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仁惠专利>正文

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7280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包括有一送纱装置本体、一驱动机构是设置于该送纱装置本体上且其具有一转轴轴向地贯穿设置于该送纱本体上及枢设于该转轴上多数皮带轮,该送纱轮组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送纱轮;另一导纱板与一活动导纱机构是用以导引纱线接触或离开送纱轮组,以进行送纱动作,藉由送纱轮的轮径为连续性挠设纱线送纱,可避免送纱轮的弹性摩擦皮受损及导纱臂发生故障,或纱线脱轨的情形发生,不会有打滑现象,纱线的使用选择空间较大。(*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可使强捻性纱线在进行不规则送纱时,能顺利稳定送纱,而不会有打滑现象,织造品质稳定,同时可因应各种纱线性质,纱线的使用选择空间较大的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早前纱线组织较单纯,一般皆属较低捻纱且纱线表面不光滑的短纤纱线,因此在不规则送纱时,只要将纱线以半圈绕设在不规则送纱轮上,及利用送纱轮的表面与纱线所产生的摩擦力,即可达成变色及不规则送纱。故低捻性纱线只要配合单一送纱轮即能达成送纱的目的。由于挽近为适应市场各式各样的布样需求,纱线的性质及结构组织产生极大的变化,早期的趋向一般是朝向超细纤维发展,而超细纤维的纱线表面组织较为光滑。由于不规则送纱的关键是,纱与在送纱轮外周的接触不超过一圈,以免针织机针织吃纱时,造成纱线张力不正常,进而影响送纱的稳定性。所以更进一步地,双送纱轮(上下层送纱轮)的结构便出现以适应超细纤维纱线的送纱动作,且在送纱轮的送纱表面增设弹性摩擦皮以增加摩擦力,如图7所示,不规则送纱装置包括有一送纱装置本体1、一设于本体1上的驱动机构,其具有一转轴4轴向地贯穿设置于该送纱本体1上及枢设于该转轴4上的离合器2及多数个皮带轮2A、一位于本体1下方且设于转轴4上的送纱轮组3、设在送纱轮组3侧的一导纱板5,其上具有两组导纱眼6、一压纱器9是设于本体1的相对端上与皮带轮2A对应以及一活动导纱机构7是设置于该送纱轮组3上侧,用以导引纱线接触或离开该送纱轮组3,以进行送纱动作,该活动导纱机构7是为一导纱臂,其上具有与导纱眼6对应的导纱眼8,如图所示,该送纱轮组3为二组,其中送纱轮组3均为二个送纱轮,送纱轮上具有弹性圈体的表面;前述结构对一般传统纱线的送纱均可适当解决,但对于超细纤维或强捻性纱线或蛀虫纱等各种新纱线在进行不规则送纱或提花时,该等新纱线往往无法顺利送纱,经创作人长期以来的试验并深究其因,乃是该等新纱线在送纱轮上因摩擦力不足进而造成新纱线在送纱轮上发生打滑现象,致使送纱不稳定,织造品质自然不良;尤其当不规则送纱轮轮径的上层与下层同径时,纱线在被织造时,针织站依所设定的需求量吃纱时,纱线张力一拉紧在瞬间往往使上层送纱轮的输入纱线长度不足而令下层送纱轮吃纱不足,因而令上层送纱轮的纱线陷入弹性摩擦皮内而受损,同时使导纱臂7受纱线作用力而偏斜导致纱线在非正确的送纱轮表面送纱,甚或脱轨送纱亦即输入纱长度等于或小于输出纱的长度,因此过去导纱臂的故障率相当高;再者,为因应各种纱线性质,双层送纱轮有时候也无法一一满足,仍必须依靠频频换装新送纱轮来配合如强捻性纱线的送纱动作,因此纱线的使用选择空间受限甚钜;亦即一般传统纱线在一般具有摩擦力的送纱轮上绕一圈即可,而超细纤维活性纱则必须绕二圈或二圈以上,摩擦力必须增加,对其他各种新纱线则需绕三圈或三圈以上,摩擦力更需要增强,才能使新纱线获致正常稳定的送纱。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供表面光滑度较高的纱线在进行不规则送纱时,能顺利稳定送纱,不会有打滑现象,织造品质稳定的新颖送纱装置。本技术的次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其是利用由上而下的多数送纱轮轮径递减的配置方式来达成,亦即输入端纱长度永远大于输出端纱长度,即可避免送纱轮的弹性摩擦皮受损及导纱臂因不正常送纱而故障,或纱线脱轨送纱的情形发生。本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可因应各种新颖纱线性质,纱线的使用选择空间较大。为达到上述目的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轮,包括有一送纱装置本体、一驱动机构、至少一送纱轮组、一导纱板以及一活动导纱机构,其中驱动机构是设置于该送纱装置本体上且其具有一转轴轴向地贯穿设置于该送纱本体上及枢设于该转轴上多数皮带轮,而该等送纱轮组是枢设于该转轴上且位于该送纱装置本体下方,该送纱轮组由上而下具有第一及第二送纱轮、或具有第一、第二及第三送纱轮、或具有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送纱轮;另导纱板与活动导纱机构是用以导引纱线接触或离开该送纱轮组,以进行送纱动作,藉由第一送纱轮的轮径、第二及第三以及第四送纱轮的轮径的连续递减的挠设纱线送纱,可避免送纱轮的弹性摩擦皮受损及导纱臂发生不正常而故障,或纱线脱轨送纱的情形发生,使得强捻性纱线在进行不规则送纱时,能顺利稳定送纱,不会有打滑现象,织造品质稳定,同时可因应各种新纱线性质的使用,故纱线的使用选择空间较大。本技术利用具有第一至第四送纱轮的连续送纱或第一送纱轮的轮径最大,第二、第三及第四送纱轮的轮径则依次递减地缩小其轮径的结构特征送纱,以达到在进行不规则送纱时,能对各种纱线顺利稳定送纱,不会有打滑现象,织造品质稳定,以及可避免送纱轮的弹性摩擦皮受损及导纱臂容易故障,或纱线脱轨送纱的情形发生,并可因应各种纱线性质,纱线的使用选择空间较大的目的及功效。为了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详细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限制,有关附图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部分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1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为图1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第二实施例的轮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图6为图5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为传统送纱轮的示意图。主要部分代表符号10 送纱装置本体20 驱动机构21 转轴22 皮带轮30 送纱轮组31 第一送纱轮32 第二送纱轮 33 第三送纱轮40 导纱板 41 导纱眼50 活动导纱机构51 导纱臂52 导纱眼 60 压纱器Y纱线D1 第一送纱轮的轮径D2 第二送纱轮的轮径D3 第三送纱轮的轮径D4 第四送纱轮的轮径请同时参阅图1、图2为本技术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的立体部分分解示意图及立体组合示意图,本技术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的不规则送纱装置包括有一送纱装置本体10、一驱动机构20、一转轴21、至少一皮带轮22、至少一送纱轮组30、一导纱板40、一活动导纱机构50及一设在支架70上的入纱压纱器60,其中,该驱动机构20是设于该送纱装置本体10上,而该转轴21是轴向地贯穿设置于该送纱装置本体10上且位于该本体10上方至少有一皮带轮22枢设于该转轴10上,而位于该本体10下方则至少有一送纱轮组30设于该转轴21上,该导纱板40则位于该送纱轮组30一侧地固设在该本体10底端,其上具有多数个导纱眼41,用以供纱线Y通过进入该活动导纱机构50与该送纱轮组30,如图3所示,该活动导纱机构50是具有一导纱臂51,其是设置于该送纱轮组30的侧面,用以导引纱线Y接触或离开该送纱轮组30,以进行送纱动作;该活动导纱机构50上具有与导纱眼41对应的导纱眼52;另该压纱器60是设于本体10的相对端上与皮带轮22对应,用以供纱线Y穿过该导纱板40的导纱眼41,其中,该送纱轮组30可为二组或二组以上地分设于该转轴21上,而该等送纱轮31、32、33表面上具有弹性摩擦皮。请参阅图3为本技术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的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送纱装置本体;一驱动机构,是设置于该送纱装置本体上,其具有一转轴轴向地贯穿设置于该送纱本体上及枢设于该转轴上多数皮带轮;至少有一送纱轮组,是枢设于该转轴上且位于该送纱装置 本体下方,该送纱轮组由上而下具有第一及第二,或二个以上的送纱轮,且该第一送纱轮轮径最大,第二至第N送纱轮轮径则依次递减。一导纱板,是相对于该送纱轮组地设于该送纱装置本体下方,其上布设有数个导纱眼。一活动导纱机构,是设置于该送纱轮组侧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仁惠
申请(专利权)人:陈仁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