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烯雄甾酮化合物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79681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3 2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烯雄甾酮化合物及其应用;该化合物是从思茅藤属植物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其结构式如下式所示:

A compound of polyene androsteronone and its application

The present invention discloses a polyene androsterone compound and its application; the compound is extracted and separated from the Simao vine plant, and its structural formula is shown as follow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烯雄甾酮化合物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烯雄甾酮化合物及其在制备免疫抑制、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甾体类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它能有效抑制炎症因子,减少各种免疫细胞。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为自身免疫病和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提供了有效的治疗药物,通常用来抑制器官移植后出现的排异反应,治疗骨髓移植后出现的移植物抗宿主病,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克隆氏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了解约有100多种恶性肿瘤,死于癌症人数约占全世界疾病死亡人数的13%;预计全世界癌症死亡将继续增加,2030年估计将有1200万人死于癌症;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整个机体免疫功能衰退密切相关,肿瘤一旦发生又会反过来加深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助长肿瘤的发展。肿瘤细胞从原发部转移到其它部位继续生长,乃是肿瘤威胁生命的重要原因。在肿瘤发病的诸多因素中,各种类型的免疫抑制分子在肿瘤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作为抗瘤药物的新靶点,为肿瘤的生物治疗提供新思路。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大多为慢性或进行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而现有的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和免疫抑制剂长期用药普遍存在毒副作用大、使用不方便等缺点。中药作为一种天然产物,具有与人组织相容性质好、副作用小等优点,在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制剂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具有免疫抑制和恶性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对于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制剂具有应用价值。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多烯雄甾酮化合物及其作为免疫抑制药物目前尚未见报道。思茅藤属(Epigynum)是夹竹桃科思茅藤族的一个属,根据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思茅藤属植物中主要含有雄甾烷、孕甾烷及其糖苷。在发现新药先导化合物的兴趣驱动下,我们对这些新化合物进行了大量的生物活性筛选实验,发现其中多烯雄甾酮化合物(12β-羟基雄甾-3,5,14(15)-三烯-16-酮)在浓度为12.5μM时具有免疫抑制活性,在浓度为25、50μM时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更好的免疫抑制活性。在抗肿瘤试验中,我们针对人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星状细胞瘤细胞、腺癌细胞、恶性上皮肿瘤细胞、多形性脑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肺鳞癌细胞、卵巢腺细胞、乳腺癌细胞、肺癌细胞等开展细胞增殖抑制实验室,结果表明在浓度为25μM时与阳性对照地塞米松活性相当,且有5株细胞对地塞米松表现出耐药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式如式Ⅰ所示的多烯雄甾酮化合物:Ⅰ其中,R1、R2、R3均选自氢、羟基、甲基、卤素、脂肪烃基、脂肪氨基。上述脂肪烃基和脂肪氨基中的脂肪取代基是指饱和或不饱和脂肪取代基,其中,饱和脂肪取代基是指直链或带有支链的烷基、环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仲丁基、环丙基环十二烷基等,而不饱和脂肪基是指链烯基、炔基或链二烯基,链烯基如烯丙基、异戊烯基、1-十二烯基,炔基如1-十八炔基、2-十八炔基,链二烯基如香叶基、1,3-十八烯基、9-十八烯基等。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式如式Ⅱ的12β-羟基雄甾-3,5,14(15)-三烯-16-酮:Ⅱ。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将上述多烯雄甾酮化合物应用在制备免疫抑制药物中。具体是免疫抑制药物应用在制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药物中,或应用在制备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的治疗药物中。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是将上述化合物应用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本专利技术所述应用中还可以加入一种或多种药物上可接受的辅料,所述辅料包括药学领域常规的填充剂、稀释剂、粘合剂、赋形剂、吸收促进剂、填充剂、表面活性剂和稳定剂等,必要时还可加入香味剂、色素和甜味剂等。本专利技术所述应用除制成胶囊外,还可以制成丸剂、粉剂、片剂、粒剂、口服液和注射液等多种形式。本专利技术中用健康的Balb/c小鼠来制备脾细胞用于试验。脾细胞制备完成后,通过ConA或者LPS进行诱导,同时在试验组加入不同浓度供试化合物,培养72h后,通过CCK-8试剂法分别测定试验组、诱导对照组和未诱导对照组的吸光值,从而评价化合物刺激T细胞或者B细胞增殖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本专利技术多烯雄甾酮化合物:12β-羟基雄甾-3,5,14(15)-三烯-16-酮,对ConA(伴刀豆蛋白)刺激的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不加该化合物的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取处于对数生长期人体肿瘤细胞调整为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培养板,90μl/孔,培养24小时待其贴壁后加入不同浓度的化合物,10μl/孔,每个浓度均设3个复孔。细胞计数并使用台盘蓝染色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存活率=未着色细胞数/细胞总数×100%,存活率>95%者用于试验,细胞悬液调至1×106个/mL。设细胞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及样品组(浓度根据预试验结果定为25μmol·L-1,均含等浓度的DMSO)。阴性对照为等体积培养基,同时设化合物25μg/mL时相应的DMSO浓度为溶媒对照,以消除DMSO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加药后继续置于37℃,5%CO2培养箱培养,在药物分别作用1、3、6、12、18、24小时后,每孔加入MTT(5mg/mL)20μl,继续培养4小时,每孔加入三联液[10%SDS-5%异丁醇-0.012mol/LHCl(W/V/V)]100μl溶解甲臜。用酶标仪在570nm波长下测定各孔的OD值推测出细胞增殖抑制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此,本实施例中方法如无特殊说明的均按常规方法操作,所用试剂如无特殊说明的采用常规市售试剂或按常规方法配置的试剂。实施例1:12β-羟基雄甾-3,5,14(15)-三烯-16-酮的制备取老挝小花思茅藤植物样品地上部分(茎和叶)干粉11.0kg,用7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48h,过滤除去滤渣后合并三次提取的滤液,减压浓缩后再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浓缩乙酸乙酯萃取层称重得352g;将乙酸乙酯层萃取物用C18柱进行粗分,分别用体积百分比20%、40%、50%、60%、80%、100%的甲醇水溶液进行洗脱总共得到6个部分(Fr.A、Fr.B、Fr.C、Fr.D、Fr.E)。Fr.D通过制备液相以体积百分比40%-80%的甲醇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得到四个部分Fr.B1-B4。再将其中的Fr.B2通过200-300目的硅胶柱,以氯仿-丙酮(体积比20:1-3:1)为洗脱液进行洗脱,总共得到四个部分Fr.B2a-Fr.B2d。将Fr.B2b通过半制备高效液相(乙腈-水,70:30)纯化得到式Ⅱ中的化合物(20mg)。经鉴定,式Ⅱ中的多烯雄甾酮化合物为新化合物;鉴定结果如下:式Ⅱ化合物12β-羟基雄甾-3,5,14(15)-三烯-16-酮为淡黄色不定型粉末,易溶于氯仿甲醇混合液(氯仿:甲醇=1:1)、吡啶等。[α]26D-98.5(c0.04,MeOH);UV(MeOH)λmax(logε):203nm(3.5);IR(KBr)νmax34732902,2831,1733,1717,1458,1375,1329,1047,962cm–1;HR-ESI-M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结构式如下式所示的多烯雄甾酮化合物:

【技术特征摘要】
1.结构式如下式所示的多烯雄甾酮化合物:其中,R1、R2、R3均选自氢、羟基、甲基、卤素、脂肪烃基、脂肪氨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烯雄甾酮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多烯雄甾酮化合物为12β-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建新蒋孟君程桂广高飞赵天瑞张宏赵燕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