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宜君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及其缩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50804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0 21:17
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及缩模方法,内模由两块以上的内模板围成,内模板的横向一端向内延伸设有第一连接板,内模板的横向另一端向内延伸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内模的内部空间内设有通过第一连接板驱动内模板的底部向外或向内移动的缩模机构;所述缩模机构设在由相邻内模板组成的内角处的相邻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缩模原理:保持内模板的顶部固定不动,利用缩模机构从内模板的边角推动其下部微收缩,使整个内模呈倒锥形,虽然本发明专利技术内模板的上部缩模量较小,但是仍能实现内模板与成型墙体脱离,从而可将内模从成型建筑空间中取出;基于本发明专利技术只在内模内角的底部处设置缩模机构的新构思,本发明专利技术整体缩模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及其缩模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是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及其缩模方法。
技术介绍
利用内模和外模的配合可以实现混凝土墙体的快速施工,当混凝体墙体成型后,内模需要进行缩模才能与墙体分离。现有内模的缩模方法:采用中间整体收缩的方法,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205531309U一种凹字型楼层成型装置的胶覆式缩放结构,包括:一凹字型楼层成型装置,所述凹字型楼层成型装置具有一承载体,所述承载体顶端跨设多个支撑板,所述各支撑板朝下方固接多个吊杆;多个房间模具,所述各房间模具相邻彼此间形成多个相互贯通的纵向流道,且各房间模具顶部与各支撑板的各吊杆吊设固接,其中所述各房间模具是多个独立个体的模体,且所述各模体相邻彼此间形成多个沟槽,以及所述各沟槽通过一缩模组件相互衔接;一具有开放空间的一体成型的弹性胶套,所述弹性胶套包覆于各房间模具的垂直外侧周面,所述弹性胶套令垂直外侧周面上的沟槽完全密封;多个弹性胶条,所述各弹性胶条埋入各房间模具底侧的沟槽中。缩模组件由一分别设置在所述各模体上的迫紧块,以及一穿设所述迫紧块的迫紧件所构成。缩模作业:可以采用手动或电动遥控的方式控制所述各缩模组件的迫紧件往中间方向迫紧(如图15-图18所示),令各所述模体产生些微移动,再加上各所述房间模具的外侧表面通过所述弹性胶条或弹性胶套(如图11所示)与所述纵向流道内的浆料隔离,并利用所述弹性胶条或弹性胶套仅对钢性材质制成的各房间模具有附着力,而对自密实混凝土无附着力的物理特性,故当各所述模体通过所述缩模组件的迫紧件产生些微移动时,各所述房间模具即可轻易地与所述纵向流道内的自密实混凝土分离。上述缩模组件缩模时驱动模体整体移动,因此需要模体之间相互分离产生间隙,其存在以下缺陷:尽管上述专利提出在间隙处设置弹性胶条解决密封的情况,但是由于间隙多过,灌浆时容易掉入混凝土,从而导致缩模组件无法运作;缩模组件结构复杂,需要在模体的上下分别设置缩模组件;缩模的操作流程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及其缩模方法,内模的缩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由两块以上的内模板围成,所述内模板的横向一端向内延伸设有第一连接板,内模板的横向另一端向内延伸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内模的内部空间内设有通过第一连接板驱动内模板的底部向外或向内移动的缩模机构;所述缩模机构设在由相邻内模板组成的内角处的相邻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上。本专利技术缩模原理:保持内模板的顶部固定不动,利用缩模机构从内模板的边角推动其下部微收缩,使整个内模呈倒锥形,虽然本专利技术内模板的上部缩模量较小,但是仍能实现内模板与成型墙体脱离,从而可将内模从成型建筑空间中取出;基于本专利技术只在内模内角的底部处设置缩模机构的新构思,本专利技术整体缩模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作为改进,所述内模呈四方体,内模由四块内模板围成,与外模板配合,可用于形成房间的四面墙体。作为改进,所述内模的内角为90度,第一连接板与与其连接的内模板之间的夹角为45度,第二连接板与与其连接的内模板之间的夹角为45度。作为改进,所述内模板由若干板块并接而成。对于大型内模来说,拼接而成的内模板不容易发生变形,而且维修方便。作为改进,相邻模板对接处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设有间隙。作为改进,所述内模板的两侧边设有胶条,用于封堵内模表面的缝隙,防止灌浆时混凝土通过缝隙入侵,这样不仅增加缩模的困难,而且需要对内模进行清洗,增加施工工序。作为改进,所述内模的外周包覆一层光滑的薄膜。缩模时,混凝土不会粘附在内模表面,省去清洗内模的工序。作为改进,所示薄膜为PVC膜。作为改进,所述缩模机构包括缩模母件、缩模公件、张模螺栓和缩模螺栓,所述缩模母件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缩模母件内设有导向孔,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从缩模母件的一侧伸入所述导向孔内形成所述缩模公件,所述张模螺栓从缩模母件的一端螺纹旋入所述导向孔内,所述缩模螺栓从缩模母件的另一端螺纹旋入所述导向孔内,缩模公件位于张模螺栓与缩模螺栓之间。作为改进,所述缩模机构包括缩模母件、缩模公件、张模螺栓和缩模螺栓,所述缩模母件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缩模母件内设有导向孔,所述缩模公件设于导向孔内,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缩模公件连接,所述张模螺栓从缩模母件的一端螺纹旋入所述导向孔内,所述缩模螺栓从缩模母件的另一端螺纹旋入所述导向孔内,缩模公件位于张模螺栓与缩模螺栓之间。作为改进,所述缩模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螺纹孔、设置在第二连接板上的通孔和缩模螺杆,所述缩模螺杆贯穿所述螺纹螺孔和通孔,所述缩模螺杆的一端伸出第二连接板的一侧后与限位螺母连接,所述缩模螺杆与第一连接板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缩模螺杆的另一端穿过螺纹孔伸出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后与调节螺母连接。作为改进,所述缩模机构包括第一缩模件、第二缩模件、张模螺栓和缩模螺栓,所述第一缩模件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二缩模件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缩模件内设有直通孔,所述第二缩模件内设有导向孔,第二缩模件的一端设有与导向孔连通的通孔,第二缩模件的另一端设有与导向孔连通的螺纹孔,张模螺栓设于导向孔内,张模螺栓的一端通过通孔伸出形成螺栓头,张模螺栓的另一端通过螺纹孔伸出形成延长部,所述延长部与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缩模螺栓的一端穿过第一缩模件的直通孔后与延长部固定连接。作为改进,所述缩模机构包括缩模公件、缩模母件、摇柄和转轴,所述缩模母件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二连接板内且与第二连接板枢接,摇柄通过连杆与转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缩模公件固定在转轴上,缩模公件为偏心块,所述缩模母件内设有容置腔体,所述偏心块设于容置腔体内。作为改进,所述缩模母件的一侧面并在容置腔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限位杆。作为改进,所述缩模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连接板上的液压油缸,液压油缸的输出轴穿过第二连接板后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作为改进,所述缩模机构包括缩模件,所述缩模件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缩模件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连接板后向上延伸形成限位部,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缩模件围成第一限位槽,所述限位部、第二连接板和缩模件围成第二限位槽,第一限位槽内设有张模头,张模头与张模摇杆连接,第二限位槽内设有缩模头,缩模头与缩模摇杆连接。作为改进,所述内模的内部空间内设有通过第一连接板驱动内模板的顶部向外或向内移动的缩模机构。作为改进,所述内模板的上端固定。本专利技术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缩模方法:围成内模的内模板上端固定的情况下,从内模板的横向一端底部驱动内模板向内移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缩模机构从内模板的边角推动其下部微收缩,使整个内模呈倒锥形,虽然本专利技术内模板的上部缩模量较小,但是仍能实现内模板与成型墙体脱离,从而可将内模从成型建筑空间中取出;基于本专利技术只在内模内角的底部处设置缩模机构的新构思,本专利技术整体缩模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2内模缩模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2内模张模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缩模机构位置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缩模机构位置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1、2内模板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及其缩模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由两块以上的内模板围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板的横向一端向内延伸设有第一连接板,内模板的横向另一端向内延伸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内模的内部空间内设有通过第一连接板驱动内模板的底部向外或向内移动的缩模机构;所述缩模机构设在由相邻内模板组成的内角处的相邻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由两块以上的内模板围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板的横向一端向内延伸设有第一连接板,内模板的横向另一端向内延伸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内模的内部空间内设有通过第一连接板驱动内模板的底部向外或向内移动的缩模机构;所述缩模机构设在由相邻内模板组成的内角处的相邻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其特征在于:相邻内模板对接处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缩模机构包括固定第二连接板上的固定组件和设在固定组件上用于驱动第一连接板靠近或远离第二连接板的驱动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缩模机构包括缩模母件、缩模公件、张模螺栓和缩模螺栓,所述缩模母件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缩模母件内设有导向孔,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从缩模母件的一侧伸入所述导向孔内形成所述缩模公件,所述张模螺栓从缩模母件的一端螺纹旋入所述导向孔内,所述缩模螺栓从缩模母件的另一端螺纹旋入所述导向孔内,缩模公件位于张模螺栓与缩模螺栓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缩模机构包括缩模母件、缩模公件、张模螺栓和缩模螺栓,所述缩模母件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缩模母件内设有导向孔,所述缩模公件设于导向孔内,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缩模公件连接,所述张模螺栓从缩模母件的一端螺纹旋入所述导向孔内,所述缩模螺栓从缩模母件的另一端螺纹旋入所述导向孔内,缩模公件位于张模螺栓与缩模螺栓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缩模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螺纹孔、设置在第二连接板上的通孔和缩模螺杆,所述缩模螺杆贯穿所述螺纹螺孔和通孔,所述缩模螺杆的一端伸出第二连接板的一侧后与限位螺母连接,所述缩模螺杆与第一连接板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缩模螺杆的另一端穿过螺纹孔伸出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后与调节螺母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缩模机构包括第一缩模件、第二缩模件、张模螺栓和缩模螺栓,所述第一缩模件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二缩模件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缩模件内设有直通孔,所述第二缩模件内设有导向孔,第二缩模件的一端设有与导向孔连通的通孔,第二缩模件的另一端设有与导向孔连通的螺纹孔,张模螺栓设于导向孔内,张模螺栓的一端通过通孔伸出形成螺栓头,张模螺栓的另一端通过螺纹孔伸出形成延长部,所述延长部与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缩模螺栓的一端穿过第一缩模件的直通孔后与延长部固定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缩模机构包括缩模公件、缩模母件、摇柄和转轴,所述缩模母件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二连接板内且与第二连接板枢接,摇柄通过连杆与转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缩模公件固定在转轴上,缩模公件为偏心块,所述缩模母件内设有容置腔体,所述偏心块设于容置腔体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缩模母件的一侧面并在容置腔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限位杆。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缩模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连接板上的液压油缸,液压油缸的输出轴穿过第二连接板后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缩模机构包括缩模件,所述缩模件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缩模件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连接板后向上延伸形成限位部,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缩模件围成第一限位槽,所述限位部、第二连接板和缩模件围成第二限位槽,第一限位槽内设有张模头,张模头与张模摇杆连接,第二限位槽内设有缩模头,缩模头与缩模摇杆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缩模机构包括限位块、缩模螺杆和张模螺杆;所述限位块呈L形,其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第二限位部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与第二限位部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第一连接板的一侧,第一限位部与第二连接板相互平行,第一限位部与第二连接板围成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部上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二螺纹孔,缩模螺栓通过第一螺纹孔伸入限位槽内,张模螺栓通过第二螺纹孔伸入限位槽内;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伸入所述限位槽内,且位于缩模螺栓与张模螺栓之间。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的内部空间内设有通过第一连接板驱动内模板的顶部向外或向内移动的缩模机构。13.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缩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围成内模的内模板上端固定的情况下,从内模板的横向一端底部驱动内模板向内移动。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缩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板的横向一端向内延伸设有第一连接板,内模板的横向另一端向内延伸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内模的内部空间内设有通过第一连接板驱动内模板的底部向外或向内移动的缩模机构;所述缩模机构设在由相邻内模板组成的内角处的相邻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上。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缩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缩模机构包括固定第二连接板上的固定组件和设在固定组件上用于驱动第一连接板靠近或远离第二连接板的驱动组件。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成型模具的内模缩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缩模机构包括缩模母件、缩模公件、张模螺栓和缩模螺栓,所述缩模母件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缩模母件内设有导向孔,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从缩模母件的一侧伸入所述导向孔内形成所述缩模公件,所述张模螺栓从缩模母件的一端螺纹旋入所述导向孔内,所述缩模螺栓从缩模母件的另一端螺纹旋入所述导向孔内,缩模公件位于张模螺栓与缩模螺栓之间;缩模时,旋进缩模螺栓,缩模螺栓将缩模公件往第二连接板方向推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渊河
申请(专利权)人:李宜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