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起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08575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5: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恰当地减小小齿轮与飞轮齿环的冲撞音。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起动器具备:转轴(12),在该转轴(12)的外周形成螺旋键槽(31),且该转轴(12)随着电动机(11)的旋转而旋转;小齿轮(13),该小齿轮(13)通过螺旋键槽结合于转轴(12),且能够沿着螺旋键槽(31)的齿面在转轴(12)的轴向上移动;杆承受构件(24),该杆承受构件(24)与小齿轮(13)的轴向端面相对设置,接受变速杆产生的轴向上的推出力并移动,通过该移动使小齿轮(13)与飞轮齿环相啮合;以及缓冲构件(27),在小齿轮(13)沿着螺旋键槽(31)的齿面移动时,该缓冲构件(27)限制小齿轮(31)在旋转方向上的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燃机的起动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燃机的起动机。
技术介绍
作为内燃机的起动机,已知有所谓的移位式起动器,在该起动器中,在内燃机起动时,通过小齿轮的推出来使小齿轮与飞轮齿环相啮合。该情况下,由于在小齿轮与飞轮齿环啮合时会产生这两个齿轮的冲撞音,因此该冲撞音的减小成为课题。作为减小起动机中小齿轮与飞轮齿环的冲撞音的技术,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该技术中,具有以不能相对旋转且在轴向上自由滑动的方式保持小齿轮的内管,在小齿轮和内管中形成两者在轴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隔相对的小齿轮侧的齿轮侧受压面和内管侧的管侧受压面,在这些齿轮侧受压面和管侧受压面之间配设有缓冲构件。于是,通过缓冲构件来减少小齿轮与飞轮齿环冲撞时的冲击力,进一步实现冲撞音的减小。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84625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小齿轮与飞轮齿环的冲撞音被认为取决于小齿轮与飞轮齿环冲撞时的小齿轮的移动速度。这一点在上述现有技术中被认为:虽然小齿轮与飞轮齿环冲撞时的冲击力被缓冲构件吸收,但若在小齿轮冲撞的时刻小齿轮的移动速度较大,则冲撞音的减小效果变小。另外,为减小小齿轮与飞轮齿环的冲撞音,考虑减小通过电磁开关的通电而被推出的推出构件(变速杆)的推出速度。但是,在该结构中,例如在使小齿轮从飞轮齿环脱离时小齿轮的移动速度变慢,从而有可能因该小齿轮的脱离延迟而导致发生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起动机,能够恰当地减小小齿轮与飞轮齿环的冲撞音。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通过括号记载等方式适当示出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对应结构的标号,但并不限于通过该括号记载等示出的具体结构。第1手段中,包括:转轴(12),在该转轴(12)的外周形成螺旋键槽(31),且该转轴(12)随着电动机(11)的旋转而旋转;小齿轮(13),该小齿轮(13)通过螺旋键槽结合于所述转轴,且能够沿着所述螺旋键槽的齿面在所述转轴的轴向上移动;承受构件(24),该承受构件(24)与所述小齿轮的轴向端面相对设置,接受推出构件(14)产生的所述轴向上的推出力并移动,通过该移动使所述小齿轮与内燃机的飞轮齿环(100)相啮合;以及限制部(27、51),在所述小齿轮沿着所述螺旋键槽的齿面移动时,该限制部(27、51)限制所述小齿轮在旋转方向上的移动。在内燃机起动时,承受构件接受推出构件产生的轴向上的推出力而移动,通过该移动使小齿轮与飞轮齿环相啮合。此时,小齿轮沿着螺旋键槽的齿面移动。即,小齿轮边旋转边在轴向上移动。在上述结构中,尤其是通过限制部限制小齿轮的旋转,因此,伴随着该旋转限制,小齿轮在轴向上的移动也受到限制。因此,小齿轮的移动速度受到限制,进而能够实现小齿轮与飞轮齿环冲撞时产生的冲撞音的减小。第2手段中,所述限制部设置在所述小齿轮的轴向端面与所述承受构件之间,在所述承受构件移动时,通过摩擦力来限制所述小齿轮与所述承受构件的相对旋转。小齿轮的轴向端面与承受构件相对配置,承受构件是接受推出构件产生的轴向上的推出力而在轴向上移动的构件,而小齿轮是在因承受构件的推出而移动时跟随螺旋键槽的旋转的构件。即,小齿轮和承受构件在轴向上一体移动,但小齿轮是在旋转方向上受力的一方,承受构件在旋转方向上不受力,因此,可认为两者在旋转方向的行为互不相同。该情况下,若是这两者间产生摩擦力,则能够限制小齿轮与承受构件间的相对旋转,限制小齿轮在旋转方向上的移动。这一点在上述结构中通过下述方式来实现,即:在小齿轮的轴向端面与承受构件间设置限制部,在承受构件移动时,利用限制部产生的摩擦力,来限制小齿轮与承受构件间的相对旋转。通过这样的相对旋转的限制,小齿轮的动作变迟钝,进而小齿轮在轴向上的移动速度受到限制。第3手段中,作为所述限制部,在所述小齿轮的轴向端面与所述承受构件间设置有具有弹性的缓冲构件(27)。在小齿轮的轴向端面与承受构件之间设置有限制部的情况下,该限制部在承受构件因推出构件的推出力而移动时在轴向上接受按压力,若该移动结束则按压力解除。该情况下,若使用具有弹性的缓冲构件作为限制部,则在承受构件移动时,摩擦力因缓冲构件被压缩而增加,小齿轮与承受构件间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并且,若承受构件的移动结束,即若小齿轮的啮合完成,则摩擦力因缓冲构件的压缩解除而减小,小齿轮与承受构件间的相对旋转的限制被解除。通过解除相对旋转的限制,从而能够抑制电动机旋转时小齿轮的旋转受到阻碍的情况。总之,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电动机旋转时不抑制小齿轮的旋转,而仅在小齿轮推出时抑制小齿轮的旋转进而抑制小齿轮的移动速度。第4手段中,所述缓冲构件与所述小齿轮的轴向端面及所述承受构件的端面中的至少一方相对的一侧成为低摩擦面。根据上述结构,在缓冲构件中,小齿轮侧的面及承受构件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成为低摩擦面。由此,即使在小齿轮与承受构件间以接触状态存在有缓冲构件的情况下,在因承受构件的移动小齿轮啮合的状态下,缓冲构件相对于小齿轮、承受构件容易发生滑动,能抑制小齿轮与承受构件间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的情况。由此,能够恰当地抑制电动机旋转时小齿轮的旋转受到阻碍的情况。另外,能够利用具有弹性的弹性构件、以及安装于弹性构件外表面且在外表面具有低摩擦面的低摩擦构件来构成缓冲构件。第5手段中,在所述承受构件移动的移动状态下,与所述承受构件不移动的状态相比,所述小齿轮及所述承受构件的至少一方与所述缓冲构件的接触面积变大。根据上述结构,根据因推出构件的推出而产生的承受构件的移动状态还是非移动状态,缓冲构件与小齿轮、承受构件的接触面积发生变化。该情况下,在承受构件的移动状态下,通过增大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增大缓冲构件与小齿轮、承受构件的摩擦力。由此,在小齿轮及承受构件移动时能够限制小齿轮与承受构件间的相对旋转。此外,在非移动状态下通过减小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减小缓冲构件与小齿轮、承受构件间的摩擦力。由此,在小齿轮及承受构件不移动时能够抑制对小齿轮与承受构件间的相对旋转的限制。第6手段中,在所述小齿轮的径向中心部,形成与所述转轴侧的螺旋键槽相啮合的所述小齿轮侧的螺旋键槽(23),并在所述转轴侧的螺旋键槽及所述小齿轮侧的螺旋键槽中的至少一方的在所述小齿轮推出时发生接触从而传递力的齿面,设置成为两个所述螺旋键槽相互滑动时的阻力的滑动阻力部(51),以作为所述限制部。在小齿轮和承受构件因推出构件的推出而一体移动时,小齿轮在小齿轮侧的螺旋键槽(母键槽)与转轴侧的螺旋键槽(雄键槽)的齿面相接触的状态下边旋转边进行移动。该情况下,通过在转轴侧和小齿轮侧的至少一个的螺旋键槽的齿面设置滑动阻力部,从而在两个螺旋键槽相互滑动时提供滑动阻力。于是,利用该滑动阻力,小齿轮的旋转和轴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由此,小齿轮的移动速度受到限制,进而小齿轮与飞轮齿环冲撞时产生的冲撞音得以减小。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起动器的图。图2是表示起动器的主要部分的半剖视图。图3是起动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4(a)是表示小齿轮推出时转轴侧和小齿轮侧之间的力的传递的图,图4(b)是表示电动机旋转时转轴侧和小齿轮侧之间的力的传递的图。图5是表示压缩率和压缩荷重的关系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内燃机的起动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燃机的起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12),在该转轴(12)的外周形成螺旋键槽(31),且该转轴(12)随着电动机(11)的旋转而旋转;小齿轮(13),该小齿轮(13)通过螺旋键槽结合于所述转轴,且能够沿着所述螺旋键槽的齿面在所述转轴的轴向上移动;承受构件(24),该承受构件(24)与所述小齿轮的轴向端面相对设置,接受推出构件(14)产生的所述轴向上的推出力并移动,通过该移动使所述小齿轮与内燃机的飞轮齿环(100)相啮合;以及限制部(27、51),在所述小齿轮沿着所述螺旋键槽的齿面移动时,该限制部(27、51)限制所述小齿轮在旋转方向上的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1.25 JP 2016-2286601.一种内燃机的起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12),在该转轴(12)的外周形成螺旋键槽(31),且该转轴(12)随着电动机(11)的旋转而旋转;小齿轮(13),该小齿轮(13)通过螺旋键槽结合于所述转轴,且能够沿着所述螺旋键槽的齿面在所述转轴的轴向上移动;承受构件(24),该承受构件(24)与所述小齿轮的轴向端面相对设置,接受推出构件(14)产生的所述轴向上的推出力并移动,通过该移动使所述小齿轮与内燃机的飞轮齿环(100)相啮合;以及限制部(27、51),在所述小齿轮沿着所述螺旋键槽的齿面移动时,该限制部(27、51)限制所述小齿轮在旋转方向上的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起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设置在所述小齿轮的轴向端面与所述承受构件之间,在所述承受构件移动时,通过摩擦力来限制所述小齿轮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田达也平林崇山田辅村田光广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