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燕山大学专利>正文

超细晶铁素体/纳米贝氏体双相中碳钢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683703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3 15: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细晶铁素体/纳米贝氏体双相中碳钢,其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C 0.30~0.35、Si 1.5~1.7、Mn 0.7~0.8、Cr0.4~0.6、Mo 0.18~0.22、P≤0.02、S≤0.02,其余为Fe和不可必避免的杂质。所述双相钢的金相组织为超细晶铁素体和纳米贝氏体,其中超细晶铁素体的晶粒尺寸为0.5~3 μm、体积含量为48~59%,纳米贝氏体的板条尺寸为95~212 nm。其将中碳含硅低合金钢淬火马氏体组织,加热到获得回火屈氏体组织的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出炉在此温度轧制变形,空冷至室温,然后重新加热至“α+γ”两相区进行部分奥氏体化,再放入温度稍高于两相区奥氏体的马氏体开始点的盐浴炉中进行等温贝氏体转变,然后空冷至室温,得到超细晶铁素体/纳米贝氏体双相组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细晶铁素体/纳米贝氏体双相中碳钢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钢铁材料工程领域,涉及一种双相钢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超细晶铁素体/纳米贝氏体双相中碳钢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屈强比较低,初始加工硬化速率高且塑韧性良好。但由于铁素体和马氏体间强度差异较大,微裂纹容易沿着铁素体/马氏体相界面扩展扩,从而导致扩孔性能不佳,在扩孔翻边工序中常出现开裂。而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则是用韧性更好的贝氏体替代了马氏体,具有比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更好的翻边和扩孔性能,以及更好的拉伸性能和冲击韧性,更适于制造形状复杂的汽车零部件(如车轮、底盘、悬挂等)、工程机械零部件和抗大应变管线。目前,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主要用低碳低合金钢(包括微合金化和非微合金化的)通过控轧控冷的方法制备,制备方法已在多项专利中公开,例如申请号为200910169738.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抗拉强度热轧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及其制造方法,该抗拉强度在514~535MPa之间,屈强比在0.63以上,但是在抗拉强度还是比较低,韧性不够。为了获得具有更优异综合力学性能的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科研工作者分别对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超细晶铁素体/纳米贝氏体双相中碳钢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细晶铁素体/纳米贝氏体双相中碳钢,其特征在于其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C 0.30~0.35、Si 1.5~1.7、Mn 0.7~0.8、Cr0.4~0.6、Mo 0.18~0.22、P≤0.02、S≤0.02,其余为Fe和不可必避免的杂质。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11 CN 20151091279961.一种超细晶铁素体/纳米贝氏体双相中碳钢,其特征在于其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C0.30~0.35、Si1.5~1.7、Mn0.7~0.8、Cr0.4~0.6、Mo0.18~0.22、P≤0.02、S≤0.02,其余为Fe和不可必避免的杂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晶铁素体/纳米贝氏体双相中碳钢,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相钢的金相组织为超细晶铁素体和纳米贝氏体,其中超细晶铁素体的晶粒尺寸为0.5~3μm、体积含量为48~59%,纳米贝氏体的板条尺寸为95~212n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晶铁素体/纳米贝氏体双相中碳钢,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相钢的抗拉强度不小于970MPa,屈服强度不小于580MPa,延伸率为25~30%。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晶铁素体/纳米贝氏体双相中碳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炼钢:按照钢材的设计要求计算投料比例、熔炼、浇注成钢锭;B、退火、热轧:将所述钢锭退火、热轧,热轧后空冷至室温,得热轧板坯;C、淬火:将所述热轧板坯加热至800~1000℃、保温20~40min,淬火,冷却至室温,得淬火板坯;D、温轧:将所述淬火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天生贺延明张烈王岳峰
申请(专利权)人:燕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