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海绵铁的工艺与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2015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生产海绵铁的工艺与设备。它采用活动炉底运载料层(铁矿和还原剂),通过敞焰加热的炉膛进行还原焙烧。采取了料层上表面覆盖一定厚度的碳粒层保护,避免了焙烧过程中还原剂被烧损和海绵铁被氧化,从而可以在较宽的料层厚度、炉膛温度、焙烧时间等操作参数的范围内获得很高的金属化率。本发明专利技术既适用于内配碳团矿也适用于非内配碳团矿和原矿,具有工艺简单、生产率高、成本低、不易发生故障等优点。(*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生产海绵铁的工艺与设备。海绵铁(又称直接还原铁或金属化球团)是一种重要的冶金原料。它是将铁矿石或含铁原料,在低于铁的熔化温度的条件下进行还原所得到的产品。海绵铁是废钢的代用品,是冶炼优质钢的重要原料,也可加工成铁粉用作粉末冶金和化工原料。目前国内外市场上急需大量海绵铁产品。生产海绵铁的核心设备是还原焙烧炉,在其中,铁矿石中的氧被还原剂夺走后转变成金属铁。生产海绵铁的方法,依还原剂的物态分为气基直接还原法(用气体还原剂)和煤基直接还原法(用固体还原剂)。煤基直接还原法可用天然矿块,也可用人造块矿。所用的人造块矿依其中配碳与否分为内配碳团矿和无内配碳团矿(通常所称的团矿)。常用的团矿的形状多为球形,故常称为球团矿。气基海绵铁生产法以竖炉为主,它需要用天然气为原料制备还原气,因此受到资源的限制。煤基海绵铁生产法的还原剂来源广泛,其主要方法有回转窑法、罐装法和转底炉法。回转窑法的典型代表是8L/RN法,它的特点是铁矿块或非内配碳团矿与固体还原剂一起,在回转窑内滚动的过程中进行焙烧。由于炉料不断滚动,因此,要求矿块具有较高的强度。此方法的加热时间长,生产率低,而且容易产生“结圈”事故。罐装法的典型代表是Hoganas法,它是将矿粉和还原剂一起装入罐中,间接加热进行还原。此方法虽能防氧化,但加热时间很长。转底炉法的典型代表是Fastmet法和Inmetco法。此法使用薄料层内配碳球团矿并用敞焰加热,因此还原速度快,焙烧时间短。但料层表面受炉气的氧化,因此难以获得很高的金属化率。要获得一定程度的高金属化率,需严格控制操作参数,过大或过小都达不到要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采用活动炉底运载炉料,使炉料和炉底之间无相对运动,因此可以使用低强度团矿,其中包括内配碳团矿。在被加热的料层表面上覆盖一定厚度的碳粒层,防止炉气对炉料的氧化,即在加热初期防止炉气对还原剂的烧损,在后期防止炉气对海绵铁的氧化。因此,可以在较大的操作参数范围内获得很高的金属化率。本专利技术所用的矿块,包括天然矿块、人造内配碳团矿或人造无内配碳团矿,其形状可为球形或别的形状。所用的还原剂可以是煤、焦碳、木炭等。附图说明图1表示使用内配碳球团矿生产海绵铁的工艺流程。进入还原焙烧炉的内配碳球团矿的制备方法是,在铁精矿粉、含铁粉尘、或铁鳞(氧化铁皮)粉中配加适量的还原剂粉,再加入适量粘结剂和水,搅拌均匀后,在造球机上制球。原则上,原料粒度越细,越有利于加速还原过程。但要粉碎过细会消耗大量能源。一般矿粉和还原剂的粒度都要求通过60目,其中通过80目的占80%以上。粘结剂选用有机粘结剂,如羟甲基纤维素钠(CMC)、纸浆废液、糊精等。加入量为3‰—3%,水分为7-14%。如果使用一般球团矿,则还原剂不需要粉碎,造块时不需配碳,只用矿粉(包括铁鳞粉等)、加入粘结剂和水制备团矿。本专利技术生产海绵铁的工艺方案在水平连续移动的活动炉底(2)上,铺置20-100mm厚的由铁矿和还原剂组成的料层(3),炉料粒度为1-30mm,在炉料层的上表面铺盖厚度为5-50mm的炭粒层(4),碳粒的粒度为1-30mm,该复盖的碳粒层和炉料层一起随活动炉底运动,经过低温区炉膛(11)和高温区炉膛(13)焙烧后还原成海绵铁。炉膛内炉气含氧量为0-10%,炉膛温度为800-1450℃,在炉膛内的焙烧时间为30-240分钟,还原出的海绵铁的金属化率大于85%。本专利技术在使用内配碳团矿的情况下,用铁精矿粉、含铁粉尘或铁鳞(氧化铁皮)粉,加入固体还原剂粉,包括煤粉、焦炭粉、木炭粉等制备球团矿,还原剂的量按化学反应所需碳量的0.8-1.5倍配入,还原剂和铁鳞皆粉碎至全部通过60目,其中通过80目的占80%以上。制备的内配碳球团矿直径为5-30毫米,铺置的料层厚度为20-100mm。在球团矿层的上表面铺盖的碳粒的粒度为1-20mm,碳粒层厚度为5-50mm。在活动炉底运载下,盖碳的内配碳球团矿经炉膛温度为800-1450℃低温区炉膛(11)和高温区炉膛(13),焙烧30-120分钟后还原成海绵铁。本专利技术在使用内配碳团矿的情况下,较好的工艺是,使用铁精矿粉、含铁粉尘或铁鳞(氧化铁皮)粉,加入固体还原剂粉制备球团,还原剂的量按化学反应所需碳量的0.8-1.5倍配入,还原剂和铁鳞皆粉碎至全部通过80目,其中通过100目的占80%以上。制备的内配碳球团矿直径为8-20毫米,铺置的料层厚度为25-80mm。在球团矿层的上表面铺盖的碳粒的粒度为3-12mm,碳粒层厚度为10-30mm。在活动炉底运载下,盖碳的内配碳球团矿经炉膛温度为800-1400℃低温区炉膛(11)和高温区炉膛(13),焙烧30-100分钟后还原成海绵铁。本专利技术在使用一般团矿的情况下,团矿或原矿的粒度为5-20mm和固体还原剂的粒度为1-20mm,料层铺置的厚度为20-100mm。在球团矿层的表面上铺盖的碳粒的粒度为1-15mm,碳粒层厚度为10-40mm。在活动炉底运载下,盖碳的内配碳球团矿经炉膛温度为900-1400℃低温区炉膛(11)和高温区炉膛(13),焙烧60-240分钟后还原成海绵铁。本专利技术实现上述工艺的装置见附图2,包括推料机(1),活动炉底(2),固定炉底(5),炉料铺料漏斗(8),保护碳铺料漏斗(9),炉体(12),低温区炉膛(11),高温区炉膛(13),燃烧口(14),排烟口(10),下部水冷却器(6),上部水冷器(15)和输送带(7)组成。在推料机的推动下,活动炉底(2)在固定炉底(5)上往前移动,通过销料漏斗(8)先销炉料(3),然后在其表面上用漏斗(9)再铺保护碳层(4)。在碳层的保护下,炉料依次经过低温区炉膛(11)和高温区炉膛(13)焙烧后被还原成海绵铁。成品海绵铁经过上、下水冷却器构成的冷却室,将其冷却到700℃以下,卸在输送带(7)上运走。燃烧煤气、油或煤的高温火焰从燃烧口(14)供入炉内,烟气通过排烟口(10)排出炉外。炉料的冷却方式之一是,在炉膛内焙烧完成后,海绵铁在盖碳的情况下,通过由水冷却器(6)和(15)组成的冷却室冷至700℃以下出料,并卸在输送带(7)上运走。本专利技术的运载炉料的活动炉底可以是移动式的料盘、链带、台车、环形旋转炉底等多种型式。其功能是装载炉料沿水平方向运动,炉料经过焙烧炉烧成海绵铁并卸料后,活动炉底返回炉前循环使用。本专利技术与Fastmet法和Inmetco法相比,由于采用了炉料上表面盖碳保护的措施,防止了炉气对炉料的氧化作用,从而使海绵铁能达到很高的金属化率。由于解决了防氧化问题因而对料层厚度、炉膛温度、加热时间等参数放宽了要求,使生产中容易实现、便于掌握。尽管覆盖碳层后增加了传热热阻,使加热时间有所延长,但通过优化所确定的保护碳层厚度并不大,因此增加的加热热阻有限,加热时间延长不多。本专利技术与罐装料间接加热生产海绵铁的Hoganas法比较,加热速度快,生产率高,而且不需消耗保护罐,降低了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与回转窑海绵铁生产法比较,由于海绵铁生产过程中,炉底与炉料间无相对运动,炉料不会在运行中摔碎,因此,对球团矿的强度要求不高,从而简化了造球工艺,也不会产生困扰回转窑正常运转的“结圈”现象。本专利技术的附图1为海绵铁生产的流程图,附图2(a)为海绵铁生产设备的纵剖面图。附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产海绵铁的焙烧工艺,在水平续移动的活动炉底(2)上,铺置铁精矿球团或铁矿石和固体还原剂等炉料(3),其特征在于铺置的炉料厚度为20-100mm,炉料粒度为1-30mm,在炉料层的上表面铺盖厚度为5-50mm的炭粒层(4),碳粒的粒度为1-30mm,该复盖的碳粒层和炉料层一起随活动炉底运动,经过低温区炉膛(11)和高温区炉膛(13)焙烧后还原成海绵铁。炉膛内炉气含氧量为0-10%,炉膛温度为800-1450℃,在炉膛内的焙烧时间为30-240分钟,还原出的海绵铁的金属化率大于8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尚槐冯俊小王月赵平姚夏漪刘国惠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