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壳断路器的一体式塑壳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42619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8: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模具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塑壳断路器的一体式塑壳模具,包括固定板、上模与下模,所述上模与下模分别安装于两个固定板上,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安装有两个液压缸,上方所述固定板的内部安装有进料斗,所述进料斗与上模连通,所述上模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两个上密封腔。该发明专利技术,便于对上下模的对齐程度进行检测,在每次合模时均可提示工作人员上下模是否对齐,减少误差发生,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提示在工件脱模时无需工作人员反复按压控制按钮,可在上下模分离后自动完成脱模处理,工作人员可直接拿取工件即可,方便快捷,更加智能化。能化。能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塑壳断路器的一体式塑壳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断路器加工
,具体为一种塑壳断路器的一体式塑壳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塑壳断路器能够在电流超过跳脱设定后自动切断电流,塑壳指的是用塑料绝缘体来作为装置的外壳,用来隔离导体之间以及接地金属部分,塑壳通常采用模具进行注塑生产。
[0003]现有技术中,塑壳模具是上下模对齐安装,为了保证工件生产精度,部分塑壳模具上还加装了限位机构,来保证在运动过程中上下模具始终对齐,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因安装零件松动、模具自身发生形变,都会导致上下模具无法对齐,甚至将限位机构一同带动,在上下模具偏移后,并不会及时提示工作人员,还需要后期进行仔细检修,才可发生偏移问题,但在此过程中,影响工件的生产质量,同时现有的塑壳模具,在脱模时需要工作人员手动将其抠出,易造成工件损害,部分具备脱模功能的模具,在需要脱模时需要工作人员按压控制按钮,当大批量生产工件时,则需要反复按压按钮,增加工作人员劳动量,不够智能化,不便于使用,为此我们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塑壳断路器的一体式塑壳模具来解决该类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相关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壳断路器的一体式塑壳模具。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塑壳断路器的一体式塑壳模具,包括两个固定板、上模与下模,所述上模与下模分别安装于两个固定板的外侧,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安装有两个液压缸,上方所述固定板的内部安装有进料斗,所述进料斗与上模连通,在所述上模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上密封腔,在所述下模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下密封腔,所述上密封腔与下密封腔的内部均开设有通孔,且在所述下密封腔与上密封腔的通孔内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板,两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面上均固定连接有活塞头,两个所述活塞头的圆周面分别与下密封腔和上密封腔内的通孔内壁紧密接触,下密封腔内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另一端面上设置有弹力件,所述上密封腔的内部安装有电动推杆,上密封腔内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另一端面上与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下密封腔上安装有蓄电池,所述下密封腔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外侧与蓄电池的外侧均安装有触点,所述触点通过导线连接有提示灯,所述提示灯安装于下密封腔的外侧,所述下密封腔与上密封腔上均一体成型有横板,两所述横板上下对齐排列,所述下模的内部设置有脱模组件。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脱模组件包括包括强磁铁、活塞管、第二支撑板、第二活塞板、两根导管、连接杆与脱模板;所述活塞管嵌设于下模的内部,两所述导管的一端分别与活塞管的两端连通,
且其中一所述导管的自由端延伸于下模的内部,另一所述导管的自由端贯穿于下方的固定板内部;所述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于活塞管的内部,所述第二活塞板安装于第二支撑板的一端面上,且所述第二活塞板圆周面与活塞管的内壁紧密接触;所述强磁铁滑动连接于下模内部开设的空腔内,所述强磁铁的圆周面与下密封腔内的第一支撑板的外侧磁性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强磁铁的外侧,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活塞管内并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板上,所述脱模板滑动连接于下模的内部。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连接杆与活塞管的连接处做密封处理。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下模上对称连接有两个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的顶端均固定连接于脱模板的外侧。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弹力件包括第二伸缩杆与弹簧,所述下密封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杆,所述第二伸缩杆与弹簧的顶端均固定连接于安装杆的中部,所述第二伸缩杆与弹簧的底端均固定连接于下密封腔内的第一支撑板的外侧,所述弹簧套设于第二伸缩杆的中部。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下密封腔与上密封腔的端口处均固定连接有滤板,两个所述滤板处于两个第一支撑板之间。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下方所述固定板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下密封腔的内部开设有环形槽,所述滑动板的外侧滑动连接于环形槽的内部。
[001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当上模与下模通过液压缸的运动完成合模后,此时上密封腔与下密封腔外侧接触并处于连通状态,随后利用电动推杆带动上密封腔内的第一支撑板向下运动,当两个横板处于对齐状态时,上密封腔内的活塞头将把上密封腔内的气体挤压于下密封腔的内部,随后推动下密封腔内的活塞头,使下密封腔内气体被推动,从而使滑动板带动其端面上的两个触点与蓄电池上的两个触点接触,随即提示灯通电发光,工作人员观察提示灯亮起后,即说明两个横板正常对齐,即上模与下模处于对齐状态,随后主管人员可由进料斗将物料引入,对工件进行生产。
[0015](2)本方案当在合模过程中,当两个横板处于未对齐状态时,从而上密封腔与下密封腔的连通处形成错位现象,而在电动推杆带动上密封腔内的活塞头运动时气体将流出,随后滑动板无法受压运动,从而提示灯不会亮起,此时工作人员未看到提示灯亮起,即可进行报修,减少物料浪费,降低残次品生产率。
[0016](3)本方案当两第一支撑板运动至原位的过程中,强磁铁将跟随下密封腔内的第一支撑板向上运动,从而使连接杆带动第二活塞板向上运动,将活塞管内的气体由其中一导管排向至下模的内部,使脱模板被顶起,完成对工件的脱模处理,便于工作人员直接对工件进行拿取。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正面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2中B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图2中C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0018]图中标号说明:1、固定板;2、上模;3、下模;4、液压缸;5、进料斗;6、上密封腔;7、电动推杆;8、下密封腔;9、活塞头;10、蓄电池;11、滑动板;12、触点;13、横板;15、脱模组件;151、强磁铁;152、活塞管;153、第二支撑板;154、第二活塞板;155、导管;156、连接杆;157、脱模板;16、第一伸缩杆;17、弹力件;171、第二伸缩杆;172、弹簧;173、安装杆;18、第一支撑板;19、滤板;20、提示灯;21、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请参阅图1,一种塑壳断路器的一体式塑壳模具,包括两个固定板1、上模2与下模3,上模2与下模3分别安装于两个固定板1的相向侧面;两个固定板1之间对称安装有两个液压缸4,上方固定板1的内部安装有进料斗5,进料斗5与上模2连通。
[0020]请参阅图2~4,其中,在上模2的外侧壁处固定连接有两个上密封腔6,下模3的外侧壁处固定连接有两个下密封腔8,且上密封腔6、下密封腔8的内部均开设有通孔;在下密封腔8与上密封腔6的外端面上均一体成型有横板13。
[0021]在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壳断路器的一体式塑壳模具,包括两个固定板(1)、上模(2)与下模(3),所述上模(2)与下模(3)分别安装于两个固定板(1)上,两所述固定板(1)之间安装有两个液压缸(4),上方所述固定板(1)的内部安装有进料斗(5),所述进料斗(5)与上模(2)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模(2)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上密封腔(6),在所述下模(3)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下密封腔(8),所述上密封腔(6)与下密封腔(8)的内部均开设有通孔,且在所述下密封腔(8)与上密封腔(6)的通孔内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板(18),两所述第一支撑板(18)的一端面上均固定连接有活塞头(9),两所述活塞头(9)的外圆周面分别与下密封腔(8)和上密封腔(6)内的通孔紧密接触,下密封腔(8)内的所述第一支撑板(18)另一端面上设置有弹力件(17),所述上密封腔(6)的内部安装有电动推杆(7),上密封腔(6)内的所述第一支撑板(18)另一端面上与所述电动推杆(7)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下密封腔(8)上安装有蓄电池(10),所述下密封腔(8)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板(11),所述滑动板(11)的外侧与蓄电池(10)的外侧均安装有触点(12),所述触点(12)通过导线连接有提示灯(20),所述提示灯(20)安装于下密封腔(8)的外侧,所述下密封腔(8)与上密封腔(6)上均一体成型有横板(13),两所述横板(13)上下对齐排列,所述下模(3)的内部设置有脱模组件(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壳断路器的一体式塑壳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模组件(15)包括强磁铁(151)、活塞管(152)、第二支撑板(153)、第二活塞板(154)、两根导管(155)、连接杆(156)与脱模板(157);所述活塞管(152)嵌设于下模(3)的内部,两所述导管(155)的一端分别与活塞管(152)的两端连通,且其中一所述导管(155)的自由端延伸于下模(3)的内部,另一所述导管(155)的自由端贯穿于下方的固定板(1)内部;所述第二支撑板(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哲翔蒋晓戴少娃郑博张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宏环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