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族酰亚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779956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7 2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类化学结构如通式(Ⅰ)所示的芳香族酰亚胺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抗癌活性,其中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芳香族酰亚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化学药物合成
,具体涉及一类新的芳香族酰亚胺类化合物及其在抗癌方面的医学用途。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该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因恶性肿瘤引起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近几十年来,肿瘤的治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其中化疗有着重要作用。从其作用的分子机制的角度,抗癌药物大致包括以下几类:(1)影响内分泌平衡的药物。起源于激素依赖性组织的肿瘤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等,仍然部分的保留了对激素的依赖性和受体。这些肿瘤可以通过激素的治疗,或对内分泌腺的切除而使肿瘤缩小。临床上所采用的内分泌治疗,可以直接或间接的通过垂体的反馈作用,改变机体的激素平衡和肿瘤发生、发展的内环境,以达到抑制肿瘤的作用。这类内分泌药物主要包括雌激素、孕激素及其拮抗剂等。(2)细胞毒类药。这类药物很多,机制各异,主要包括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烷化剂,铂类化合物,蒽环类药物,破坏DNA的抗生素等;作用于核酸转录的抗生素药物如放线菌素-D(ACD)、阿柔比星(ACLA)等;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抗代谢药物;影响蛋白质合成,干扰有丝分裂的植物类药。(3)生物反应调节剂。此类药能提升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力,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发挥抗肿瘤作用。包括细胞免疫增强剂如白细胞介素-2、胸腺肽等及巨噬细胞增强剂如干扰素、腺病毒P53等。(4)靶向治疗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中,一类为用基因工程技术所产生的单克隆抗体。通过对受体的高选择性、亲和性和抗体依赖性的细胞毒作用,来杀灭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另一类为作用于转导通路的药物。通过阻断或抑制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小分子化合物。单克隆抗体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等,作用于转导的抑制药物如吉非替尼、索拉非尼、厄洛替尼、拉帕替尼等。(5)专利技术内辅助治疗药物。癌症患者通常都有呕吐,阵痛等症状,抗呕吐药物:托烷司琼、多潘立酮等。镇痛药物如吲哚美辛、曲马多、吗啡等还有抑制骨破坏药物如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等。随着人类科学的不断进步,尤其是高通量筛选系统和组合化学的出现,以及在计算机辅助化学的不断进步下,新抗癌药物不断问世,肿瘤的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于多数患者来说,目前的治疗方法只是短效的,抗癌药物往往导致耐药性或难以忍受的毒性,耐药性的产生及剂量引发的毒性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因此,急需研发具有良好疗效、高安全性、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对耐药癌细胞有效的新型抗癌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类具有通式Ⅰ结构的芳香族酰亚胺类化合物。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制备具有通式Ⅰ结构化合物以及一种苯基吡唑羧酸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含有通式Ⅰ结构的化合物在抗癌方面的应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如下的
技术实现思路
:具有通式Ⅰ结构化合物: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化合物具有通式Ⅰ结构包括但并不显于下列化合物:Ⅰ-1: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4-二氯-6-溴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2: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4-二氯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3: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4-二溴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4: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6-氯-2,4-二溴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5: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4,6-三氯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6: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4,5-三氯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7: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3,4-三氟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8: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硝基-4-氯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9: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4-二硝基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10: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甲基-4-硝基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11: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4-氯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12: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4-三氟甲基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13: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氟-4-氯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14: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4-氟-2-氯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15: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4-氟-2,6-二氯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16: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4-三氟甲基-2-氯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17: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4-氟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18: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4,6-三溴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19: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甲基-6-硝基-4-氯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20: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6-二氯-4-碘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21:N-(4-氯苯基)-1-苯基-N-(1-苯基-5-三氟甲基-1H-吡唑-4-酰基)-5-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Ⅰ-22:N-(2,4-二氯苯基)-1-苯基-N-(1-苯基-5-三氟甲基-1H-吡唑-4-酰基)-5-三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芳香族酰亚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保护点】
具有通式Ⅰ结构的化合物:

【技术特征摘要】
1.具有通式Ⅰ结构的化合物:所述的化合物如下:Ⅰ-1: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4-二氯-6-溴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2: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4-二氯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3: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4-二溴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4: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6-氯-2,4-二溴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5: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4,6-三氯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6: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4,5-三氯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7: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3,4-三氟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8: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硝基-4-氯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9: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4-二硝基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10: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甲基-4-硝基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11: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4-氯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12: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4-三氟甲基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13: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2-氟-4-氯苯基)-1H-吡唑-5-甲酰胺Ⅰ-14:3-溴-N-[3-溴-1-(3-氯吡啶-2-)-1H-吡唑-5-甲酰基]-1-(3-氯吡啶-2-)-N-(4-氟-2-氯苯基)-1H-吡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卫莉蔡文玺王树青王润玲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