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上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1688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17: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上部结构。车辆上部结构包括上边梁、顶板和侧外板。上边梁被设置在车辆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顶板由具有比上边梁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并且顶板被设置在车辆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侧外板由具有比上边梁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侧外板与上边梁相比被进一步设置在车辆的外侧处,并且侧外板包括接合到上边梁的第一接合部和接合到顶板的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彼此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上部结构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上部结构。
技术介绍
在日本专利第4273922号中描述的车体构件接合结构中,通过非穿透铆钉将铝顶板和钢上边梁的接合面接合在一起,其中结构粘合剂被置于接合面之间。此外,在铝顶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形成沿着接合面延伸的凸出部。由于接合相异的金属而产生的应变由此被吸收。然而,在以上结构中,当凸出部具有浅的轮廓时,由于铝和钢之间的不同的线性膨胀系数,关于顶板中出现的应变,不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和刚性,并且顶板经受塑性变形。另一方面,当凸出部具有深的轮廓时,对造型造成负面影响。具体地,豪华轿车、低跑车等的使用者倾向于不希望在顶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形成凸出部。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以上情况,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辆上部结构,即使在顶板由具有与上边梁的线性膨胀系数相比更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的构造中顶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不形成凸出部的情况下,该车辆上部结构也能够防止或有效抑制顶板中的塑性变形。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车辆上部结构包括上边梁、顶板和侧外板。上边梁被设置在车辆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顶板由具有比上边梁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并且顶板被设置在车辆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侧外板由具有比上边梁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侧外板与上边梁相比被进一步设置在车辆的外侧处,并且侧外板包括接合到上边梁的第一接合部和接合到顶板的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彼此分离。在第一方面中,顶板和侧外板与上边梁的材料相比每个都由具有更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侧外板包括接合到上边梁的第一接合部和接合到顶板的第二接合部,其中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彼此分离。即,顶板通过侧外板间接地连接到上边梁。这使得由于线性膨胀系数方面的这种差异而在顶板中出现的应变能够被侧外板吸收。这使得即使在诸如
技术介绍
中描述的在顶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不形成凸出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或者有效抑制顶板中的塑性变形。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车辆上部结构是所述第一方面,其中,顶板和侧外板由相同类型的轻合金形成。在第二方面中,顶板和侧外板由相同类型的轻合金形成。这使得与顶板和侧外板由钢板制成的情况相比,能够例如抑制在第二接合部处产生电化学腐蚀(也称为电解腐蚀),同时实现车辆中的重量减轻。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车辆上部结构是所述第二方面,其中,在第一接合部中的接合是通过机械接合而实现的,并且在第二接合部中的接合是通过焊接而实现的。根据第三方面,由具有彼此不同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的上边梁和侧外板在第一接合部处机械地接合。此外,由相同类型的轻合金形成的顶板和侧外板在第二接合部处通过焊接接合。由此,采用机械接合以在第一接合部处将不同类型的材料接合在一起,并且采用焊接以在第二接合部处将相同类型的材料接合在一起,使得能够在每个接合部处确保适当的接合强度。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车辆上部结构是所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其中,上边梁包括接合在一起的上边梁外部和上边梁内部,并且上边梁外部或上边梁内部中的仅仅一个在第一接合部处接合。根据第四方面,上边梁的上边梁外部或上边梁内部中的仅仅一个在侧外板的第一接合部处接合。因此,与侧外板、上边梁外部和上边梁内部作为三个重叠层接合的情况相比,接合更简单。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的车辆上部结构是所述第四方面,其中,上边梁内部由与上边梁外部相比具有更薄的片材厚度的片材构件形成,并且上边梁内部包括延伸部,延伸部从上边梁内部与上边梁外部接合的接合部延伸,并且延伸部在第一接合部处被接合。根据第五方面,由与上边梁外部相比具有更薄的片材厚度的材料形成的上边梁内部包括延伸部,延伸部从上边梁内部与上边梁外部接合的接合部延伸。此外,延伸部被接合到侧外板的第一接合部。由此,延伸的是片材厚度薄的上边梁内部,使得与延伸的是片材厚度厚的上边梁外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质量方面的增加。本公开的第六方面的车辆上部结构是所述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其中,侧外板包括与顶板呈面对面接触的第一位置,并且第二接合部被设置在第一位置处。在第六方面中,侧外板的第二接合部被设置在侧外板的与顶板呈面对面接触的第一位置处。这使得与侧外板和顶板以彼此点接触或线接触的状态接合在一起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更大的接合强度。本公开的第七方面的车辆上部结构是所述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其中,侧外板包括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下偏斜的倾斜部,并且顶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被接合到设置在倾斜部处的第二接合部。在第七方面中,顶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被接合到侧外板的倾斜部。这使得当将顶板接合到侧外板的第二接合部时,能够通过倾斜部吸收在侧外板和顶板的相对位置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变化(尺寸误差)。本公开的第八方面的车辆上部结构是所述第一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其中,侧外板由与顶板的材料相比具有更高的伸长率的材料形成。根据第八方面,侧外板由与顶板的材料相比具有更高的伸长率的材料形成,使得侧外板更容易冲压。本公开的第九方面的车辆上部结构是所述第一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其中,在侧外板的第二位置处形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台阶,并且第二位置被布置在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之间。在第九方面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台阶部被形成在侧外板的第二位置处,并且第二位置被布置在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之间,使得该第二位置容易经受弹性变形,并且容易吸收上述应变。本公开的第十方面的车辆上部结构是所述第一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其中,第二接合部被布置在第一接合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在第十方面中,将顶板和侧外板接合在一起的第二接合部被布置在将上边梁和侧外板接合在一起的第一接合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这使得第一接合部能够通过顶板从车辆外侧被覆盖和隐藏。附图说明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是图示应用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上部结构的车辆的上部的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的线A-A截取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图3是与图2对应的横截面视图,并且图示了顶板被接合到侧外板之前的状态;图4是与图2对应的横截面视图,并且图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上部结构的第一修改例;图5是与图2对应的横截面视图,并且图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上部结构的第二修改例;图6是与图2对应的横截面视图,并且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上部结构;图7是与图6对应的横截面视图,并且图示了顶板被接合到侧外板之前的状态;并且图8是与图7对应的横截面视图,并且图示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上部结构的修改例。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以下参照图1至图5关于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上部结构10进行说明。注意,在每个图中,箭头FR、箭头UP和箭头OUT(LH)分别适当地指示车辆前方(行进方向)、向上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车辆左侧)。在下文中,除非另有特定说明,否则简单地参照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方向指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后、在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以及在车辆竖直方向上的上下。构造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上部结构10包括:顶板14,该顶板14被设置在车辆(汽车)12的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以及一对左右顶侧部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上部结构,包括:上边梁,所述上边梁被设置在车辆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顶板,所述顶板由具有比所述上边梁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并且所述顶板被设置在所述车辆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和侧外板,所述侧外板由具有比所述上边梁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所述侧外板与所述上边梁相比被进一步设置在车辆的外侧处,并且所述侧外板包括接合到所述上边梁的第一接合部和接合到所述顶板的第二接合部,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彼此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09 JP 2017-0453811.一种车辆上部结构,包括:上边梁,所述上边梁被设置在车辆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顶板,所述顶板由具有比所述上边梁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并且所述顶板被设置在所述车辆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和侧外板,所述侧外板由具有比所述上边梁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所述侧外板与所述上边梁相比被进一步设置在车辆的外侧处,并且所述侧外板包括接合到所述上边梁的第一接合部和接合到所述顶板的第二接合部,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彼此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上部结构,其中,所述顶板和所述侧外板由相同类型的轻合金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上部结构,其中,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中的接合是通过机械接合而实现的,并且在所述第二接合部中的接合是通过焊接而实现的。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上部结构,其中:所述上边梁包括接合在一起的上边梁外部和上边梁内部;并且所述上边梁外部或所述上边梁内部中的仅仅一个在所述第一接合部处接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上部结构,其中,所述上边梁内部由与所述上边梁外部相比具有更薄的片材厚度的片材构件形成,并且所述上边梁内部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从所述上边梁内部与所述上边梁外部接合的接合部延伸,并且所述延伸部在所述第一接合部处被接合。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各务绫加清水和贵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