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9209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4 08:27
提供一种抑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座椅大型化的同时,对于来自座椅宽度方向的冲击,适宜地进行乘客保护的车用座椅。车用座椅配备安装的支撑部件(4)为从侧方支持乘客的部件,具备安装于侧边框架(32)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板(40)、安装于侧边框架(3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板(42)及在座椅前方侧连结内侧板(40)及外侧板(42)的连结板(41)。在与内侧板(40)安装于侧边框架(32)的安装位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不重合的位置,外侧板(42)安装于侧边框架(3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

Car seat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vehicle seat which is suitable for carrying out passengers protection from the impact of the seat width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seat size in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seat. The vehicle seat is equipped with a support member (4) for the support of the passengers from the lateral parts, have installed on the side of the frame (32) inside the plate width direction inside the seat (40), mounted on the side of the frame (32) lateral plat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outer seat (42) and in the front seat side the inner link plate (40) and (42) the side plate connecting plate (41). The installation position of the side frame (32) installed on the inside plate (40) does not coincide with the seat width direction, and the outer panel (42) is installed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seat width direction of the side frame (3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座椅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580009264.6(PCT/JP2015/055697)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用座椅,特别是涉及具备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侧边框架且从侧方支持乘客的支撑部件的车用座椅。
技术介绍
作为保护乘客不受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的技术,一直以来具备车门安装型的安全气囊的车辆众所周知,这种安全气囊在座椅的侧方,例如在侧门的内部配置安全气囊模块。另外,同样出于侧面碰撞时的冲击缓和的目的,进一步地,作为在正常驾驶时从侧方适宜地支持乘客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侧部设置内部具有用于缓和冲击的空间部且具有柔韧性的侧边支撑的技术。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的专利技术在侧面碰撞时乘客横向移动,通过按压侧边支撑而使其空间部被压碎,能够通过允许乘客的横向移动而吸收冲击。专利文献1:特开2009-09559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专利文献1的专利技术那样,为了在正常驾驶时也能够从侧方支持乘客,通过侧边支撑内的空间部使座椅侧方的冲击缓解的情况下,为了吸收冲击需要设置很大的空间部。因此,侧边支撑向座椅侧方的空间的伸出量必然变大,会缩小车辆的内部空间。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得到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座椅大型化的同时,对于来自座椅宽度方向的冲击,适宜地进行乘客保护的车用座椅。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在正常驾驶时,相对于从乘客施加的荷重支持刚性高且能够适宜地支持乘客的车用座椅。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在侧面碰撞时,缓和施加于乘客的荷重,且能够适宜地支持乘客的车用座椅。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用座椅,具备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侧边框架且从侧方支持乘客的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具备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板、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板以及在座椅前方侧连结所述内侧板及所述外侧板的连结部,在与该内侧板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的安装位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不重合的位置,所述外侧板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如果为上述构成,在与内侧板安装于支撑部件的安装位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不重合的位置,支撑部件的外侧板安装于侧边框架,据此,能够降低在支撑部件中对施加于座椅宽度方向的荷重的刚性。因此,通过支撑部件,在车辆正常状态时限制乘客在座椅宽度方向的移动,在车辆被侧面碰撞情况下,在比正常状态时更大的荷重从乘客施加于座椅宽度方向时,由于允许乘客向座椅宽度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从支撑部件向乘客施加反力。因此,在正常驾驶时及侧面碰撞时来自座椅宽度方向的乘客的适宜的保护,能够通过使用具备支撑部件的车用座椅实现。该支撑部件配置有分别在侧边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及外侧安装的内侧板及外侧板,与仅在侧边框架的外侧配置支撑部件的车用座椅相比更加小型化。进一步地,优选的是所述支撑部件将连结了所述内侧板、所述外侧板及所述连结部的后部连结部安装于所述连结部的所述侧边框架侧,该后部连结部以在向所述内侧板施加荷重时抵接于所述侧边框架的前面的方式形成。在上述构成中,通过抵接于侧边框架的后部连结部被设置于支撑部件,能够提高相对于通过支撑部件从乘客施加于侧边框架的荷重的支撑部件的支持刚性,能够适宜地支持乘客。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内侧板以位于所述乘客的胸部高度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在上述构成中,通过将位于接触乘客一侧的内侧板配置于乘客的胸部高度,能够适宜地支持在侧面碰撞时需要保护的乘客胸部的旁边。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侧边框架至少在相当于所述乘客的腰的高度部分具备向座椅前方隆出的前方隆出部,所述内侧板设置于比所述前方隆出部的最大隆出位置更靠上方。在上述构成中,能够抑制由于来自乘客的按压导致的内侧板的变形对前方隆出部的干涉,能够确保支撑部件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变形,缓和侧面碰撞时施加于乘客的荷重,能够适宜地支持乘客。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内侧板的高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连结部的高度方向的长度更长。如果为上述构成,由于相对于内侧板,连结部的面积相对变小,内侧板与乘客的接触面积变大,抑制局部产生从内侧板向乘客施加的力的同时,能够抑制由于支撑部件的刚性降低导致乘客产生的异物感。进一步地,优选的是所述内侧板通过多个内侧安装部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所述连结部以与所述多个内侧安装部在座椅前后方向重合的方式形成。这样,由于连结部以与多个所述内侧安装部之间在座椅前后方向重合的方式形成,能够提高在座椅前后方向支撑部件的刚性,特别是在乘客向支撑部件施加来自座椅前方侧的荷重的正常驾驶时,能够适宜地进行乘客支持。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支撑部件以打开被所述内侧板、所述外侧板及所述连结部一部分包围的空间的上方的方式形成。这样,通过支撑部件以打开被内侧板、外侧板及连结部的空间一部分包围的上方的方式形成,能够从打开部分确认支撑部件向侧边框架的安装状态,维护性良好。进一步地,在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外侧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安全气囊及安全气囊用充气机,该充气机配置于比所述内侧板更靠下方。这样,由于充气机配置于比内侧板更靠下方,通过充气机,能够抑制支撑部件弯曲度的降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用座椅,抑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支撑部件向座椅靠背框架的突出量并抑制座椅在宽度方向的大型化的同时,相对于来自座椅宽度方向的冲击,能够适宜地进行乘客保护。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用座椅,能够提高在正常驾驶时相对于乘客施加的荷重的支持刚性,能够适宜地支持乘客。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用座椅,能够适宜地支持在侧面碰撞时需要保护的乘客胸部的旁边。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用座椅,能够抑制由于来自乘客的按压导致的内侧板的变形被前方隆出部阻碍,能够确保支撑部件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变形,缓和侧面碰撞时施加于乘客的荷重,能够适宜地支持乘客。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用座椅,抑制局部产生从内侧板向乘客施加的力的同时,能够抑制乘客产生的异物感。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用座椅,在乘客向支撑部件施加来自座椅前方侧的荷重的正常驾驶时,能够适宜地进行乘客支持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用座椅,由于能够从打开部分确认支撑部件向侧边框架的安装状态,能够使维护性良好。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用座椅,能够避免内侧板抵接于充气机阻碍支撑部件的弯曲。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外观图。图2为表示安装了支撑部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模式化的侧面图。图3为座椅靠背框架的平面图。图4(a)为包括通过螺丝固定于侧边框架的部分的支撑部件的截面,表示正常驾驶时侧边框架的截面的图2或图3的A-A截面记号图,(b)为同截面,表示侧面碰撞时侧边框架32的截面的图2或图3中A-A截面记号图。图5为支撑部件的外侧板侧立体图。图6为支撑部件的内侧板侧立体图。图7为支撑部件的后方侧立体图。图8为安装于侧边框架的状态下支撑部件及安全气囊模块的模式化的正面图。图9为表示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侧边框架外侧的状态下支撑部件及安全气囊模块的图1的B-B截面记号图。图10为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撑部件的后方侧立体图。图11为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撑部件中,包括通过螺丝固定于侧边框架的部分的截面及侧边框架的截面,包括图10的C-C截面的截面立体图。图12为表示具有前方隆出部的侧边框架的侧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用座椅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座椅,具备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侧边框架且从侧方支持乘客的支撑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具备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板;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板;连结所述内侧板的前侧及所述外侧板的前侧的连结部;所述侧边框架具备向座椅前方隆出的前方隆出部;所述内侧板设置于比所述前方隆出部的最大隆出位置更靠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2.28 JP 2014-0393341.一种车用座椅,具备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侧边框架且从侧方支持乘客的支撑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具备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板;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板;连结所述内侧板的前侧及所述外侧板的前侧的连结部;所述侧边框架具备向座椅前方隆出的前方隆出部;所述内侧板设置于比所述前方隆出部的最大隆出位置更靠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在所述连结部的所述侧边框架侧具备连结了所述内侧板、所述外侧板及所述连结部的后部连结部。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板以位于所述乘客的胸部高度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4.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方隆出部至少在相当于所述乘客的腰的高度部分向座椅前方隆出。5.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内侧板的高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连结部的高度方向的长度更长。6.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板通过多个内侧安装部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7.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板通过多个内侧安装部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所述连结部以与所述多个内侧安装部在座椅前后方向重合的方式形成。8.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以打开被所述内侧板、所述外侧板及所述连结部一部分包围的空间的上方的方式形成。9.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外侧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安全气囊及安全气囊用充气机;该充气机配置于比所述内侧板更靠下方。10.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座椅进一步具备以覆盖所述支撑部件的方式设置的缓冲垫及覆盖该缓冲垫的表皮;所述后部连结部以在向所述内侧板施加荷重时抵接于所述侧边框架的前面的方式形成。11.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边框架中的所述支撑部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安装有安全气囊模块;该安全气囊模块被在表皮的端部的缝合部将一端一起缝合的2片织物覆盖。12.根据权利要求1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2片织物中一方的织物的另一端通过安装部件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的安装孔。13.根据权利要求1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模块具备充气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边仁一栗原彬光
申请(专利权)人: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