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模和下模可替换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9674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上模和下模可替换的模具,包括上模、上模座、下模和下模座,上模座的侧面设置有贯通上模座的上模槽,上模槽的槽壁设置有与上模槽的长度及方向相同的上卡接槽,上模设置有与上卡接槽契合的上卡接块,下模座的侧面设置有贯通下模座的下模槽,下模槽的槽壁设置有与下模槽的长度及方向相同的下卡接槽,下模设置有与下卡接槽契合的下卡接块,每次替换上模和下模时,分别沿着上模槽和下模槽的长度方向推动上模和下模即可将上模和下模分别从上模座和下模座上分离,并替换上新的上模和下模,每次需要制造不同的产品时,只需制造对应的上模和下模并将模具中原有的上模和下模进行替换即可,无需再制作上模座和下模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模和下模可替换的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特别涉及一种上模和下模可替换的模具。
技术介绍
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一般包括上模、下模、上模座和下模座。公告号为CN20591561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二次开模压铸模具包括面板、上模、下模及顶针板,下模设有第一拉扣板,面板上设有第二拉扣板及限位拉板,上模设有伸缩弹块及与限位拉板配合的限位槽,限位拉板滑动地设置于限位槽,合模时,第一拉扣板扣紧伸缩弹块,开模时,上模首先离开面板开模,然后第二拉扣板滑动地抵压伸缩弹块以解锁上模及下模,并在限位拉板的限位下,下模与上模实现二次开模。但该模具的上模和下模无法进行替换,当需要成型形状不同的部件时,需要重新制造整个模具,较为麻烦,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模和下模可替换的模具,其上模和下模可进行替换,需要成型形状不同的部件时只制造对应的上模和下模并将原有的上模和下模进行替换即可。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上模和下模可替换的模具,包括上模、上模座、下模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的侧面设置有贯通上模座的上模槽,所述上模槽的槽壁设置有与上模槽的长度及方向相同的上卡接槽,所述上模设置有与上卡接槽契合的上卡接块,所述下模座的侧面设置有贯通下模座的下模槽,所述下模槽的槽壁设置有与下模槽的长度及方向相同的下卡接槽,所述下模设置有与下卡接槽契合的下卡接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上卡接块对准上卡接槽后将上模推入上模槽内即可将上模卡接在上模座上,将下卡接块对准下卡接槽后将下模推入下模槽内即可将下模卡接在下模座上,每次替换上模和下模时,分别沿着上模槽和下模槽的长度方向推动上模和下模即可将上模和下模分别从上模座和下模座上分离,并替换上新的上模和下模,每次需要制造不同的产品时,只需制造对应的上模和下模并将模具中原有的上模和下模进行替换即可,无需再制作上模座和下模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模固定连接有模芯,所述下模设置有用于与模芯配合形成产品的下型腔,所述模芯的形状设置为圆柱形、长条形、哑铃形或者方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制造圆柱形、长条形、哑铃形或者方形的产品,制造出对应形状的模芯以及对应的上模和下模,将对应形状的上模和下模分别卡接在上模座和下模座中,通过上模和下模的配合即可制造出对应形状的产品。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模座设置有贯通至上卡接槽的上通孔,所述上卡接块设置有与上通孔对齐的上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栓、螺柱等零件穿过上通孔进入上凹槽后,即可将上通孔与上凹槽卡接在一起,从而使上模座和上模卡接在一起,进而使上模与上模座不易发生分离,防止在合模或开模的过程中上模与上模座发生分离。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模座被上模槽贯通的两个侧面均可拆卸连接有上限位板,两个所述上限位板与上模紧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模位于两个上限位板之间,通过两个上限位板限制上模沿着上模槽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减少因外界因素导致上模与上模座之间发生相对位移的现象。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上限位板均滑动连接有与上模座固定连接的上限位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限位板连接在上模座上后,通过上限位块限制上限位板与上模座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保证上限位板的限位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模座设置有贯通至下卡接槽的下通孔,所述下卡接块设置有与下通孔对齐的下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栓、螺柱等零件穿过上通孔进入下凹槽后,即可将下通孔与下凹槽卡接在一起,从而使下模座和下模卡接在一起,进而使下模与下模座不易发生分离,防止因外界因素导致的下模与下模座发生分离的现象。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模座被下模槽贯通的两个侧面均可拆卸连接有下限位板,两个所述下限位板与下模紧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模位于两个下限位板之间,通过两个下限位板限制下模沿着下模槽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减少因外界因素导致下模与下模座之间发生相对位移的现象。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下限位板均滑动连接有与下模座固定连接的下限位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限位板连接在下模座下后,通过下限位块限制下限位板与下模座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保证下限位板的限位作用。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针对需要制作的部件制作对应的上模和下模即可,将上模和下模分别置入上模座和下模座中后,通过限位板限制上模和下模进行移动,通过上通孔与上凹槽、下通孔与下凹槽之间的卡接增大上模与上模座、下模与下模座之间的结合力,使得在合模和开模的过程中上模与上模座、下模与下模座之间不会发生相对位移。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的去除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一的上模和上模座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一的下模和下模座的爆炸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一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二的上模和下模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三的上模和下模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四的上模和下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下模座;11、下模槽;12、下卡接槽;13、下通孔;14、下限位块;15、下限位板;2、下模;21、下型腔;22、下卡接块;23、下凹槽;3、上模;31、模芯;32、上卡接块;33、上凹槽;4、上模座;41、上模槽;42、上卡接槽;43、上通孔;44、上限位块;45、上限位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上模和下模可替换的模具,从下至上依次包括下模座1、下模2、上模3、上模座4。上模3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圆柱形的模芯31,下模2的上端面设置有与模芯31契合的下型腔21,通过模芯31和下型腔21的配合形成圆柱形的产品。如图2所示,上模座4的侧面设置有贯通上模座4的上模槽41,上模槽41的两个槽壁均设置有长度、方向与上模槽41相同的上卡接槽42。上模3的侧面设置有与两个上卡接槽42契合的两个上卡接块32。当沿着上模槽41的长度方向推动上模3时,两个上卡接块32在对应的上卡接槽42内滑动,使上模3与上模座4分离,然后可将新的上模3的上卡接块32对准上卡接槽42,并将新的上模3推入上模座4,从而完成上模3的替换。如图2所示,下模座1的侧面设置有贯通下模座1的下模槽11,下模槽11的两个槽壁均设置有长度、方向与下模槽11相同的下卡接槽12。下模2的侧面设置有与两个下卡接槽12契合的两个下卡接块22。当沿着下模槽11的长度方向推动下模2时,两个下卡接块22在对应的下卡接槽12内滑动,使下模2与下模座1分离,然后可将新的下模2的下卡接块22对准下卡接槽12,并将新的下模2推入下模座1,从而完成下模2的替换。为增大上模3与上模座4的结合力,如图3所示,上卡接块32设置有两个以上的上凹槽33,上模座4设置有与每个上凹槽33对齐的两个以上的上通孔43,通过螺栓、螺柱或销钉等零件穿过上通孔43后进入上凹槽33可将上凹槽33与上通孔43卡接在一起,从而将上模3与上模座4卡接在一起,进而增大上模3与上模座4的结合力。同理,为增大下模2与下模座1的结合力,如图4所示,下卡接块22设置有两个以上的下凹槽23,下模座1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上模和下模可替换的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上模和下模可替换的模具,包括上模(3)、上模座(4)、下模(2)和下模座(1),其特征是:所述上模座(4)的侧面设置有贯通上模座(4)的上模槽(41),所述上模槽(41)的槽壁设置有与上模槽(41)的长度及方向相同的上卡接槽(42),所述上模(3)设置有与上卡接槽(42)契合的上卡接块(32),所述下模座(1)的侧面设置有贯通下模座(1)的下模槽(11),所述下模槽(11)的槽壁设置有与下模槽(11)的长度及方向相同的下卡接槽(12),所述下模(2)设置有与下卡接槽(12)契合的下卡接块(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模和下模可替换的模具,包括上模(3)、上模座(4)、下模(2)和下模座(1),其特征是:所述上模座(4)的侧面设置有贯通上模座(4)的上模槽(41),所述上模槽(41)的槽壁设置有与上模槽(41)的长度及方向相同的上卡接槽(42),所述上模(3)设置有与上卡接槽(42)契合的上卡接块(32),所述下模座(1)的侧面设置有贯通下模座(1)的下模槽(11),所述下模槽(11)的槽壁设置有与下模槽(11)的长度及方向相同的下卡接槽(12),所述下模(2)设置有与下卡接槽(12)契合的下卡接块(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模和下模可替换的模具,其特征是:所述上模(3)固定连接有模芯(31),所述下模(2)设置有用于与模芯(31)配合形成产品的下型腔(21),所述模芯(31)的形状设置为圆形、长条形、哑铃形或者方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模和下模可替换的模具,其特征是:所述上模座(4)设置有贯通至上卡接槽(42)的上通孔(43),所述上卡接块(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晓张志刚郑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宏环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