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输送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5889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1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机,能够不勉强地吸收建筑物所产生的层间位移,能够避免对桁架作用过大的压缩力。乘客输送机具备:桁架;固定于桁架的一端部的第1桁架支承角材;固定于桁架的另一端部的第2桁架支承角材;以及至少将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第1角材支承台之间连结为能够相对地转动的连结机构。连结机构包括:固定在第1角材支承台上的支承座;以及能够转动地架设于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支承座之间的轴部件。轴部件包括:在轴向上分割的多个轴要素;以及将相邻的轴要素之间呈同轴状地结合的结合部。结合部与轴要素相比机械强度更小。

Passenger conveyo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passenger conveyor, which can not reluctantly absorb the interlayer displacement generated by a building, and can avoid excessive compressive force on the truss. The passenger conveyor is provided with: truss; first truss supporting angle fixed at one end of the truss; second truss supporting angle fixed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truss; and at least connecting the first truss supporting angle with the first truss supporting platform as a connecting mechanism capable of relative rotation. The connect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support seat fixed on the first corner support platform and a shaft member which can be rotatably mounted between the first supporting corner material and the support seat of the first truss. The shaft component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axle elements divided axially, and a joint part which coaxially combines the adjacent axle elements.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the bonding part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shaft el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乘客输送机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7-000523(申请日:2017年01月05日)为基础,而享受该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自动扶梯或者自动人行道那样的乘客输送机。
技术介绍
作为乘客输送机的一例的自动扶梯,作为主要要素而具备跨在建筑物的下层的楼层与上层的楼层之间的桁架、以及沿着桁架呈环状地行进的多个梯级。在这种自动扶梯中,例如正在推进耐震化,即在由于地震而在下层的楼层与上层的楼层之间产生层间位移时,防止与层间位移相伴随的过大的压缩力作用于桁架。具体而言,在支承楼层的梁等支承件与桁架的端部之间设置充分的间隙,或者在固定于桁架的端部的桁架支承角材与固定于支承件上的角材支承台之间确保充分的重叠量。由此,桁架的端部相对于发生地震时的层间位移无障碍地追随,能够避免对桁架作用压缩力。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78021号公报。但是,当成为极其罕见地发生的大规模地震时,层间位移量增大到与中规模地震或者小规模地震不能够比较的程度。因此,在发生了大规模地震的情况下,桁架的端部变得不能够完全追随层间位移,有可能对桁架作用未预期的过大的压缩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乘客输送机,能够不勉强地吸收建筑物所产生的层间位移,并能够避免对桁架作用过大的压缩力。根据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机,具备:桁架,架设于建筑物所具有的第1地板面与第2地板面之间;第1桁架支承角材,固定于沿着上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具有预先确定的重叠量地载放在设置于上述建筑物的第1角材支承台上;第2桁架支承角材,固定于沿着上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具有预先确定的重叠量地载放在设置于上述建筑物的第2角材支承台上;以及连结机构,至少将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上述第1角材支承台之间连结为能够相对地转动,在上述桁架的上述一方的端部与上述建筑物之间、以及上述桁架的上述另一方的端部与上述建筑物之间分别设置有吸收层间位移的间隙,上述连结机构包括:支承座,固定在上述第1角材支承台上;以及轴部件,能够转动地架设于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上述支承座之间,上述轴部件包括在轴向上被分割的多个轴要素、以及将相邻的轴要素之间呈同轴状地结合并且与上述轴要素相比机械强度更小的结合部。此外,在乘客输送机中,在对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上述第1角材支承台之间作用了超过预先确定的值的大小的载荷的状态下,上述轴部件在上述结合部的部位折损,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以及上述第1角材支承台能够沿着上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相对地位移。此外,在乘客输送机中,上述轴部件的上述结合部为,与上述轴要素的外周面相比朝沿着上述轴要素的径向的外侧伸出,并且在上述支承座的上表面形成有供该结合部进入的避让槽,上述避让槽沿着上述桁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此外,在乘客输送机中,上述支承座具有将上述避让槽的上述桁架侧的端部堵塞的阻挡壁部,该阻挡壁部与上述轴部件相面对。此外,在乘客输送机中,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具有供上述轴部件贯通的贯通孔,该贯通孔的内径大于上述轴部件的上述结合部的外径,并且,在上述轴部件架设于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上述支承座之间的状态下,朝上述贯通孔的内侧插入有将上述轴要素的外周面与上述贯通孔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进行填埋的筒体。此外,在乘客输送机中,上述轴部件的上述结合部为,与上述轴要素的外周面相比朝沿着上述轴要素的径向的外侧伸出,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具有供上述轴部件贯通的贯通孔,该贯通孔的内径大于上述结合部的外径,并且,在上述轴部件架设于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上述支承座之间的状态下,朝上述贯通孔的内侧插入有将上述轴要素的外周面与上述贯通孔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进行填埋的筒体,上述轴部件的上述结合部位于上述筒体的下端与上述支承座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此外,在乘客输送机中,上述轴部件的上述结合部位于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上述支承座之间的边界,在对上述结合部作用了沿着上述轴部件的径向的剪切载荷的状态下,上述轴部件在上述结合部的部位折损。此外,在乘客输送机中,上述乘客输送机还具备盖,该盖以覆盖上述贯通孔的方式固定在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上,通过该盖将上述轴部件保持于上述贯通孔。此外,在乘客输送机中,上述结合部是形成于相邻的上述轴要素的端面之间的粘接层或者接合层。此外,在乘客输送机中,在上述结合部,相邻的上述轴要素的端面相互对接,并且,形成有跨在相邻的上述轴要素的外周面之间的焊道,在对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上述第1角材支承台之间作用了超过预先确定的值的大小的载荷的状态下,上述焊道破损,由此相邻的上述轴要素分离。此外,在乘客输送机中,在上述结合部,相邻的上述轴要素的端面相互对接,并且,包围上述轴要素的对接部分的环状的止动工具跨在相邻的上述轴要素的外周面之间而固定,在对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上述第1角材支承台之间作用了超过预先确定的值的大小的载荷的状态下,上述止动工具破损,由此相邻的上述轴要素分离。此外,在乘客输送机中,在上述止动工具的至少一个部位设置有与其他部位相比机械强度更小的截断预定部。此外,在乘客输送机中,在上述结合部,在相邻的上述轴要素的端部形成有以相互从径向啮合的方式切口而成的卡合部,并且,包围上述轴要素的上述卡合部的环状的止动工具跨在相邻的上述轴要素之间而固定,在对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上述第1角材支承台之间作用了超过预先确定的值的大小的载荷的状态下,上述止动工具破损,由此相邻的上述轴要素分离。附图说明图1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表示自动扶梯的初始安装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的半固定部的构造的平面图。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的半固定部的构造的截面图。图4是沿着图3的F4-F4线的截面图。图5是将图4的F5的部位放大表示的截面图。图6是从图4的箭头F6的方向观察的平面图。图7是从图4的箭头F7的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图8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对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第1角材支承台之间进行连结的连结机构分解表示的截面图。图9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支承座的平面图。图10是表示由于大规模地震而第2地板面朝接近第1地板面的X方向位移了时的桁架、第1角材支承台以及第2角材支承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自动扶梯的侧视图。图11是由于大规模地震而第2地板面朝远离第1地板面的-X方向位移了时的桁架、第1角材支承台以及第2角材支承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自动扶梯的侧视图。图12是由于大规模地震而桁架朝接近第2地板面的-X方向位移了时的桁架、第1角材支承台以及第2角材支承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自动扶梯的侧视图。图13是表示由于与大规模地震相伴随的层间位移而第1桁架支承角材从第1角材支承台脱离的状态的自动扶梯的侧视图。图14(A)是通过局部截面来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使用的枢轴的侧视图。图14(B)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使用的枢轴的平面图。图15(A)是通过局部截面来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使用的枢轴的侧视图。图15(B)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使用的枢轴的平面图。图16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使用的止动工具的平面图。图17(A)是通过局部截面来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中使用的枢轴的侧视图。图17(B)是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具备:桁架,架设于建筑物所具有的第1地板面与第2地板面之间;第1桁架支承角材,固定于沿着上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具有预先确定的重叠量地载放在设置于上述建筑物的第1角材支承台上;第2桁架支承角材,固定于沿着上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具有预先确定的重叠量地载放在设置于上述建筑物的第2角材支承台上;以及连结机构,至少将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上述第1角材支承台之间连结为能够相对地转动,在上述桁架的上述一方的端部与上述建筑物之间、以及上述桁架的上述另一方的端部与上述建筑物之间分别设置有吸收层间位移的间隙,上述连结机构包括:支承座,固定在上述第1角材支承台上;以及轴部件,能够转动地架设于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上述支承座之间,上述轴部件包括在轴向上被分割的多个轴要素、以及将相邻的轴要素之间呈同轴状地结合并且与上述轴要素相比机械强度更小的结合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1.05 JP 2017-0005231.一种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具备:桁架,架设于建筑物所具有的第1地板面与第2地板面之间;第1桁架支承角材,固定于沿着上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具有预先确定的重叠量地载放在设置于上述建筑物的第1角材支承台上;第2桁架支承角材,固定于沿着上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具有预先确定的重叠量地载放在设置于上述建筑物的第2角材支承台上;以及连结机构,至少将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上述第1角材支承台之间连结为能够相对地转动,在上述桁架的上述一方的端部与上述建筑物之间、以及上述桁架的上述另一方的端部与上述建筑物之间分别设置有吸收层间位移的间隙,上述连结机构包括:支承座,固定在上述第1角材支承台上;以及轴部件,能够转动地架设于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上述支承座之间,上述轴部件包括在轴向上被分割的多个轴要素、以及将相邻的轴要素之间呈同轴状地结合并且与上述轴要素相比机械强度更小的结合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在对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上述第1角材支承台之间作用了超过预先确定的值的大小的载荷的状态下,上述轴部件在上述结合部的部位折损,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以及上述第1角材支承台能够沿着上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相对地位移。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轴部件的上述结合部为,与上述轴要素的外周面相比朝沿着上述轴要素的径向的外侧伸出,并且在上述支承座的上表面形成有供该结合部进入的避让槽,上述避让槽沿着上述桁架的长度方向延伸。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座具有将上述避让槽的上述桁架侧的端部堵塞的阻挡壁部,该阻挡壁部与上述轴部件相面对。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具有供上述轴部件贯通的贯通孔,该贯通孔的内径大于上述轴部件的上述结合部的外径,并且,在上述轴部件架设于上述第1桁架支承角材与上述支承座之间的状态下,朝上述贯通孔的内侧插入有将上述轴要素的外周面与上述贯通孔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进行填埋的筒体。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轴部件的上述结合部为,与上述轴要素的外周面相比朝沿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垣薰雄高桥秀生岩井俊宪石川佳延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