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光学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9993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1 1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式光学薄膜,包括:基层、TAC偏光层、胶粘层和改性层;基层设于TAC偏光层和胶粘层之间;改性层设于TAC偏光层背向基层的一面上;基层包括凝胶层、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第三量子点和硅胶微粒;硅胶微粒均匀分布于凝胶层内;第一量子点粒径大于第二量子点粒径,第二量子点粒径大于第三量子点粒径;硅胶微粒表面上分布有孔径分别对应于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第三量子点粒径的微孔,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和第三量子点分别吸附于对应孔径的微孔中;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和第三量子点在同一光源照射下分别激发出三种不同波长的二次光线。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安装过程中不产生气泡,可调变性较高,形成多元化的光线波长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式光学薄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元件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复合光学薄膜。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布,现有的发光二极管已经具备了高亮度的输出,被广泛的应用于显示器和照明等领域。而光学薄膜在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上,一直担任着关键角色。现有的应用于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上的光学薄膜在安装时容易产生气泡,且在制作过程中容易因光学薄膜中荧光粉沉淀的不均匀影响到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的色温及演色性表现。因此,如何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光学薄膜,使其能够提供对发光二极管形成稳定的色温及演色性,且在封装过程中避免产生气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研究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复合式光学薄膜。其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复合式光学薄膜,其包括:基层、TAC偏光层、胶粘层和改性层;所述基层设于TAC偏光层和胶粘层之间;所述改性层设于TAC偏光层背向基层的一面上;所述基层包括凝胶层、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第三量子点和硅胶微粒;所述硅胶微粒均匀分布于凝胶层内;所述第一量子点粒径大于第二量子点粒径,所述第二量子点粒径大于第三量子点粒径;所述硅胶微粒表面上分布有孔径分别对应于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第三量子点粒径的微孔,所述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和第三量子点分别吸附于对应孔径的微孔中;所述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和第三量子点在同一光源照射下分别激发出三种不同波长的二次光线。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胶粘层将光学薄膜粘贴于材料上,克服了光学薄膜在安装过程中产生气泡的问题。发光二极管输出的光线入射到量子点层上,量子点层中的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和第三量子点在该光线的照射下发出三种不同波长范围的二次光线,上述三种二次光线在混光作用下形成特定波长范围的光线,稳定了色温和演色性。利用硅胶微粒上不同孔径的微孔分别吸附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和第三量子点。避免在制备量子点层的过程中,因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和第三量子点因各自质量不同而出现各量子点在胶粘层中分布不均的情况,简化了基层的制备。优选的是,上述复合式光学薄膜中:所述TAC偏光层通过涂布或流延的方式设于基层的一侧表面上。优选的是,上述复合式光学薄膜中:所述改性层通过涂布的方式设置于TAC偏光层上。优选的是,上述复合式光学薄膜中:所述胶粘层包括质量比范围1:1-1:3的丙烯酸系二嵌段共聚物和丙烯酸系三嵌段共聚物。优选的是,上述复合式光学薄膜中:所述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和第三量子点分别具有红光光谱、蓝光光谱和绿光光谱,在同一光源照射下激发出红色二次光、蓝色二次光和绿色二次光。优选的是,上述复合式光学薄膜中:所述改性层包括丙烯酸树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和阻燃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制备。在安装过程中不产生气泡,可调变性较高,形成多元化的光线波长范围。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布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硅胶微粒的放大示意图。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对应关系如下:1、基层;2、TAC偏光层;3、胶粘层;4、改性层;11、凝胶层;12、第一量子点;13、第二量子点;14、第三量子点;15、硅胶微粒;151、微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一种复合式光学薄膜,包括:基层1、TAC偏光层2、胶粘层3和改性层4。其中,所述胶粘层3包括质量比为1:1的丙烯酸系二嵌段共聚物和丙烯酸系三嵌段共聚物,设于基层1的一侧表面上。所述TAC偏光层2涂布于基层1的另一侧表面上;所述改性层4涂布于TAC偏光层2上背向基层1的一面上。所述改性层4包括丙烯酸树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和阻燃剂。所述基层1包括凝胶层11、第一量子点12、第二量子点13、第三量子点14和硅胶微粒15;所述第一量子点12、第二量子点13和第三量子点14分别具有红光光谱、蓝光光谱和绿光光谱。所述硅胶微粒15均匀分布于凝胶层11内;所述第一量子点12的粒径是6-9nm,第二量子点13的粒径是1-2nm,第三量子点14的粒径是0.1-0.5nm。所述硅胶微粒15表面上分布有孔径分别对应于第一量子点12、第二量子点13、第三量子点14粒径的微孔151,所述第一量子点12、第二量子点13和第三量子点14分别吸附于对应孔径的微孔151中;所述第一量子点12、第二量子点13和第三量子点14在同一光源照射下分别激发出红色二次光、蓝色二次光和绿色二次光三种不同波长的二次光线。经检测,本例产品的透光率为91%,雾度为1.9%,折光率为1.52。实施例2: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在于:所述胶粘层3包括质量比为1:3的丙烯酸系二嵌段共聚物和丙烯酸系三嵌段共聚物。经检测,本例产品的透光率为92%,雾度为1.8%,折光率为1.51。实施例3: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在于:所述胶粘层3包括质量比为1:2的丙烯酸系二嵌段共聚物和丙烯酸系三嵌段共聚物。经检测,本例产品的透光率为92.5%,雾度为1.8%,折光率为1.49。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复合式光学薄膜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式光学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1)、TAC偏光层(2)、胶粘层(3)和改性层(4);所述基层(1)设于TAC偏光层(2)和胶粘层(3)之间;所述改性层(4)设于TAC偏光层(2)背向基层(1)的一面上;所述基层(1)包括凝胶层(11)、第一量子点(12)、第二量子点(13)、第三量子点(14)和硅胶微粒(15);所述硅胶微粒(15)均匀分布于凝胶层(11)内;所述第一量子点(12)粒径大于第二量子点(13)粒径,所述第二量子点(13)粒径大于第三量子点(14)粒径;所述硅胶微粒(15)表面上分布有孔径分别对应于第一量子点(12)、第二量子点(13)、第三量子点(14)粒径的微孔(151),所述第一量子点(12)、第二量子点(13)和第三量子点(14)分别吸附于对应孔径的微孔(151)中;所述第一量子点(12)、第二量子点(13)和第三量子点(14)在同一光源照射下分别激发出三种不同波长的二次光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光学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1)、TAC偏光层(2)、胶粘层(3)和改性层(4);所述基层(1)设于TAC偏光层(2)和胶粘层(3)之间;所述改性层(4)设于TAC偏光层(2)背向基层(1)的一面上;所述基层(1)包括凝胶层(11)、第一量子点(12)、第二量子点(13)、第三量子点(14)和硅胶微粒(15);所述硅胶微粒(15)均匀分布于凝胶层(11)内;所述第一量子点(12)粒径大于第二量子点(13)粒径,所述第二量子点(13)粒径大于第三量子点(14)粒径;所述硅胶微粒(15)表面上分布有孔径分别对应于第一量子点(12)、第二量子点(13)、第三量子点(14)粒径的微孔(151),所述第一量子点(12)、第二量子点(13)和第三量子点(14)分别吸附于对应孔径的微孔(151)中;所述第一量子点(12)、第二量子点(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佩强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日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