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育专利>正文

集聚纺纱汇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3561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纺纱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聚纺纱汇聚装置。该装置包括汇聚元件、用于抽吸气流的吸气元件和用于导引气流的导气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汇聚元件包括环状的汇聚器,所述汇聚器的外表面具有设置有汇聚孔的汇聚部;所述导气元件设置在汇聚器的汇聚部的上方一定高度处,所述导气元件接近汇聚器一侧的表面上设有集聚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汇聚效果较好、获得的纱线品质远超过传统的集聚纺纱机。(*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纺纱机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汇聚装置。
技术介绍
紧密纺被称为"21世纪的环锭纺纱新技术",是近年来环锭纺纱技术的一个研发热 点。但国际上紧密纺技术的研发早在约20年前就开始了。近年来,无论是紧密纺的紡 纱原理、紧密纺系统的结构装置,还是紧密纱的下游应用的研究开发,都取得了卓有成 效的进展。紧密纺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应用。紧密纺纱系统主要有两大类型气流集聚型和机械集聚型。气流集聚型紧密纺系统是应用最广泛的紧密纺系统。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紧密纱的浮游纤维和毛羽,人们在吸风集聚机构的集聚罗拉上设 置了气流导向元件,也称为导气元件。气流导向元件安装在输出胶辊与牵伸胶辊之间的 集聚罗拉上方,距离集聚罗拉表面有一定高度处,是一个特殊设计的配套件。有了气流 导向元件,负压吸风气流主要从两侧或一侧集聚纤维,保证了纤维集聚的高效性,纤维 在到达输出钳口时,须条的宽度更窄,加捻三角区也更小。中国专利01137976.6公开了一种具有汇聚装置的纺纱机,在一个牵引装置和一个加 捻和巻绕装置中或它们之间具有用于汇聚纤维组织的汇聚装置、 一个有孔的汇聚元件, 该元件内部有一个巨有吸引装置的吸引元件和一个在吸引元件有效区域内的外部网筛, 其结构特点在于网筛和放置纤维组织的汇聚元件之间的间隙高度,从网筛边缘朝中央 也即在材料流和/或垂直于材料流的方向减少。但是这种汇聚装置由于采用了网筛作为导 气元件,虽然可增加一定的集聚效果,但是其集聚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仍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汇聚效果较好的集聚纺纱汇聚装置。 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集聚纺纱汇聚装置,包括汇聚元件、用于 抽吸气流的吸气元件和用于导引气流的导气元件;所述汇聚元件包括环状的汇聚器,所 述汇聚器的外表面具有设置有汇聚孔的汇聚部;所述导气元件设置在汇聚器的汇聚部的 上方一定高度处,所述导气元件接近汇聚器一侧的表面上设有集聚槽。所述汇聚器的汇聚部还设有斜纹。所述汇聚器的各汇聚孔成行排列,且各行汇聚孔的设置方向与斜纹倾斜方向一致。 所述每行汇聚孔的宽度为4mm至12mm,每行汇聚孔的包括4个至11个汇聚孔。 所述汇聚元件还包括转轴,汇聚器固定设置在转轴上,每个转轴上至少设置一个汇 聚器。所述导气元件的基本形状为弧线形板状所述集聚槽设置在汇聚器的汇聚部的正上 方,且集聚槽的宽度沿着纤维行进的方向逐渐减小。 所述集聚槽的深度是2.5mm至4mm。 所述导气元件与汇聚器之间的间隙为0.5 2mm。所述汇聚器的侧面设置有吸气槽,所述吸气元件的吸气口设置在汇聚器的吸气槽中。所述吸气元件包括设置在汇聚器的吸气槽中的吸气管;所述吸气管的吸气口位于汇 聚器的汇聚孔的正下方。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1)由于本技术在导气元件中设置有集聚槽,加 上导气元件设置在汇聚器的汇聚部的上方一定高度处,使得纤维在汇聚器的汇聚部上的 行进过程中,受到来自四方的水平和垂直气流的共同凝聚作用而汇聚在一起,与传统的 汇聚装置相比,可减少毛羽、获得更好的集聚效果。(2)因为纤维在行进、汇聚的过程 中,沿着行进的方向其自身的宽度遂渐减小,所以本技术采用"所述导气元件的基 本形状为弧线形板状;所述集聚槽设置在汇聚器的汇聚孔的正上方,且集聚槽的宽度沿 着纤维行进的方向逐渐减小"的结构设计,从而获得更佳的汇聚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4是图1所示集聚纺纱汇聚装置中导气元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导气元件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导气元件的中剖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处于应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所示标记为汇聚元件l,吸气元件2,吸气管21,吸气口211,导气元件3. 集聚槽31,汇聚器4,汇聚部41,汇聚孔411,斜纹412,吸气槽42,转轴5,纤维组织6,送料辊71,输出辊72。躺雄力《 (实施例l)图1至图7显示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 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集聚纺纱汇聚装置中导气元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 导气元件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所示导气元件的中剖结构示 意图;图7是本技术处于应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是一种集聚纺纱汇聚装置,见图1至图5,包括汇聚元件l、用于抽吸气 流的吸气元件2和用于导引气流的导气元件3。见图3至图6,所述汇聚元件1包括转轴5和固定设置在转轴5上的环状的汇聚器 4,本实施例中的转轴5上设置有六个汇聚器4,汇聚器4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可作调整。 所述汇聚器4的侧面设置有吸气槽42,所述吸气元件2的吸气口 211设置在汇聚器的吸 气槽42中。所述汇聚器4的外表面具有设置有汇聚孔411和斜纹412的汇聚部41;所 述汇聚器的各汇聚孔411成行排列,且各行汇聚孔411的设置方向与斜纹412倾斜方向 一致。所述每行汇聚孔411的宽度a数值一般从4mm至12mm中选用,,每行汇聚孔411 一般包括4个至11个汇聚孔411;本实施例各行汇聚孔411的宽度a数量是6mm,各 行中的汇聚孔411的数量是5个。见图1至图3,所述导气元件3设置在汇聚器的汇聚部411的上方一定高度处,所 述导气元件3接近汇聚器4 一侧的表面上设有集聚槽31。所述导气元件3的基本形状为 弧线形板状;所述集聚槽31设置在汇聚器的汇聚部41的正上方,且集聚槽31的宽度 沿着纤维行进的方向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沿着纤维行进的方向,所述集聚槽31入 口的宽度是12mm,其出口的宽度是6mm。所述集聚槽31的深度c 一般从2.5mm 4mm 中选用,所述导气元件3与汇聚器4之间的间隙b—般从0.5111111 211 11中选用本实 施例中的集聚槽31的深度c是4.5mm,导气元件3与汇聚器4之间的间隙b是0.5mm。见图3,所述吸气元件2包括设置在汇聚器的吸气槽42中的吸气管21;所述吸气 管的吸气口 211位于汇聚器的汇聚孔411的正下方。本实施例中每个吸气元件2具有左 右分支的两个吸气管21,对应着相邻的两个汇聚器4。图7显示了本实施例的一种应用例。如图所示,汇聚器4随着转轴5转动,吸气元 件2和导气元件3则相对地面静止设置。图7中箭头所示方向为纤维组织6的行进方向; 纤维组织6利用牵引设备(未画出),从送料辊71和汇聚器4之间的辊间隙进入,经过汇聚器4表面上的汇聚部41和导气元件3之间的间隙汇聚,从输出辊72和汇聚器4之 间的辊间隙输出,最终被加捻装置(未画出)加捻成纱线。纤维组织6在汇聚时,外界 气体在吸气元件2的吸气作用下,从汇聚部41和导气元件3之间的间隙、导气元件3 的集聚槽31中进入,吹向纤维组织6,从汇聚器外表面上的汇聚孔411进入吸气元件2, 从而将纤维组织6紧密吸附在汇聚器4表面的斜纹412上,尽可能的减少毛羽;采用本 实施例获得的纱线品质远超过传统的急聚纺纱机。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 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聚纺纱汇聚装置,包括汇聚元件(1)、用于抽吸气流的吸气元件(2)和用于导引气流的导气元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汇聚元件(1)包括环状的汇聚器(4),所述汇聚器(4)的外表面具有设置有汇聚孔(411)的汇聚部(41);所述导气元件(3)设置在汇聚器的汇聚部(411)的上方一定高度处,所述导气元件(3)接近汇聚器(4)一侧的表面上设有集聚槽(3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勇张育张文雷
申请(专利权)人:张育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