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明义专利>正文

承插式管接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11160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17: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承插式管接头结构,专指一种借由特殊胶圈结构并配置C形扣环,以管接头内缘设有一渐缩收敛式的迫合槽,致使C形扣环顺此迫合槽的渐缩迫合能力,牢固嵌箍于被接管所预制的滚槽上,以形成第一道强力嵌固机能;其次,位于迫合槽下方管接头的内缘设有至少一道胶圈容置槽,以供承容至少一个胶圈;该胶圈以一体成型制成,该胶圈包括迫合圈与回水压力部两部分,其中的环状迫合圈至少开设有一个水道槽,以使管内水压可由该水道槽进入于回水压力部,形成压力性的膨胀而可迫紧贴合于被接管的外壁,形成第二道迫紧防漏的机能;借由该C形扣环与胶圈巧妙配合,以使被接管在微性震动下,仍可达到管路内部止漏效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承插式管接头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管接头结构,尤指一种装配简易、拆卸快速、便捷且能大幅降低管路接头成本,并且能保有管路接头应有的拉合应力、抗压性、抗震性及冷、热膨胀与收缩效能的承插式管接头结构。
技术介绍
以液体输送管路为配合直线配管或转角配管工程,管路与管路彼此间的衔接,所依靠即是管接头组件;当然,管接头的作用除了衔接配管的外,固接与止漏也为其基本要件;以现今需求而言,若能以最低成本,换取可经受强大的拉应力、内抗压、防震及耐冷、热膨胀变量等效能,则是目前管接头急待解决的课题。基于上述,若要同时达到前述四大要件与需求,实非易事;就现有的管接头而言,绝大数仅限于内压到达一定强度,管接头的锁接不致脱落即可,至于止漏效果往往又在多年后而丧失,此种表面功夫,当必造成相当多的公安事件,且事后的亡羊补牢工作,实为得不偿失。然而,现有技术为达锁接与防漏效果,管接头主体均是采用螺接螺母与防漏胶圈两种单纯组件,但现有的胶圈所能承受的止漏效果,仅能达到某一压力而已,因此现有胶圈的运用及管身的迫紧结构,在便利性及功能性上,均显具不足;更忧心的是,乃是使用寿命短,往往在不良环境中,如:地震性的震动、温差性的膨胀及冷缩、瞬间内压增高等,即会造成内部组件快速疲劳与损坏,所以大部分的配管工程寿命,均难能达到预期目标。为了能充分了解现有管接头的结构及功能,特请配合图7所示;该图以一接管A1组装于一个三向管接头A2为例;该三向管接头A2具有一上端螺座A21,可供一螺母帽盖A3锁配接合;当接管A1插入于螺座A21内孔时,则在两者顶缘间配装一止漏胶圈A4,达到基本的防漏效能;另外,该止漏胶圈A4的上方位于接管A1外,另外套设有一金属垫圈A5,利用该金属垫圈A5经螺母帽盖A3锁合受压,并同时压迫下方止漏胶圈A4,迫使止漏胶圈A4以变形方式固定于被接管A1上。了解前述现有管接头的结构后,不难得知:其中的金属垫圈A5及止漏胶圈A4,在整个接头的组合上,扮演着主要迫合、固接与防漏三个重要角色,但经管路拉力测试后,两接管间的抗拉性,明显表现出薄弱且不足;其主问题点在于固接与止漏全是依靠止漏胶圈A4而已;所以,当止漏胶圈A4经久变形或迫合度不足或是止漏胶圈A4在配装时,若发生歪扭状态下,均会因损及止漏胶圈A4而不知;特别是在止漏密合点处,往往拉力一增,整个接管A1不是被拉出,就是发生大幅度的拉出位移现象,这些现象都是管路配接最大致命伤,渗漏及破管往往由此产生;因此,现有管接头原则上是没有达到基本的需求与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公开一种承插式管接头结构,尤指利用C形扣环与特殊胶圈结构配合于管接头,即可将被接管牢固接合并达到高效防漏的功效,其次,利用本技术巧妙结构设计,又可以完全省却螺母接头锁合所造成的耗力、费时程序外,更可大幅减少管接头配件与降低该项技术成本;同时,对于被接管而言,则从现有技术的“刚性”螺接改进成“柔性”嵌接,以疏导方式替代刚性锁合,重新赋予管接头新的定义与新的接合效果,进而达到耐强力高压、耐震动、抗冷、热温差膨胀因素等多重机能与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承插式管接头结构,包括:被接管、一C形扣环、一胶圈及管接头;被接管的接合端预先滚设凹入性的滚槽,以供配置C形扣环;C形扣环是具有缺口的环扣,且环扣于被接管的滚槽内,并配置于管接头的迫合槽内;管接头的端口内缘设有一抵缘口径,内设有供C形扣环配置的迫合槽,并在迫合槽下方设有可供至少一个胶圈对应承置的至少一个胶圈容置槽。其中,被接管的端头缘边可呈导圆状的加工。其中,胶圈的内径尺寸小于被接管的外径。前述的C形扣环为强化其扣合机能,可在该C形扣环的环体开设一嵌合缺槽,用以嵌合于被接管所预设的滚槽边壁上,以使其发挥更强力的嵌合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管接头的内缘设有一迫合槽,该迫合槽为供一C形扣环置入,借由迫合槽所呈渐缩收敛式结构,即可牢固嵌箍于被接管预设的滚槽内;该胶圈置设于管接头迫合槽下方位置所设的胶圈容置槽内,该胶圈以一体成型方式具体构成迫合圈与回水压力部两部分,其中的迫合圈为呈内凸式环状圈,而回水压力部则具有呈环状回弯片,以回弯部构成环状回水压力槽;该迫合圈开设至少一个水道槽,以使管内水压可通过水道槽进入于回水压力部内,使回水压力部以管内压力自然形成膨胀机能,水压越大回水压力受紧迫力道就越大﹐以完全迫紧贴合于被接管的外壁,形成第二道迫紧防漏的机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达到箍固、迫合防漏的双效合一功能,对于管路配管工程上,除能有效增加被接管与被接管间的拉合应力及受压强度外,更可有效达到防震、止漏高等实用机能,可广泛运用于气体管路输送工程或建筑管路工程领域中。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胶圈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本技术的胶圈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本技术的胶圈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本技术的C形扣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的组装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本技术的被接管与C形扣环组装后的另一实施例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现有管接头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本技术)1被接管11滚槽111边壁12导圆状2C形扣环21缺口22嵌合缺槽3胶圈31迫合圈311水道槽32回水压力部321环状回弯片322回水压力槽4管接头41迫合槽411抵缘口径42胶圈容置槽(现有技术)A1接管A2三向管接头A21上端螺座A3螺姆帽盖A4止漏胶圈A5金属垫圈具体实施方式为方便简捷了解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现将本技术配合附图,详细叙述本技术的特征以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技术的范畴。首先请参阅图1-图5所示,本技术公开一种承插式管接头结构,尤指用以接合一被接管1,主要是利用C形扣环2及至少一个胶圈3所构成的管接头4结构。被接管1在接合端预先滚设凹入性的滚槽11,以供C形扣环2圈嵌配置,该被接管1的端头缘边可呈导圆状12的加工,可使配装上较易导入外,也可排除端头缘边的利刃,可有效保护内置的胶圈3不受割损;其次,配装于滚槽11内的C形扣环2为具有缺口21的环扣,并以缺口21具有一定裕度,以使C形环扣2可具有缩入与张合特性;因此,当C形扣环2连同于被接管1配入于管接头4内时,该C形扣环2先是以缩合方式进入于管接头4后,即又呈开张状态,进而与被接管1形成为扣合的结构状态。管接头4的内缘设有可供C形扣环2配置的迫合槽41,该迫合槽41采用渐缩收敛结构设计,且端口内缘设有抵缘口径411,该抵缘口径411应小于迫合槽41的内径,用以抵合所配入的C形扣环2,使其以缩合的状态环扣并嵌定于被接管1的滚槽11内,而C形扣环2则因受到管接头4端口内缘的抵缘口径411限制,很难脱出。需注意的是,该针对抵缩于C形扣环2的径度需小于管接头4端口内缘所设抵缘口径411的开口径度,方能使整个被接管1与管接头4间脱嵌而拆卸分离。此外,前述的C形扣环2为强化其扣合机能,也可在该C形扣环2的环体上开设一嵌合缺槽22,用以嵌合于被接管1所预设的滚槽11边壁111上,以使其发挥更强力的嵌定效果;如图6所示。在管接头4的迫合槽41下方位置开设有至少一道胶圈容置槽42,用以供至少一个胶圈3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承插式管接头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承插式管接头结构,包括:被接管、一C形扣环、一胶圈及管接头;其特征在于:被接管的接合端预先滚设凹入性的滚槽,以供配置C形扣环;C形扣环是具有缺口的环扣,且环扣于被接管的滚槽内,并配置于管接头的迫合槽内;至少一个胶圈对应配置于管接头所设的至少一道胶圈容置槽内;该胶圈以一体成型方式构成迫合圈与回水压力部两部分,其中的迫合圈为呈内凸式环状圈,并开设有至少一个水道槽;而回水压力部则具有环状回弯片,并以回弯部构成环状回水压力槽;管接头的端口内缘设有一抵缘口径,内设有供C形扣环配置的迫合槽,并在迫合槽下方设有可供至少一个胶圈对应承置的至少一个胶圈容置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插式管接头结构,包括:被接管、一C形扣环、一胶圈及管接头;其特征在于:被接管的接合端预先滚设凹入性的滚槽,以供配置C形扣环;C形扣环是具有缺口的环扣,且环扣于被接管的滚槽内,并配置于管接头的迫合槽内;至少一个胶圈对应配置于管接头所设的至少一道胶圈容置槽内;该胶圈以一体成型方式构成迫合圈与回水压力部两部分,其中的迫合圈为呈内凸式环状圈,并开设有至少一个水道槽;而回水压力部则具有环状回弯片,并以回弯部构成环状回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义
申请(专利权)人:李明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