖直向下的力时,受力的铺盖砖底部顶在嵌合槽的内壁上,从而将竖直向下的力朝嵌合槽的内壁方向分散,再由形成嵌合槽的四个基底砖通过挤压其他基底砖将水平方向的分力朝四周传递,使的路面层能够承受重压而不下陷,避免路基层形变产生凹坑;四个基底砖从均匀的四个方向与铺盖砖的底部挤压贴合,使上砖层具有良好的稳固性,且铺盖砖底部呈锥状,相比较正反面均为平面的现有地砖,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不易破裂。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底砖上被挖去的四个锥状体均为底面呈正方形的直四棱锥,且直四棱锥底面的边长为基底砖底面边长的二分之一。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基底砖的顶部类似于两条交叉设置的屋脊,使得任意两个相邻嵌合槽的开口均相互接合,从而减小嵌入嵌合槽内的铺盖砖之间的缝隙,使行人行走于上砖层上更加平稳、舒适。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铺盖砖包括能够嵌入嵌合槽内的嵌合部与设置在嵌合部上供行人行走的踩踏部,所述踩踏部的上端面为高于基底砖最高点的水平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基底砖在受到铺盖砖分散的水平分力时会朝四周挤压其他基底砖,若是基底砖之间排列不够紧凑可能会造成直接受力的四个基底砖朝四周发生位移,从而造成嵌合槽扩大,导致铺盖砖下沉。因此设置高于基底砖最高点的踩踏部,避免铺盖砖下沉后使基底砖直接受力,导致力无法朝四周分散。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踩踏部为底面形状、面积均与嵌合槽的开口相同的长方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嵌合部完全嵌入嵌合槽内后,相邻的踩踏部之间能够无缝衔接,进一步增加行人的平稳度与舒适度,且能够防止雨水积攒于铺盖砖之间的缝隙中。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底砖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均设置有横向延伸的排水槽,基底砖的四条侧边上均设置有向上贯通、向下连通排水槽的通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铺盖砖因长期受力而下沉,可能会导致铺盖砖的踩踏部与相邻的踩踏部之间、嵌合部与嵌合槽之间产生一定的空隙;则在下雨天时,雨水进入空隙中,并沿着铺盖砖与嵌合槽之间的缝隙流到嵌合槽的底部,再通过由四个通槽形成的孔进入到排水槽中排出,避免铺盖砖与嵌合槽之间产生积水。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铺盖砖的上端面处设置有向下与通槽连通的排水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连通通槽的排水孔增强路面层的排水效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路基层的边缘沿人行道方向设置有挖槽,所述挖槽内设置有路缘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路缘石设置于挖槽内进行限位,再利用路缘石阻碍基底砖朝该侧方向的位移,使基底砖相互之间难以分离,从而使铺盖砖不会轻易下沉。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路缘石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路缘石靠近路面层的侧壁上设置有与任一排水槽连通的汇流槽,所述路缘石底部设置有与汇流槽连通的排水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汇流槽将从各个排水槽中流出的雨水汇聚到一起,在利用排水口连通地底的排水管道或是下水道,进行排水。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人行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路基层夯实;步骤二,铺设水泥砂浆层并找平;步骤三,在水泥砂浆层硬化之前,将基底砖整齐的铺设在水泥砂浆层表面形成下砖层,并均匀的敲击基底砖的上表面,使基底砖与水泥砂浆表面充分接合,在铺设基底砖时将排水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人行道的长度方向设置;步骤四,在路基层靠近人行道的边缘挖出一道挖槽,在挖槽内铺设路缘石,敲击路缘石使路缘石内壁贴紧基底砖,并使路缘石内壁上的汇流槽与排水槽相连通;步骤五,在嵌合槽的内壁上涂抹环氧树脂胶,并将铺盖砖嵌入嵌合槽内,铺盖砖铺设好后均匀敲击铺盖砖的上表面,使铺盖砖紧贴嵌合槽内壁,从而使上砖层表面保持平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于路基层上开设一道挖槽,并将路缘石的底端埋设于挖槽内,能够对路缘石进行加固与限位,再利用路缘石阻碍基底砖朝该侧方向的位移,使基底砖相互之间难以分离,从而使铺盖砖不会轻易下沉。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当上砖层受到竖直向下的力时,受力的铺盖砖底部顶在嵌合槽的内壁上,从而将竖直向下的力朝嵌合槽的内壁方向分散,再由形成嵌合槽的四个基底砖通过挤压其他基底砖将水平方向的分力朝四周传递,使的路面层能够承受重压而不下陷,并使上砖层具有良好的稳固性;2、由于基底砖在受到铺盖砖分散的水平分力时会朝四周挤压其他基底砖,若是基底砖之间排列不够紧凑可能会造成直接受力的四个基底砖朝四周发生位移,从而造成嵌合槽扩大,导致铺盖砖下沉。因此设置高于基底砖最高点的踩踏部,避免铺盖砖下沉后使基底砖直接受力,导致力无法朝四周分散。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上砖层、下砖层与路缘石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铺盖砖与基底砖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路基层;11、挖槽;2、水泥砂浆层;3、路面层;31、上砖层;311、铺盖砖;3111、嵌合部;3112、踩踏部;3113、排水孔;32、下砖层;321、基底砖;3211、排水槽;3212、通槽;322、嵌合槽;4、路缘石;41、汇流槽;42、排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人行道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路基层1、水泥砂浆层2、路面层3以及沿人行道长度方向埋设于路面层3一侧的路缘石4。其中路面层3由依次铺设于水泥砂浆层2上的下砖层32和上砖层31构成。如图1、图2所示,下砖层32由若干基底砖321相互拼接铺设而成,基底砖321的形状为正四棱柱上端面的四个角上均挖去一个尖端朝下的锥状体后剩下的几何体,而挖去的四个锥状体均为底面呈正方形的直四棱锥(底面呈正方形的直四棱锥由一个正四棱锥沿中心线将底面切割为四个正方形后得到)。直四棱锥的直棱与正四棱柱的一条侧棱重合,且其底面边长为基底砖321底面边长的二分之一,使基底砖321的顶部形成类似于两条交叉设置的屋脊,而四个基底砖321以任一个角为中心相互拼接形成的槽为与铺盖砖311配合的嵌合槽322。如图2、图3所示,上砖层31由若干铺盖砖311嵌于嵌合槽322内而成,铺盖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行道结构,包括路基层(1)、水泥砂浆层(2)和路面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层(3)包括上砖层(31)与下砖层(32),所述下砖层(32)由若干基底砖(321)相互拼接铺设而成,所述上砖层(31)由若干与基底砖(321)配合的铺盖砖(311)铺设于下砖层(32)上而成;任一基底砖(321)的形状为正四棱柱上端面的四个角上均挖去一个尖端朝下的锥状体后剩下的几何体;四个所述基底砖(321)以任一个角为中心相互拼接形成的槽为嵌合槽(322),所述铺盖砖(311)底部能够嵌入嵌合槽(322)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行道结构,包括路基层(1)、水泥砂浆层(2)和路面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层(3)包括上砖层(31)与下砖层(32),所述下砖层(32)由若干基底砖(321)相互拼接铺设而成,所述上砖层(31)由若干与基底砖(321)配合的铺盖砖(311)铺设于下砖层(32)上而成;任一基底砖(321)的形状为正四棱柱上端面的四个角上均挖去一个尖端朝下的锥状体后剩下的几何体;四个所述基底砖(321)以任一个角为中心相互拼接形成的槽为嵌合槽(322),所述铺盖砖(311)底部能够嵌入嵌合槽(322)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砖(321)上被挖去的四个锥状体均为底面呈正方形的直四棱锥,且直四棱锥底面的边长为基底砖(321)底面边长的二分之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铺盖砖(311)包括能够嵌入嵌合槽(322)内的嵌合部(3111)与设置在嵌合部(3111)上供行人行走的踩踏部(3112),所述踩踏部(3112)的上端面为高于基底砖(321)最高点的水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行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踩踏部(3112)为底面的形状、面积与嵌合槽(322)的开口均相同的长方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砖(32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均设置有横向延伸的排水槽(3211),基底砖(321)的四条侧边上均设置有向上贯通、向下连通排水槽(3211)的通槽(321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行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建西王洁张光达赵宁宁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中城晟泰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