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单胞菌属菌株R1及制备方法及其在溶藻降解微囊藻毒素上的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7902440 阅读:3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1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单胞菌属菌株R1及制备方法及其在溶藻降解微囊藻毒素上的应用。通过从镜湖中腐烂的水华中筛选得到了一株菌株R1,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耐镉能力、溶藻以及可降解微囊藻毒素,经16S rDNA序列对比分析鉴定,R1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该菌株对Cd

Aeromonas strain R1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lgae degradation of microcystin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eromonas strain R1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lgae lysing and microcystin degradation. A strain R1 was screened from the rotten water of Jinghu. The strain has strong cadmium resistance, algae lysate and biodegradable microcystins. It is identified by 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and R1 belongs to the genus Aeromonas (Aeromonas). The strain of the strain to C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单胞菌属菌株R1及制备方法及其在溶藻降解微囊藻毒素上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单胞菌属菌株R1及制备方法及其在溶藻降解微囊藻毒素上的应用。
技术介绍
近年来,许多城市的河道、湖泊等水体都受到了污染。不仅氮磷超标,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严重,蓝藻水华频发,产生了许多种毒素,包括最危险的微囊藻毒素,而且重金属物质大量留存,影响人体健康。对于这类复合污染水体,单一的物理、化学方法都难以修复或控制,还可能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而微生物去除蓝藻和微囊藻毒素具有效率高、安全性强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已有研究发现的溶藻微生物包括:真菌类的赤霉菌属、青霉菌属,细菌类的假单胞菌、交替假单胞菌、寡养单胞菌属和降解微囊藻毒素的不动杆菌、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假单胞菌、伯克氏菌等。但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微生物的溶藻或降解藻毒素单一功能,对于复合污染水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情况下的实际溶藻或降解藻毒素能力的研究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单胞菌属菌株R1及制备方法及其在溶藻降解微囊藻毒素上的应用。所述菌株R1具有较强的耐镉能力、溶藻以及可降解微囊藻毒素的能力。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气单胞菌属菌株R1及制备方法及其在溶藻降解微囊藻毒素上的应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菌株R1CGMCC No.1486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菌株R1CGMCCNo.1486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菌株R1,其特征在于,菌株R1的基因序列表如SEQUENCELISTING<400>1所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菌株R1,其特征在于,菌株R1的菌落形态为圆形,乳白色,光滑半透明,边缘整齐,较粘稠,易挑起;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呈短杆状,无芽孢;能利用葡萄糖产生有机酸但不产气;不能分解含硫有机物和不能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共培养做抑菌实验,它们相互之间无影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菌株R1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菌株R1可降解含镉废水中的微囊藻毒素具有溶藻的能力。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菌株R1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腐烂的水华离心后,收集上清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爱民刘宇卢存龙董德武宛曼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