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油衬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5682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5 06: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油衬套,所述的衬套为一体式筒状结构,设置有与机匣内孔配合的第一外径表面部分,与油池内孔配合的第二外径表面部分,所述的排油衬套沿轴向向两端延伸,第一外径表面部分和第二外径表面部分在轴向方向上加长,第一外径表面部分处设置有两个第一胶圈槽,第二外径表面部分处设置有两个第二胶圈槽,所述的胶圈槽内安装有密封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排油衬套的装配性能和密封性能,杜绝了O形密封圈漏油故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油衬套
本技术涉及一种排油衬套。
技术介绍
排油衬套安装在航空减速器附件机匣与油池之间,一端与附件机匣上的内孔配合,另一端与油池上的内孔配合。其作用是将减速器工作过程中附件传动部分循环的滑油输送回油池。排油衬套两端分别安装O形密封圈,防止滑油泄露。目前使用的排油衬套,如图1所示,排油衬套的外径表面1和2分别与附件机匣和油池上的内孔配合,胶圈槽3和4内分别安装1件O形密封圈。由于附件机匣和油池上内孔的同轴度受加工及装配等综合因素影响,很难控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而排油衬套外径表面1和2轴向长度较短,且排油衬套外径与机匣内孔之间存在间隙,所以在排油衬套及O形密封圈安装后,也很容易造成漏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油衬套,可以保证在工作中定位配合良好,提高装配性能和密封性能,防止漏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排油衬套为一体式的筒状结构,设置有与机匣内孔配合的第一外径表面部分,与油池内孔配合的第二外径表面部分,所述的排油衬套沿轴向向两端延伸,第一外径表面部分和第二外径表面部分在轴向方向上加长,第一外径表面部分处设置有两个第一胶圈槽,第二外径表面部分处设置有两个第二胶圈槽,所述的胶圈槽内安装有密封圈。本技术的外径表面的宽度向轴向延伸,增大了轴向长度,使排油衬套与机匣内孔和油池内孔的接触面积增大,保证了排油衬套的配合良好;同时,增加胶圈槽及胶圈安装数量,提高了密封可靠性。本技术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改进。本技术提高了排油衬套的装配性能和密封性能,杜绝了O形密封圈漏油故障。附图说明图1为原排油衬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排油衬套为一体式的筒状结构,设置有与机匣内孔配合的第一外径表面部分1,与油池内孔配合的第二外径表面部分2,所述的排油衬套沿轴向向两端延伸,第一外径表面部分1和第二外径表面部分2在轴向方向上加长,第一外径表面部分1处设置有两个第一胶圈槽5,第二外径表面部分2处设置有两个第二胶圈槽6,所述的胶圈槽内安装有密封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排油衬套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油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油衬套为一体式的筒状结构,设置有与机匣内孔配合的第一外径表面部分(1) ,与油池内孔配合的第二外径表面部分(2) ,所述的排油衬套沿轴向向两端延伸,第一外径表面部分(1)和第二外径表面部分(2)在轴向方向上加长,第一外径表面部分(1)处设置有两个第一胶圈槽(5) ,第二外径表面部分(2)处设置有两个第二胶圈槽(6),所述的胶圈槽内安装有密封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油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油衬套为一体式的筒状结构,设置有与机匣内孔配合的第一外径表面部分(1),与油池内孔配合的第二外径表面部分(2),所述的排油衬套沿轴向向两端延伸,第一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晶莹冯磊那国雨秦正荣宋武生冯欣颖张冰杨俊涛马银玲田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