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同步发酵正十三烷生产十一烷1,11二羧酸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49105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微生物同步发酵正十三烷(nC↓[13])高产十一烷1,11-二羧酸(DC↓[13])的方法。所用微生物为一株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tropicalis)优良生产突变株P-12-242。其特点是:在微生物菌种接入含有C↓[11]-C↓[18]各种正烷烃为基质的培养基后,28小时内,pH控制在6.8以下,以菌体生长为主,产生一定数量二元酸;28-60小时,pH控制在7.3,以下,以产酸为主,增长一定量菌体;60小时以后pH控制在7.5-7.8,迅速生产各种二元酸。当本方法用于nC↓[13]发酵生产DC↓[13]时,在2.5m↑[3]发酵罐内,161小时,DC↓[13]高达205g/L,转化率达到94%,DC↓[13]的纯度达到96-97%。(*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同步发酵正烷烃生产长链α,ω-二元酸的方法,尤其是发酵正十三烷(nC13)高产十一烷1,11-二羧酸(DC13)的方法。C10以上的长链二元酸是化工上合成高级香料,高级尼龙工程塑料,高档服装用尼龙热熔胶,高温电介质,高级涂料,润滑油添加剂和耐寒性增塑剂等的重要原料。尤其是十三碳二元酸(DC13)和十五碳二元酸(DC15),它们分别是合成日用香料麝香T和名贵香料麝香酮的重要原料。C10以上的长链二元酸,在自然界中不单独存在,只有少数几种二元酸可从植物油中裂介制取,例如癸二酸(DC10)可从蓖麻籽油裂介制取;DC13可从菜籽油中抽提出甘油芥酸酯再用臭氧氧化方法生产;DC15可从蒜头果油中的脑神经酸裂介制取。但它们都受农田和气候的限制,远不能满足需要。化工上至今也还没有经济可行的合成路线和方法。微生物学家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利用微生物发酵石油中的正构烷烃生产相应链长的二元酸,弥补了化工上的不足,开辟了长链二元酸的新来源。七十年代以前,各国科学家对微生物发醇生产二元酸的研究,只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所产生和积累的二元酸也都是十个碳以下的短链二元酸,七十年代以后,进入应用研究阶段,通过大量的菌种诱变筛选,培育出一批新突变菌株,能从十个碳以上的正烷烃产生和积累与基质链长相同的长链二元酸,并通过不断的培育和代谢调控研究,使每升发酵液中二元酸的积累从开始时的几克,十几克,几十克提高到目前的一百多克和二百克左右。八十年代以来,二元酸的研究进入小规模工业生产阶段,并出现了几个有实际生产价值的专利文献。中国专利87105445.0,CN1046757A,CN1092108A和CN1130685A分别提出生产长链α,ω-二元酸的方法,特别是分别高产DC16,DC17,DC15和DC12的方法。在16升自动控制罐中,发酵5天,DC16为123g/L,发酵6天,DC17为133g/L,在2.5m3通用式发酵罐中,发酵6天,DC15为178g/L,在3m3发酵罐中,发醇5天,DC12为145g/L。对DC13的研究,日本矿业株式会社率先工业放大,1984年建成年产200吨的DC13的工业发酵装置,并投入生产。中国专利CN1071951A提出一种微生物异步发酵生产长链α,ω-二元酸的方法,尤其是生产DC13的方法。其方法是分两步进行,根据实验例4,第一步是把培养好的600升菌种液接入装有正十三烷(nC13)125升和培养基1775升的3m3发酵罐内(即装液量为83%),控制PH在4.5±0.1,繁殖培养菌体,24小时,菌体浓度达到8.7%(湿菌重);第二步,补加20%(V/V)的nC13,调PH至7.8±0.1,转入发酵产酸阶段,发酵72小时,DC13达到98.2g/L,继续发酵72小时,产酸达到166.3g/L(从接种开始到发酵结束,共168小时),转化率为8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另一种利用微生物同步发酵正烷烃生产C11-C18长链α,ω-二元酸的方法,尤其是高产DC13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所用的菌株为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P-12-242,是以一株氧化正烷烃生产混合二羧酸的热带假丝酵母(参见《微生物学报》20(1)88-93,1980)为出发菌株,通过亚硝酸和紫外线的多次反复诱变筛选培育出来的,能从C11-C18的各种单一正烷烃和混合正烷烃,尤其是正十三烷,高产出地生产相应链长的二羧酸。热带假丝酵母P-12-242(以下简称P-12-242)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P-12-242的生理特性如下一、糖类的发酵葡萄糖+,半乳糖+,蔗糖+,麦芽糖+,乳糖-。二、同化葡萄糖+,半乳糖+,山梨糖-,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海藻糖+,乳糖-,密二糖-,棉子糖-,松三糖+,菊芋糖-,可溶性淀粉+,木糖+,L-阿戊糖+,D-阿戊糖-,核糖-,鼠李糖-,α-甲基葡萄糖苷+,甘油+,乙醇+,赤藓醇-,甘露醇+,肌醇-,核糠醇+,半乳糖醇-,葡萄糖醇+,柠檬酸钠-,丁二酸钠+,乳酸钙-。三、生长素的需要生物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烟酸+,泛酸+,肌醇+,对氨基苯甲酸+。四、其它硝酸盐-,冻化牛奶-,熊果酸分解-,凝固牛奶-,油脂酶-。形态特征奶油白色,皱褶型,菌落为蛋糕状和桃酥状。培养特征在麦芽汁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假菌丝多而长;在烷烃种子培养基中培养时,有一定数量的短假菌丝;而在发酵培养基中发酵时,大部分是单个椭园细胞。本专利技术的种子培养基(1)、10个巴林糖度的麦芽汁加2%琼脂制成的固体斜面;(2)、10个巴林的麦芽汁液体培养基;(3)、烷烃种子培养基包含KH2PO46-12g/L,玉米浆3-8g/L,酵母膏3-8g/L,蔗糖3-8g/L,尿素3-6g/L,重蜡40-70ml/L,自来水配制,自然PH。培养种子的过程为取一接种环P-12-242酵母菌体,涂布在麦芽汁固体斜面上(15×180试管,每支装6-7mL培养基,放成斜面),于28-30℃培养40小时。取一支上述培养好的P-12-242菌种分部刮入装有25ml烷烃种子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于28-30℃220转/分的旋转摇床上培养40-48小时,作为摇瓶发酵种子或者取两支上述培养好的P-12-242菌种全部刮入装有500mL培养基的5000ml三角瓶中,于180转/分旋转摇床上28-30℃培养44-48小时,作为一级种子罐的种子。用本专利技术的P-12-242菌株生产长链二羧酸,特别是十三碳二羧酸的具体方法是把发酵的种子接入PH5.5-9.0,最好为6.5-7.5的含有15-45%(V/V)的C11-C18的正烷烃和85-55%(V/V)发酵培养基的混合液中。发酵培养基的组成为碱金属磷酸盐6-14g/L,最好为7-10g/L,氯化钠0.5-2.0g/L、酵母膏1-6g/L,最好为3-5g/L,玉米浆0.5-2g/L,尿素0.5-2.5g/L最好为1.0-2.0g/L,硝酸盐5-15g/L,最好为6-12g/L,蔗糖10-30g/L,最好为10-20g/L,消泡刘400-1200ppm以及一些其他公知的营养源,在PH5.8-7.5之间将上述混合物在25-30℃,最好在27-31℃通气发酵48-170小时。28小时内,PH控制在6.8以下,以菌体生长为主,产酸为付,此时菌株生长光密度OD达到0.6左右,产酸达到20-30g/L,在28-60小时,PH控制在7.3以下,产酸为主,菌体生长为付,此时OD达至0.9左右,产酸达到75-85g/L,从60小时以后,每隔6-8小时用NaOH溶液调一次PH至7.5-8.0,菌体量不再增加,而产酸量继续迅速增加,然后将产生的二羧酸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在发酵开始时,混合液中正烷烃含量为10-20%(V/V),以后在适当时间补加正烷烃,使发酵液中正烷烃浓度始终>5%(V/V)为准。碱金属磷酸盐可从KH2PO4,NaH2PO4K2HPO4和Na2HPO4中选一种。硝酸盐可从钾或钠盐中选一种。发酵结束后,加入适量的水,加碱至PH10-12,加热至85-90℃,进行破乳分层,上层为残油,回收再用,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微生物同步发酵正烷烃生产C↓[11]-C↓[18]各种长链α,ω一二元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正十三烷(nC↓[13])为基质的培养基中,用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P-12-242,即CGMCC NO.0297发酵,然后回收所形成的二元酸。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远童庞月川郝秀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