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上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1688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17: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上部结构。车辆上部结构包括上边梁、顶板和侧外板。上边梁被设置在车辆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顶板由具有比上边梁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并且顶板被设置在车辆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侧外板由具有比上边梁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侧外板与上边梁相比被进一步设置在车辆的外侧处,并且侧外板包括接合到上边梁的第一接合部和接合到顶板的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彼此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上部结构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上部结构。
技术介绍
在日本专利第4273922号中描述的车体构件接合结构中,通过非穿透铆钉将铝顶板和钢上边梁的接合面接合在一起,其中结构粘合剂被置于接合面之间。此外,在铝顶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形成沿着接合面延伸的凸出部。由于接合相异的金属而产生的应变由此被吸收。然而,在以上结构中,当凸出部具有浅的轮廓时,由于铝和钢之间的不同的线性膨胀系数,关于顶板中出现的应变,不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和刚性,并且顶板经受塑性变形。另一方面,当凸出部具有深的轮廓时,对造型造成负面影响。具体地,豪华轿车、低跑车等的使用者倾向于不希望在顶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形成凸出部。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以上情况,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辆上部结构,即使在顶板由具有与上边梁的线性膨胀系数相比更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的构造中顶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不形成凸出部的情况下,该车辆上部结构也能够防止或有效抑制顶板中的塑性变形。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车辆上部结构包括上边梁、顶板和侧外板。上边梁被设置在车辆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顶板由具有比上边梁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并且顶板被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上部结构,包括:上边梁,所述上边梁被设置在车辆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顶板,所述顶板由具有比所述上边梁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并且所述顶板被设置在所述车辆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和侧外板,所述侧外板由具有比所述上边梁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所述侧外板与所述上边梁相比被进一步设置在车辆的外侧处,并且所述侧外板包括接合到所述上边梁的第一接合部和接合到所述顶板的第二接合部,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彼此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09 JP 2017-0453811.一种车辆上部结构,包括:上边梁,所述上边梁被设置在车辆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顶板,所述顶板由具有比所述上边梁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并且所述顶板被设置在所述车辆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和侧外板,所述侧外板由具有比所述上边梁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高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所述侧外板与所述上边梁相比被进一步设置在车辆的外侧处,并且所述侧外板包括接合到所述上边梁的第一接合部和接合到所述顶板的第二接合部,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彼此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上部结构,其中,所述顶板和所述侧外板由相同类型的轻合金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上部结构,其中,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中的接合是通过机械接合而实现的,并且在所述第二接合部中的接合是通过焊接而实现的。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上部结构,其中:所述上边梁包括接合在一起的上边梁外部和上边梁内部;并且所述上边梁外部或所述上边梁内部中的仅仅一个在所述第一接合部处接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上部结构,其中,所述上边梁内部由与所述上边梁外部相比具有更薄的片材厚度的片材构件形成,并且所述上边梁内部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从所述上边梁内部与所述上边梁外部接合的接合部延伸,并且所述延伸部在所述第一接合部处被接合。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各务绫加清水和贵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