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青蛤净化繁殖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194881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6 00: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青蛤净化繁殖培育方法,包括亲贝暂养、亲贝产卵、孵化担轮幼虫、D型幼虫、后期幼虫培养、稚贝培养过程;在亲贝暂养过程中投放微生物制剂,亲贝产卵过程投放壳聚糖除污剂,孵化担轮幼虫期间投放微生物制剂,D型幼虫、后期幼虫培养期间投放微藻制剂,稚贝培养期间投喂扁藻作为饵料直至成品收获。本发明专利技术从亲贝暂养、整个苗种培育以及幼贝培育期间均投放净化物质对贝肉进行净化,不但从源头杜绝污染物的污染,并且保证培育过程是健康、绿色无污染的,培育的成品体内的重金属、石油、呋喃类药物等污染物显著降低,对大肠杆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弧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等也具有很好的脱除作用;可以培育出完全符合食品安全的青蛤成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包括亲贝暂养、亲贝产卵、孵化担轮幼虫、D型幼虫、后期幼虫培养、稚贝培养过程;在亲贝暂养过程中投放微生物制剂,亲贝产卵过程投放壳聚糖除污剂,孵化担轮幼虫期间投放微生物制剂,D型幼虫、后期幼虫培养期间投放微藻制剂,稚贝培养期间投喂扁藻作为饵料直至成品收获。本专利技术从亲贝暂养、整个苗种培育以及幼贝培育期间均投放净化物质对贝肉进行净化,不但从源头杜绝污染物的污染,并且保证培育过程是健康、绿色无污染的,培育的成品体内的重金属、石油、呋喃类药物等污染物显著降低,对大肠杆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弧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等也具有很好的脱除作用;可以培育出完全符合食品安全的青蛤成品。【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贝类繁殖培育方法,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青蛤隶属于鳃瓣纲、帘蛤目、帘蛤科,俗称黑蛤、铁蛤、蛤蜊、圆蛤、石头螺等,为暖 水性种类,在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属于高蛋白食品。自20世纪 80年代开始青蛤进行人工育苗研宄以来,青蛤在土池培育、工厂化育苗等研宄方面取得了 令人满意的成果。 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污染物对环境特别是水体的污染越来 越严重,这些污染物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工业污染物如重金属、石油、农药等;二是微生 物污染,如甲肝病毒、大肠杆菌等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三是各种类型的贝毒。青蛤 移动能力弱,且对于重金属等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附与富集能力,所以青蛤中重金属等污 染物极易富集超标。如果人们食用了这种受污染的青蛤,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青 蛤在出售和出口方面均有严格标准。澳大利亚政府曾明确规定,进入市场的贝类必须强制 进行净化。 目前,青蛤等贝类的净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活体贝类脱出技术,即将活体 贝类转移到洁净水环境中进行暂养,利用贝类自身代谢排出污染物直至达标。这种方法成 本较高,净化时间长且净化效果不理想;二是可溶性消毒剂净化技术,即利用氯及含氯化 合物进行净化,氯化物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并且低浓度氯化物抑制贝类滤食,有效控制病 原。但是氯化物是化学试剂,容易产生有毒的氯胺,从而影响贝肉品质;三是物理方法,即采 用紫外线或者臭氧净化,这也是目前最常用的净化方法。紫外线和臭氧净化方式收到海水 浑浊度、颜色、可溶性铁盐含量的影响,局限性比较大。 上述方法通常是将需要上市的青蛤成品进行一定的净化处理,以期达到脱出污染 物要求,还没有一种从苗种培育阶段就开始的净化繁殖方式,没有从根源上杜绝污染物的 侵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青蛤净化 繁殖培育方法,从亲贝选育、苗种繁殖开始净化处理,以期繁殖培育出体内不含或者富集极 少污染物的青蛤成品,从根源上杜绝污染物的侵害,保证青蛤的安全性。 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种青蛤净化繁殖培育方法: (1)亲贝暂养:每年6月上旬?9月中旬亲贝排卵前2?3d,将收获的雌雄亲贝清 洗干净去除污泥后放于暂养池中,将暂养池内的砂滤海水温度调为20?22°C、盐度25? 30、pH7. 2?8. 0,保持连续充气培养;培养期间,不断向砂滤海水中添加微生物制剂;所述 的微生物制剂包括苏云金杆菌冻干粉、枯草芽孢杆菌冻干粉、地衣芽孢杆菌冻干粉、蕈菌子 实体冻干粉和硅藻土; ⑵亲贝产卵:暂养24?48h后,捞出亲贝阴干12h后,放入催产网箱中置于水温 26?28°C、盐度28?30、pH7. 8?8. 3、水位1. 0?1. 2m、壳聚糖除污剂0? 01?0? 05g/L 水体的催化池中保持连续充气培养,培养期间全黑暗处理;亲贝排放受精后捞出亲贝,将水 位提升为1. 5?1. 6m ; ⑶孵化担轮幼虫:将池内水温调为25?28°C、盐度为20?25、pH为7. 8?8. 3、 光强为300?500Lx,同时向池内投放微生物制剂,担轮幼虫孵化期间连续充气培养、且不 更换水体,不断投放微生物制剂使之浓度维持恒定; (4)D型幼虫、后期幼虫培养:当步骤3中的担轮幼虫发育成D型幼虫后,将D型幼 虫用300目的筛絹捞出置于养殖池中,将池内水温调为25?28°C、盐度为20?25、pH为 7. 8?8. 3、光强为500?800Lx,D型幼虫发育成后期幼虫后,将光强调为800?lOOOLx ;培 养期间连续充气培养并且投喂微藻制剂,每天早晚各换水一次,采用300目筛絹网箱换水, 换水量为原水体的1/2?1/3 ;所述的微藻制剂包括骨条藻、扁藻和叉鞭金藻以任意比例混 合的混合物; (5)稚贝培养:当后期幼虫进入稚贝后,将稚贝投放于室外育苗池中;育苗池为泥 砂质,池深1. 〇m、水深0. 5?0. 8m、进排水阀门分开;稚贝培育期间投喂扁藻作为饵料直至 成品收获。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的雌雄亲贝数量比为1:1,雌雄亲贝的总投放量为暂养池水 体重量的1/20?1/15 ;青蛤亲贝放入暂养池后立即投放微生物制剂,之后每隔4h更新一 次水体,换水量为原水体的1/2?1/3 ;更新水体后立即投放新的微生物制剂。 优选的,步骤1和3中所述的微生物制剂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苏云金杆菌冻干 粉10?15份、枯草芽孢杆菌冻干粉5?8份、地衣芽孢杆菌冻干粉3?5份、蕈菌子实体 冻干粉3?7份和硅藻土 5-10份;上述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即为微生物制剂。 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的壳聚糖除杂剂为壳聚糖、改性壳聚糖、壳聚糖衍生物中的 一种或两种以上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物。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的微生物制剂用量为0. 01?0. 05g微生物制剂/L暂养水 体;步骤3中所述的微生物制剂浓度维持在0. 05?0. 08g微生物制剂/L暂养水体。 优选的,步骤4中,所述的微藻制剂投放量为:D型幼虫培育密度为10?15粒/ml 时,水体中藻类密度2?2. 5万个/ml,D型幼虫长大成后期幼虫后,水体中藻类密度8?9 万个/ml。 优选的,步骤5中,扁藻的投放量为5?20万个/ml。 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本专利技术从亲贝暂养开始就对亲贝体内的污染 物进行净化,在整个苗种培育以及幼贝培育期间均投放净化物质对贝肉进行净化,不但从 源头杜绝污染物的污染,并且保证培育过程是健康、绿色无污染的,培育的成品体内的重金 属、石油、呋喃类药物等污染物显著降低,对大肠杆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弧菌和杀鲑气单 胞菌等也具有很好的脱除作用;可以培育出完全符合食品安全的青蛤成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使用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 -种青蛤净化繁殖培育方法: (1)亲贝暂养:在滨州无棣县于每年的7月?9月中旬(水温22?25°C )亲贝 排卵前的2?3d,将收获的亲贝(雌雄数量比为1: 1,总投放量为暂养池水体重量的1/15) 清洗干净去除污泥后放于暂养池中,将暂养池内的砂滤海水温度调为20?22°C、盐度20、 pH7. 5?7. 8,保持连续充气培养;青蛤亲贝放入暂养池后立即投放微生物制剂,之后每隔 4h更新一次水体,换水量为原水体的1/2,更新水体后立即投放新的微生物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青蛤净化繁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亲贝暂养:每年6月上旬~9月中旬亲贝排卵前2~3d,将收获的青蛤亲贝清洗干净后放于暂养池中,将暂养池内的砂滤海水温度调为20~22℃、盐度20~25、pH7.2~8.0,保持连续充气培养;培养期间,不断向砂滤海水中添加微生物制剂;所述的微生物制剂包括苏云金杆菌冻干粉、枯草芽孢杆菌冻干粉、地衣芽孢杆菌冻干粉、蕈菌子实体冻干粉和硅藻土;(2)亲贝产卵:暂养24~48h后,捞出亲贝阴干12h后放入催产网箱中置于水温26~28℃、盐度22‑25、pH7.8~8.3、水位1.0~1.2m、壳聚糖除污剂0.01~0.05g/L水体的催化池中保持连续充气培养,培养期间全黑暗处理;亲贝排放受精后捞出亲贝,将水位提升为1.5‑1.6m;(3)孵化担轮幼虫:将池内水温调为25~28℃、盐度20~25、pH7.8~8.3、光强300~500Lx,同时向池内投放微生物制剂,担轮幼虫孵化期间连续充气培养、且不更换水体,不断投放微生物制剂使之浓度维持恒定;(4)D型幼虫、后期幼虫培养:当步骤3中的担轮幼虫发育成D型幼虫后,将D型幼虫用300目筛绢捞出置于养殖池中,将池内环境保持水温25~28℃、盐度20~25、pH7.8~8.3、光强为600~800Lx,D型幼虫发育成后期幼虫后,将光强调为800~1000Lx;培养期间连续充气培养并且投喂微藻制剂,每天早晚各换水一次,采用300目筛绢网箱换水,换水量为原水体的1/2~1/3;所述的微藻制剂包括骨条藻、扁藻和叉鞭金藻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物;(5)稚贝培养:当后期幼虫进入稚贝后,将稚贝投放于室外育苗池中;育苗池为泥砂质,池深1.0m、水深0.5~0.8m、进排水阀门分开;稚贝培育期间投喂扁藻作为饵料直至成品收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小东孙同秋王玉清刘兆胜曾海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大学滨州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