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削弱的3′-5′核酸外切酶活性的热稳定性的或热激活性的DNA聚合酶分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7854 阅读:4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带有削弱的3′-5′核酸外切酶(“校正”)活性的热稳定性或热激活性DNA聚合酶,用于其合成的方法,其使用的方法,以及含有其的试剂盒。此酶在很多的重组DNA技术特别是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核酸扩增中是有用的。(*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削弱的3’-5’核酸外切酶(“校正”)活性的热稳定性的或热激活性的DNA聚合酶,它们的合成方法,它们的应用方法,和包含它们的试剂盒。其是在许多重组DNA技术,特别是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核酸扩增中应用的酶。
技术介绍
DNA聚合酶以从5’到3’的方向用互补模板DNA链和引物从三磷酸脱氧核苷(核苷酸)在延长链的3’-羟基自由端顺序地增加核苷酸而合成DNA分子。模板链通过Watson-Crick碱基对确定核苷酸增加的顺序。在细胞中,在DNA修补合成和复制中涉及DNA聚合酶。参见,例如Komberg等.,1992,DNA合成,W.H.Freeman,纽约;Alberts等,1994,细胞分子生物学,第三版,Garland出版社,纽约。许多分子克隆技术和方案都包括由DNA聚合酶在体外反应催化而合成DNA。例如,DNA聚合酶被用于DNA标记和DNA测序反应,使用35S-,32P-,33P-或荧光标记核苷酸。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是一种最通用的广泛使用的DNA合成技术,由美国专利No.4,683,202;4,683,195;4,800,159;和14,965,188公开,PCR策略,1995 Innis等(编著),学院出版社,中有所讨论,它们全文在此引作参考。最有特点的DNA聚合酶是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NA聚合酶I(Eco PolI)。Eco Pol I和一些与其同源的DNA聚合酶具有三种酶的功能i) 5’-3’核酸外切酶活性,ii)3’-5’核酸外切酶活性,iii)DNA合成活性。后两种功能的克列诺片段(EcoPolIK)位于蛋白的羧基末端。可以用枯草杆菌蛋白酶处理EcoPolI的酶制剂,产生缺少5’-3’核酸外切酶活性的EcoPol IK。参见Brown等1982,生物化学杂志(JBiol.Chem.),2571965-72;Joyce等,1982,生物化学杂志,2571958-64;Joyce等,1983,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801830-34;Klenow等,1970,Pro.Natl.Acad.Sci.USA 65168-75;Komberg,1974;Setlow,P.等,1972,生物化学杂志,247224-31;Setlow等,1972,生物化学杂志,247232-40;Steitz等,1987,蛋白质工程,第20章,pp.227-35,Oxender等(编著).Alan R.Liss,纽约。Eco Pol I K的晶体结构分析显示为其肽链被折叠成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构域,较小的区域有200个氨基酸残基,是3’-5’核酸外切酶区域,另一个区域有400个氨基酸残基,是DNA合成区域。参见Ollis等,1985,自然杂志(Nature)313762-66。3’-5’核酸外切酶活性位点和DNA合成的活性位点大约由30埃分开。参考上述文献。DNA合成活性位点与包含单链5’延申端的双链DNA和三磷酸脱氧核苷(dNTP)连接,而3’-5’核酸外切酶活性位点与单链DNA和单磷酸脱氧核苷(dNMP)连接。参见上述文献。由Bemat等预测大量DNA聚合酶中存在保守的3’-5’核酸外切酶活性位点,1989,细胞(Cell)59219-28;Blanco等,1992,基因(cell)112139-44;Reha-Krantz,1992,基因(Gene)112133-37。Eco Pol I的DNA合成区域被克隆,表达,并分别表征3’-5’和5’-3’核酸外切酶区域。如上述讨论一样,DNA合成区域包括大约400个氨基酸。在DNA合成区域聚合酶活性比Eco Pol I K中的小50倍。参见Derbyshire等,1993,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215439-48。来自各种生物体的热稳定性的或热激活性DNA聚合酶已经在文献中被广泛公开了。详细的例子包括来自真菌Thermus的不同种的DNA聚合酶,参见美国专利No.5,466,591,特别是在美国专利No.4,889,818,5,352,600和5,079,352中描述的来自水生栖热菌(Thermus aquaticus)(Taq DNA聚合酶),来自真菌Thermatoga maritima(Tma DNA聚合酶)的DNA聚合酶在美国专利No.5,374,553和5,420,029中公开。嗜温的大肠杆菌和嗜热的T.maritima都是真菌。如大肠杆菌的DNA聚合酶I一样,Tma DNA聚合酶具有5’-3’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和3’-5’的核酸外切酶活性。相反,来自Thermus的DNA聚合酶也是嗜热的真菌,但仅具有5’-3’核酸外切酶活性。热稳定和热活性DNA聚合酶和它们的相关活性的综述参见Abramson,1995,PCR策略(PCR Strategies),Innis等(编著),学院出版社,Inc。缺少3’-5’核酸外切酶活性的大量的原始的突变体形式,真菌热稳定或热活性DNA聚合酶在美国专利No.6,015,668,5,39,301,5,988,614,5,882,904,5,489,523中公开。虽然Eco Pol I和Tma DNA聚合酶具有同样的三种酶的活性,和相同的普通域的结构,但它们是非常不同的酶。例如,Eco Pol I和Tma DNA聚合酶具有完全不同的氨基酸序列。特别地,即使当间隙插入到它们的序列中使它们的排列最优化,这两种蛋白的3’-5’核酸外切酶功能域也仅有大约33%相同。而且,这两种酶表现出不同的特异活性和对化学变性条件的抗性不同。从它们的自然体内环境分离的纯化的酶中观察到这些区别,它们一定是酶本身的氨基酸序列的不同而导致的。初生态DNA链由3’-5’核酸外切酶活性“校正”合成,首先从中除去模板链中错配的核苷酸,从而增加了DNA合成的重现精度。然而,强3’-5’核酸外切酶活性的存在对体外的聚合反应特别是PCR是存在问题的,其中3’-5’核酸外切酶活性的存在降低扩增的效率。参见Bames,1994,Proc.Natl.Acad.Sci.USA912216-20。为了避免3’-5’核酸外切酶活性的有害效应,有人曾尝试应用缺少3’-5’核酸外切酶活性的DNA聚合酶。Taq聚合酶天然缺少这种活性。其它的DNA聚合酶已经通过基因工程将其消除。参见,如,美国专利No.6,015,668,5,939,301,5,988,614,5,882,904和5,489,523。在这些申请中的酶工作的高复制重现精度是不必须的,例如,在PCR中用于扩增DNA测序反应的模板,大小分析,限制性酶分析和以探针为基础的分析。然而,其它聚合反应,如,扩增用于克隆的一个DNA片段的PCR,需要较高的保真度水平。在保留3’-5’核酸外切酶活性的优点时又降低与其相关的问题的努力中,使用两种不同的DNA聚合酶的混合物。在混合物中的一种聚合酶具有野生型水平的3’-5’核酸外切酶活性。另一种缺少此活性。这两种聚合酶的比率可以调整为产生所期望的3’-5’核酸外切酶与DNA聚合酶活性的比率。参见Cheng等,1994,Proc.NatlAcad.Sci.USA9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离的含有一个3′-5′核酸外切酶区域并且通过标准试验测定显示出削弱的大约6.5或更低但大于0U/pmol的3′-5′核酸外切酶活性的热稳定性或热激活性DNA聚合酶,其中所述的3′-5′核酸外切酶区域含有选自下列序列基元的一个序列基元: (a)一个具有通式DX↓[1]EX↓[2]X↓[3]SX↓[4]的序列基元,其中 D为天冬氨酸残基, X↓[1]为任意氨基酸残基,或没有残基, E为谷氨酸残基, X↓[2]为任意氨基酸残基, X↓[3]为任意氨基酸残基, S为丝氨酸残基,和 X↓[4]为任意氨基酸残基, 或 (b)一个具有通式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的序列基元(SEQ ID NO:1),其中: X↓[5]为任意氨基酸残基, X↓[6]为任意氨基酸残基, X↓[7]为半胱氨酸或亮氨酸残基, X↓[8]为任何氨基酸残基, X↓[9]为苯基丙氨酸或酪氨酸残基, X↓[10]为任意氨基酸残基, X↓[11]为任意氨基酸残基, X↓[12]为任意氨基酸残基, X↓[13]为异亮氨酸或缬氨酸残基,和 X↓[14]为亮氨酸或苯丙氨酸残基,或 (c)一个具有通式DX↓[15]X↓[16]X↓[17]X↓[18]X↓[19]YX↓[20]X↓[21]X↓[22]X↓[23]的序列基元(SEQ ID NO:2),其中: D为天冬氨酸残基, X↓[15]为脯氨酸,丙氨酸,亮氨酸或苏氨酸残基, X↓[16]为亮氨酸或甲硫氨酸残基, X↓[17]为亮氨酸或异亮氨酸残基, X↓[18]为任意氨基酸残基, X↓[19]为丙氨酸或丝氨酸残基, Y为酪氨酸残基, X↓[20]为亮氨酸残基,异亮氨酸残基或缬氨酸残基, X↓[21]为亮氨酸残基或色氨酸残基, X↓[22]为天冬氨酸残基,天冬酰胺残基,谷氨酸残基或谷氨酰胺残基,和 X↓[23]为脯氨酸残基或丝氨酸残基,或 (d)一个具有通式X↓[24]X↓[25]X↓[26]X↓[27]X↓[28]X↓[29]X↓[30]X↓[31]X↓[32]X↓[33]X↓[34]X↓[35]X↓[36]的序列基元(SEQ ID NO:3),其中: X↓[24]为脯氨酸或丙氨酸残基, X↓[25]为任意氨基酸残基, X↓[26]为谷氨酸,天冬氨酸或脯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NJ舍恩布伦纳TW迈尔斯DH格尔弗兰德
申请(专利权)人:霍夫曼拉罗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H[瑞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