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斜躺的座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0493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1 2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斜躺之座椅结构,包括基座、椅背、两作动板、椅座、前架、后架、腰靠,该基座两侧具有侧架,前方设有接合部;椅背两侧具有第一侧杆,第一侧杆下方设有侧接合部;两作动板的顶端与两侧架后方枢接,作动板设有用于侧接合部相对作动板位移的第二导槽;椅座具有两第二侧杆,第二侧杆与作动板枢接并且设有接合部;前架与两作动板枢接,其上设有与椅座和基座的接合部接合上、下接合部;后架与椅背和前架枢接;腰靠与后架接合并设于椅背下方位置;以上结构的座椅由乘坐姿势改变至躺靠姿势时可减小人体背部对应椅背贴靠位置变化,椅背后仰时腰靠能够朝向椅背位移以提升躺靠的舒适性。

A slanting seat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eclining seat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base, a chair back, two actuating plates, a chair seat, a front frame, a rear frame and a waist. The two sides of the base have side frames and a joint part is arranged in front; the back of the chair has a first side bar on both sides, and a side joint part is arranged under the first side bar; the top of the two actuating plates and the rear of the two side frames. The chair seat has two second side rods, the second side rod is pivoted with the actuating plate and is provided with a joint part; the front frame is pivoted with the two actuating plates, and the upper and lower joints are provided with the joints of the chair seat and the base; the rear frame is pivoted with the chair back and the front frame; The seat of the above structure can reduce the change of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of the back of the chair when changing from the riding position to the lying position, and the back of the chair can move toward the back of the chair to improve the comfort of the chai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斜躺的座椅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斜躺的座椅结构,具体为一种乘坐姿势改变为躺靠姿势时,可减小人体背部相对椅背位置改变的结构。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为提升舒适性和适用性,座椅具有可相对椅座后仰以便于使用者躺靠的椅背,如图10所示为躺椅常见的结构之一,主要包括一基座1'、一椅座2'、一椅背3',该基座1'于上方后侧设置有第一枢接部11',前方中央设置有导移部12',椅座2'前侧设置有导移杆21',并该导移杆21'可于所述导移部12'位移,并于后端设置第二枢接部22';椅背3'于下方设置有与基座1'的第一枢接部11'枢接的第三枢接部31',并于第三枢接部31'下方设置有与椅座2'的第二枢接部22'枢接的第四枢接部32',所述椅背3'上外凸地设置有可抵靠人体腰部的腰靠33'。前述结构的椅背3'可提供乘坐者以乘坐姿势乘坐,并乘坐时头部对应椅背3'上的a'位置,乘坐者的腰部b'可对应凸出的腰靠33'位置,又令椅背3'后仰幅度增加时可带动椅座2'上升及前移,并使导移杆21'可于基座1'的导移部12'位置位移,使得乘坐者背部可由躺靠姿势躺靠于椅背3'上以提升舒适性。然而当椅背3'后仰角度增加时将造成椅背3'与人体背部相对位置大幅改变,如图示中椅背3'、椅座2'的基准点c'、d'在乘坐姿势时距离为e',躺靠姿势时基准点c'、d'的距离为f',该f'长度远大于e'长度,其长度差约45~60mm,造成人体背部与椅背3'贴靠的位置大幅改变,并形成如图示中人体背部对应椅背3'滑移使头部位于g'位置的情形,造成躺靠不舒适,而且躺靠时人体的腰部不能对应腰靠33',并造成腰部上方位置抵靠凸出的腰靠33',更造成躺靠不舒适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坐姿势改变为躺靠姿势时,可减小人体背部相对椅背位置改变的结构;具体为一种椅背上设置有活动腰靠的座椅结构,该腰靠在乘坐姿势与躺靠姿势时相对椅背凸出的高度不同。本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斜躺的座椅结构,包括:一基座,其两侧具有对应的侧架,其前方设置有接合部,其后方设置第一枢接部;一椅背,其两侧具有第一侧杆,其下方具有底杆,并于两第一侧杆下方设置有侧接合部;两个作动板,为长条板体,分别设于基座的两侧,并且顶端设置第二枢接部,第二枢接部与基座后方的第一枢接部枢接,作动板设置有可与侧接合部接合的第二导槽,作动板下方的不同高低位置分别设置第三枢接部、第四枢接部;一椅座,具有两个第二侧杆,两个第二侧杆的后端设置有分别能够与两个作动板的第三枢接部枢接的第五枢接部,两个第二侧杆的前方皆设置有接合部;一前架,设置于椅座下方位置,并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一侧板,两个第一侧板的后方设置有与所述第四枢接部枢接的第六枢接部,前架的前方分别设置有上接合柱、下接合柱,该上接合柱、下接合柱分别与椅座及基座的接合部接合,前架上还设置有第七枢接部;一后架,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后方设置有与椅背的侧接合部枢接的第八枢接部,后架的前方设置有与前架的第七枢接部枢接的第十枢接部;该座椅对应乘坐姿势时,椅背的侧接合部对应第二导槽的上方位置,令椅背后仰至对应躺靠姿势角度时可带动两个作动板以使椅座及前架、后架位移,并使侧接合部位移至第二导槽的下方位置并且朝向椅座位移。进一步,还包括一腰靠,所述椅背在底杆上设置有下接合部;所述后架在后方设置有与腰靠枢接的第九枢接部;所述腰靠设置于椅背的下方位置,腰靠具有两个侧杆部,腰靠下方具有底杆部,两个侧杆部皆设置有与后架上的第九枢接部枢接的第十一枢接部,所述底杆部设置于所述下接合部上,并使座椅对应乘坐姿势时腰靠外凸于椅背的前方,椅背后仰至躺靠姿势位置时可带动所述作动板、前架、后架以使得腰靠朝向椅背位移以减小腰靠凸出于椅背的高度。进一步,所述下接合部设置有可容置于底杆部的接合槽,该接合槽的宽度大于腰靠的底杆部的宽度,还包括两个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侧杆部和第二侧板接合。进一步,所述基座和椅座的接合部分别设有第一导槽和第三导槽,第一导槽、第二导槽和第三导槽上分别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所述侧接合部设置有接合柱,所述接合柱、上接合柱、下接合柱分别对应与第二滑块、第三滑块、第一滑块相接合。进一步,所述椅背上的侧接合部具有上、下排列的两个接合片,并且接合柱设于该接合片上,所述第二导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导槽对应两个上、下排列的接合片。进一步,所述基座的两侧设有支柱,两个侧架分别设置于两个支柱上。进一步,所述基座的中央具有设有一支柱,所述支柱的上方设置有横架,两个侧架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架的两侧。进一步,所述基座于一侧架上设置有固定钮,该固定钮具有接合孔和迫紧旋钮;所述前架上设置有与所述下接合柱接合的导引杆,所述导引杆上设置有锁定块,该锁定块的一侧具有能够穿插于接合孔中的插柱,所述插柱内设置有与迫紧旋钮相匹配的螺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以上结构的座椅在对应乘坐姿势时,椅背的侧接合部在对应设置在作动板的第二导槽的上方位置,当椅背后仰至对应躺靠姿势角度时,椅背可带动两作动板间接驱动椅座及前架、后架位移,并使侧接合部位移至第二导槽的下方位置并朝向椅座位移以减小由乘坐姿势改变为躺靠姿势时椅背与椅座设定基准点的平行距离的变化,并可减少人体背部与椅背贴靠位置的变化,从而提高座椅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乘坐姿势状态的组合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乘坐姿势状态的组合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乘坐姿势状态的组合前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令椅背后仰部分角度侧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令椅背后仰至躺靠姿势位置侧视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令椅背后仰至躺靠姿势位置侧视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基座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基座组合立体图;图10是常见的座椅结构侧视及动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对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示意性的,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具体限定。参照图1至图4,分别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对应乘坐姿势状态的组合立体图、组合侧视图、组合前视图,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基座1、一椅背2、两作动板3、一椅座4、一前架5、一后架6、一腰靠7,并且该基座1的两侧皆具有支柱11,并且该两侧的支柱11上设置对称的侧架12,并且两个侧架12前方内侧设置有由后方向前方渐高的斜向的第一导槽13,并于第一导槽13内设置第一滑块131,又于两个侧架12后方设置第一枢接部14,又于侧架12上设置有固定钮15,并该固定钮15具有接合孔151及迫紧旋钮152。椅背2的两侧具有第一侧杆21,椅背2下方具有底杆22,并于两个第一侧杆21下方对应位置分别凸设侧接合部23,并该侧接合部23具有上、下排列之接合片231,并且接合片231上设置有接合柱232,又于底杆22中央设置下接合部24,并且该下接合部24为U型体,U型体中央具有接合槽241。两个作动板3为长条板体并分别设于基座1的两侧位置,并于顶端设置第二枢接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斜躺的座椅结构,包括:一基座(1),其两侧具有对应的侧架(12),其前方设置有接合部,其后方设置第一枢接部(14);一椅背(2),其两侧具有第一侧杆(21),其下方具有底杆(22),并于两第一侧杆(21)下方设置有侧接合部(23):两个作动板(3),为长条板体,分别设于基座(1)的两侧,并且顶端设置第二枢接部(31),第二枢接部(31)与基座(1)后方的第一枢接部(14)枢接,作动板(3)设置有可与侧接合部(23)接合的第二导槽(32),作动板(3)下方的不同高低位置分别设置第三枢接部(33)、第四枢接部(34);一椅座(4),具有两个第二侧杆(41),两个第二侧杆(41)的后端设置有分别能够与两个作动板(3)的第三枢接部(33)枢接的第五枢接部(43),两个第二侧杆(41)的前方皆设置有接合部;一前架(5),设置于椅座(4)下方位置,并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一侧板(51),两个第一侧板(51)的后方设置有与所述第四枢接部(34)枢接的第六枢接部(53),前架(5)的前方分别设置有上接合柱(54)、下接合柱(55),该上接合柱(54)、下接合柱(55)分别与椅座(4)及基座(1)的接合部接合,前架(5)上还设置有第七枢接部(58);一后架(6),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二侧板(61),所述第二侧板(61)后方设置有与椅背(2)的侧接合部(23)枢接的第八枢接部(63),后架(6)的前方设置有与前架(5)的第七枢接部(58)枢接的第十枢接部(65);该座椅对应乘坐姿势时,椅背(2)的侧接合部(23)对应第二导槽(32)的上方位置,令椅背(2)后仰至对应躺靠姿势角度时可带动两个作动板(3)以使椅座(4)及前架(5)、后架(6)位移,并使侧接合部(23)位移至第二导槽(32)的下方位置并且朝向椅座(4)位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斜躺的座椅结构,包括:一基座(1),其两侧具有对应的侧架(12),其前方设置有接合部,其后方设置第一枢接部(14);一椅背(2),其两侧具有第一侧杆(21),其下方具有底杆(22),并于两第一侧杆(21)下方设置有侧接合部(23):两个作动板(3),为长条板体,分别设于基座(1)的两侧,并且顶端设置第二枢接部(31),第二枢接部(31)与基座(1)后方的第一枢接部(14)枢接,作动板(3)设置有可与侧接合部(23)接合的第二导槽(32),作动板(3)下方的不同高低位置分别设置第三枢接部(33)、第四枢接部(34);一椅座(4),具有两个第二侧杆(41),两个第二侧杆(41)的后端设置有分别能够与两个作动板(3)的第三枢接部(33)枢接的第五枢接部(43),两个第二侧杆(41)的前方皆设置有接合部;一前架(5),设置于椅座(4)下方位置,并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一侧板(51),两个第一侧板(51)的后方设置有与所述第四枢接部(34)枢接的第六枢接部(53),前架(5)的前方分别设置有上接合柱(54)、下接合柱(55),该上接合柱(54)、下接合柱(55)分别与椅座(4)及基座(1)的接合部接合,前架(5)上还设置有第七枢接部(58);一后架(6),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二侧板(61),所述第二侧板(61)后方设置有与椅背(2)的侧接合部(23)枢接的第八枢接部(63),后架(6)的前方设置有与前架(5)的第七枢接部(58)枢接的第十枢接部(65);该座椅对应乘坐姿势时,椅背(2)的侧接合部(23)对应第二导槽(32)的上方位置,令椅背(2)后仰至对应躺靠姿势角度时可带动两个作动板(3)以使椅座(4)及前架(5)、后架(6)位移,并使侧接合部(23)位移至第二导槽(32)的下方位置并且朝向椅座(4)位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斜躺的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腰靠(7),所述椅背(2)在底杆(22)上设置有下接合部(24);所述后架(6)在后方设置有与腰靠(7)枢接的第九枢接部(64);所述腰靠(7)设置于椅背(2)的下方位置,腰靠(7)具有两个侧杆部(71),腰靠(7)下方具有底杆部(72),两个侧杆部(71)皆设置有与后架(6)上的第九枢接部(64)枢接的第十一枢接部(73),所述底杆部(72)设置于所述下接合部(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长贞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凯美日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