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预锚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68970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0 2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预锚加固结构,属于地下厂房岩体挖掘施工技术领域,用以解决现有的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在开挖施工过程中存在成型质量差的问题。所述预锚加固结构,包括设置于岩台下部开挖轮廓面上的素喷混凝土层;在岩台下部折角下方一定距离L处设置有由多根锁脚砂浆锚杆间隔分布而成的一排锁脚砂浆锚杆;在与岩台下部开挖轮廓面对应的素喷混凝土层的表面设置有复喷混凝土层,在素喷混凝土层表面和垫层之间还设置有扁钢压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提前在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对应位置处设置预锚加固结构,可在后续开挖形成相应施工岩台的过程中确保岩台下部折角的成型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预锚加固结构
本技术涉及地下厂房岩体挖掘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预锚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水电站地下厂房岩壁吊车梁是常见的一种重型桥机基础承载结构。供岩壁吊车梁施工用的施工岩台为在地下厂房挖掘过程中形成,其中施工岩台的下部折角开挖成型控制是此工程开挖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实际工程中,受地质条件限制,岩体中的初始应力、节理裂隙、力学性质等都会影响岩壁梁下部折角的开挖成型质量。实际工程中因下部折角开挖成型质量差,引起岩壁吊车梁结构混凝土体型变化和基础修补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的开挖成型质量是目前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开挖工程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现有的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在开挖施工过程中存在成型质量差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预锚加固结构,包括设置于岩台下部开挖轮廓面上的素喷混凝土层;在岩台下部折角下方一定距离L处设置有由多根锁脚砂浆锚杆间隔分布而成的一排锁脚砂浆锚杆;锁脚砂浆锚杆的一端为锚固端,其另一端为锁紧端,其中锚固端穿过素喷混凝土层后深入到岩体内锚固,锁紧端从素喷混凝土层表面穿出后依次套设有垫层和锁紧螺母;在与岩台下部开挖轮廓面对应的素喷混凝土层的表面设置有复喷混凝土层,并且锁脚砂浆锚杆的锁紧端、垫层和锁紧螺母均埋设于复喷混凝土层内。进一步的是:所述距离L为10cm~20cm,并且复喷混凝土层的上边沿与岩台下部折角对齐。进一步的是:素喷混凝土层的厚度为5cm~8cm。进一步的是:锁脚砂浆锚杆的长度为4.5m~6m。进一步的是:锁脚砂浆锚杆的锁紧端从素喷混凝土层的表面穿出后外露长度为15cm。进一步的是:相邻两根锁脚砂浆锚杆之间的间距为50cm~100cm。进一步的是:锁脚砂浆锚杆的直径为25mm~32mm。进一步的是:在素喷混凝土层表面和垫层之间还设置有扁钢压条,所述扁钢压条将相邻的两根锁脚砂浆锚杆相连;扁钢压条的宽度为50mm~70mm,厚度为5mm~10mm。进一步的是:所述垫层为橡胶垫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开挖施工过程中,提前在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对应位置处设置预锚加固结构,进而可在后续开挖形成相应施工岩台的过程中确保岩台下部折角的成型质量,降低此折角在开挖过程中被破坏、超挖等情况的发生;进而确保后续岩壁吊车梁结构混凝土的有效施工成型,以及降低后期岩壁吊车梁结构混凝土结构的体型变化和基础修补等情况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预锚加固结构施工完成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采用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预锚加固结构后施工岩台最终开挖完成后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局部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安装扁钢压条时预锚加固结构的主视图,且将复喷混凝土层隐藏后的示意图;图5为附图4中A-A截面的剖视图;图中标记为:岩台下部开挖轮廓面1、素喷混凝土层2、岩台下部折角3、锁脚砂浆锚杆4、垫层5、锁紧螺母6、复喷混凝土层7、扁钢压条8、施工岩台开挖轮廓面9、预留岩体部分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预锚加固结构,其是在地下厂房在开挖形成相应的施工岩台过程中采用的预锚加固结构;并且本技术中的预锚加固结构,其施工过程是在当地下厂房开挖至相应的岩壁面位置后进行;并且在预锚加固结构施工完成后,在继续进行后续开挖工作以形成设计所需的施工岩台。本技术中所述的一种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预锚加固结构,其包括设置于岩台下部开挖轮廓面1上的素喷混凝土层2;在岩台下部折角3下方一定距离L处设置有由多根锁脚砂浆锚杆4间隔分布而成的一排锁脚砂浆锚杆4;锁脚砂浆锚杆4的一端为锚固端,其另一端为锁紧端,其中锚固端穿过素喷混凝土层2后深入到岩体内锚固,锁紧端从素喷混凝土层2表面穿出后依次套设有垫层5和锁紧螺母6;在与岩台下部开挖轮廓面1对应的素喷混凝土层2的表面设置有复喷混凝土层7,并且锁脚砂浆锚杆4的锁紧端、垫层5和锁紧螺母6均埋设于复喷混凝土层7内。本技术需在施工岩台的开挖成型施工之前,先在对应的岩壁位置上进行预锚加固结构的施工,进而通过预锚加固结构确保在后续施工岩台的开挖施工过程中起到对岩台下部折角3的有效保护作用,以此确保岩台下部折角3最终的开挖成型质量,进而最终确保后续岩壁吊车梁结构混凝土结构的有效施工成型,以及降低后期岩壁吊车梁结构混凝土结构的体型变化和基础修补等问题。更具体的,上述距离L一般设置为10cm~20cm即可,如设置为10cm。这样可由锁脚砂浆锚杆4产生足够的预紧力以保护岩台下部折角3周围岩体的稳定性。另外在进行锁脚砂浆锚杆4的施工时,可采用先注浆后插杆的施工顺序,以确保锁脚砂浆锚杆4的锚固效果。另外,为了确保复喷混凝土层7能有效的保护到岩台下部折角3,进一步可设置复喷混凝土层7的上边沿与岩台下部折角3对齐;如附图3中所示。不失一般性,上述锁脚砂浆锚杆4也可采用锚索锚固方式代替其锚固作用;考虑到锚索施工相对复杂,因此一般优选采用锁脚砂浆锚杆4。另外,本技术中的素喷混凝土层2,其作用主要是在预锚加固结构的施工前期起到对该部分岩壁的一定支护作用,同时也可使岩壁表面成型以便于后续设置相应的扁钢压条8、垫层5以及复喷混凝土层7等。具体的,素喷混凝土层2的厚度可优选设置为5cm~8cm,如设置为6cm厚;素喷混凝土层2可通过喷射钢纤维混凝土后形成。另外,对于复喷混凝土层7,其作用一方面是用于埋没锁脚砂浆锚杆4的锁紧端、垫层5和锁紧螺母6等,同时也可进一步形成坚硬的混凝土层以保护后续开挖施工过程中对岩台下部折角3的破坏。通常情况下,可设置锁脚砂浆锚杆4的锁紧端从素喷混凝土层2的表面穿出后外露长度为15cm左右;在此情况下,可设置复喷混凝土层7的厚度在20cm左右,以将锁脚砂浆锚杆4的锁紧端完全埋没。另外,为了提高复喷混凝土层7的结构强度,在复喷混凝土层7内也可铺设有钢筋网结构。另外,本技术中对于锁脚砂浆锚杆4的长度、直径以及相邻两根之间的间距等参数均没有严格要求,只要确保其锚固效果即可。具体的,本技术可优选采用如下设置:锁脚砂浆锚杆4的长度为4.5m~6m、直径为25mm~32mm以及相邻两根锁脚砂浆锚杆4之间的间距设置为50cm~100cm。另外,本技术中可在素喷混凝土层2表面和垫层5之间还设置有扁钢压条8,所述扁钢压条8将相邻的两根锁脚砂浆锚杆4相连;设置的扁钢压条8其作用是进一步提高通过锁脚砂浆锚杆4的锚固作用而施加在素喷混凝土层2上的预紧力;参照附图3至附图5中所示,在素喷混凝土层2表面和垫层5之间设置有扁钢压条8,所述扁钢压条8将相邻的两根锁脚砂浆锚杆4相连。即通过扁钢压条8一方面可提高对素喷混凝土层2压紧效果,另一方面也可将相邻的锁脚砂浆锚杆4进行有效的连接,以提高锁脚砂浆锚杆4整体的锚固效果。更具体的,可在扁钢压条8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相应的穿孔,以供相应的锁脚砂浆锚杆4穿过。另外,对于同一根锁脚砂浆锚杆4而言,由于其需要与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预锚加固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预锚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岩台下部开挖轮廓面(1)上的素喷混凝土层(2);在岩台下部折角(3)下方一定距离L处设置有由多根锁脚砂浆锚杆(4)间隔分布而成的一排锁脚砂浆锚杆(4);锁脚砂浆锚杆(4)的一端为锚固端,其另一端为锁紧端,其中锚固端穿过素喷混凝土层(2)后深入到岩体内锚固,锁紧端从素喷混凝土层(2)表面穿出后依次套设有垫层(5)和锁紧螺母(6);在与岩台下部开挖轮廓面(1)对应的素喷混凝土层(2)的表面设置有复喷混凝土层(7),并且锁脚砂浆锚杆(4)的锁紧端、垫层(5)和锁紧螺母(6)均埋设于复喷混凝土层(7)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预锚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岩台下部开挖轮廓面(1)上的素喷混凝土层(2);在岩台下部折角(3)下方一定距离L处设置有由多根锁脚砂浆锚杆(4)间隔分布而成的一排锁脚砂浆锚杆(4);锁脚砂浆锚杆(4)的一端为锚固端,其另一端为锁紧端,其中锚固端穿过素喷混凝土层(2)后深入到岩体内锚固,锁紧端从素喷混凝土层(2)表面穿出后依次套设有垫层(5)和锁紧螺母(6);在与岩台下部开挖轮廓面(1)对应的素喷混凝土层(2)的表面设置有复喷混凝土层(7),并且锁脚砂浆锚杆(4)的锁紧端、垫层(5)和锁紧螺母(6)均埋设于复喷混凝土层(7)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预锚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L为10cm~20cm,并且复喷混凝土层(7)的上边沿与岩台下部折角(3)对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壁吊车梁施工岩台下部折角预锚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素喷混凝土层(2)的厚度为5cm~8c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东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