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状超细晶材料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99646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柱状超细晶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把待细化组织的棒状金属材料(1)放入冷却套筒(55)中并与底部紧密接触,棒状金属材料(1)由机器带动高速旋转,并施加一定压力,接触端面处棒状金属材料(1)产生剧烈的剪切塑性变形,晶粒碎化,形成扭转变形层(56),同时,向冷却套筒(55)的水冷腔(54)注入冷却水,由于扭转变形层(56)上侧温度高于下侧,扭转变形层(56)由初始摩擦面向上侧高温区域转移,在扭转变形层(56)的下面就形成了超细晶材料堆积层(57),连续压扭、冷却,直至全部变成柱状超细晶材料;对已成型的柱状超细晶材料进行退火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一次成形,变形程度高,所用设备吨位低,并可降低超细晶材料的成本。(*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制备超细晶材料的一般方法有惰性气体凝聚法、气相沉淀法、机械法、机械合金化法、强烈塑性变形法等。强烈塑性变形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高压扭转塑性变形法,另一种是S型等径侧向挤压法。参见图6,在1999年第四期《材料导报》中,沈辉的“剧烈塑性变形法制备纳米材料Ni和Ni/SiO2”一文中采用高压扭转塑性变形法,对厚度为0.2mm、直径为8mm的圆片状Ni试样进行高压扭转,制备出平均晶粒尺寸约为52nm的超细晶材料。V.R.Gertsman在《scripta metallurgica and mechanical》1994年第229页,“On the structure and strength ofultrafine-grained copper produced by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一文中记载了采用高压扭转塑性变形法,对厚度为200μm,直径为3mm的金属圆片状材料进行高压扭转,制备出平均晶粒直径为170nm的超细晶组织。该方法缺陷是,只能对小片材料进行处理,制备不出大面积或块状的超细晶组织材料,不能应用于工业生产。参见图7,Z.Y.Liu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8年A242卷137~140页“The effect of cumulative large plastic strain on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 Cu-Znalloy”一文中,记载了采用S型等径侧向挤压法,在高温条件下,对含锌38%的钢锌合金棒材进行多次挤压,最后生成平均晶粒直径为0.3~0.4μm的超细晶材料。该方法的缺陷是设备吨位高,变形程度低,需要多次反复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柱状超细晶材料的方法。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其特征在于1)把待细化组织的棒状金属材料(1)放入冷却套筒(55)中,使棒状金属材料(1)与冷却套筒(55)底部紧密接触,棒状金属材料(1)由机器带动在冷却套筒(55)底部高速旋转,并施加一定压力,接触端面处棒状金属材料(1)产生剧烈的剪切塑性变形,晶粒碎化,形成扭转变形层(56),同时,通过进水口(52)向冷却套筒(55)的水冷腔(54)注入冷却水,由于扭转变形层(56)上下两侧散热程度不同,扭转变形层(56)上侧温度高于下侧,扭转变形层(56)由初始摩擦面向上侧高温区域转移,在扭转变形层(56)的下面就形成了超细晶材料堆积层(57),连续压扭、冷却,直至整个棒状金属材料(1)全部变成柱状超细晶材料;2)对已成型的柱状超细晶材料进行退火处理。本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于采用摩擦压扭横向转移法,可制备整块的柱状超细晶材料,而且一次成形,变形程度高,所用设备吨位低。降低了超细晶材料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摩擦压扭横向转移法制备表面超细晶材料示意2为摩擦压扭横向转移法在紫铜表面制备的超细晶材料金相组织图3为摩擦压扭横向转移法在紫铜表面制备的超细晶材料透射电镜组织图4为热扭转偏移法制备棒状超细晶材料示意5为摩擦压扭轴向转移法制备柱状超细晶材料示意6为高压扭转塑性变形法制备超细晶材料示意7为S型等径侧向挤压法制备超细晶材料示意6和图7为
技术介绍
附中1-材料,2-轴承,3-旋转夹具,4-伺服电机,5-温度传感器,6-中频电源,7-感应线圈,8-冷却系统,9-变形区 10-固定夹具,11-压扭头,21-超细晶材料层,22-基材,41-扭矩传感器,42、46-固定台,43-平台,44-滑台,45-冷却圈,52-进水口,53-出水口,54-水冷腔,55-冷却套筒,56-扭转变形层,57-超细晶材料堆积层,61-压扭模具,71-压头,72-挤压模具。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参照图1,本例属于变形区转移法制备超细晶材料的一种方法。是利用摩擦压扭横向转移法在板状金属材料表面制备大面积超细晶材料、进行表面硬化处理。具体过程如下所用设备压扭头11的转速应可调,并能承受一定的轴向压力;压扭头11横向移动速度可调,压紧力可调。先将压扭头11的转速设定为200~500r/min,启动机器,使压扭头11按设定速度旋转,调节压扭头11与被成型的材料1之间的距离,使压扭头11和材料1紧密接触。启动移动机构,使压扭头11在材料1上实现相对横向移动,移动速度为20~60mm/min,对材料1表面进行逐行处理。通过控制压扭头11的转速和横向移动速度,可以调节压扭变形过程的热输入能量和变形程度,以在材料表面形成最细化晶粒或最佳性能。在压扭力作用下,材料1表面和压扭头11接触处发生剧烈剪切塑性变形,形成纳米超细晶组织。然后,对经过摩擦压扭横向转移法处理过的金属板状材料1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残余应力,稳定组织。本例的应用实施例利用摩擦压扭横向转移法对紫铜的表面进行处理。压扭头11的转速设定为300r/min,压扭头11的横向移动速度设定为37.5mm/min,对紫铜的表面进行逐行压扭处理后,将压扭处理过的紫铜材料放入热处理炉中进行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140~160℃。经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处理过的紫铜表面超细晶层厚度约100μm,平均晶粒尺寸为300nm左右,硬度可达HV180,比紫铜基材硬度HV88高一倍,提高了紫铜表面的硬度与耐磨性。从图2可明显分出经过摩擦压扭横向转移法处理的紫铜表面超细晶材料层21,以及未经过处理的紫铜基材22。从图3显示的是经过摩擦压扭横向转移法处理的紫铜表面超细晶材料层21的透射电镜组织,具有明显的超细晶组织结构。实施例2参照图4,本例是利用热扭转偏移法制备棒状超细晶材料,属于变形区转移法制备棒(块)状超细晶材料的一种方法。具体过程如下待细化组织的棒状金属材料1卡在固定夹具10与旋转夹具3之间。旋转夹具3由伺服电机4驱动,在旋转夹具3与伺服电机4中间安装有扭矩传感器41。感应线圈7与中频电源6可对棒状金属材料1进行局部加热。冷却圈45与冷却系统8可对棒状金属材料1进行局部冷却。由温度传感器5用来测量加热区温度。通过中频电源6与感应线圈7对棒状金属材料1进行局部加热,加热温度低于材料的动态再结晶温度;当温度达到设定值后,由伺服电机4带动旋转夹具3旋转。由于感应加热的区域温度相对其他区域高,变形抗力小,故塑性变形集中在加热变形区9。由于变形集中,变形区9的变形速率高,容易达到大应变程度,在扭转剪切应力作用下,金属晶粒易于破碎,形成细化晶粒。同时由于是局部变形,设备加载能力要求低,变形过程便于控制。当起始加热变形区9的温度、变形程度达到设定值,使晶粒细化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控制滑台44的移动,使感应线圈7逐渐沿材料1轴向移动,变换加热区域。同时,冷却圈45随滑台44的移动与感应线圈7同步移动,启动冷却系统8,冷却棒状金属材料1上变形区9后方的区域,保持已细化的细晶组织。这样,随着滑台44的移动,棒状金属材料1上的加热变形区9跟随感应线圈7一起移动,使新的加热变形区9的晶粒得到细化、保持。随着加热变形区9的不断移动,就会形成连续的棒(块)状细化金属体。当感应线圈7从待细化的棒状金属材料1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时,依次停止加热、冷却及扭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柱状超细晶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1)把待细化组织的棒状金属材料(1)放入冷却套筒(55)中,使棒状金属材料(1)与冷却套筒(55)底部紧密接触,棒状金属材料(1)由机器带动在冷却套筒(55)底部高速旋转,并施加一定压力,接触端面处棒状金属材料(1)产生剧烈的剪切塑性变形,晶粒碎化,形成扭转变形层(56),同时,通过进水口(52)向冷却套筒(55)的水冷腔(54)注入冷却水,由于扭转变形层(56)上下两侧散热程度不同,扭转变形层(56)上侧温度高于下侧,扭转变形层(56)由初始摩擦面向上侧高温区域转移,在扭转变形层(56)的下面就形成了超细晶材料堆积层(57),连续压扭、冷却,直至整个棒状金属材料(1)全部变成柱状超细晶材料;2)对已成型的柱状超细晶材料进行退火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随更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