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线束导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83656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4 0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线束导槽,解决了汽车上使用管夹固定汽车线束的方式较为繁琐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汽车线束导槽,包括固件底座和固件端盖,所述固件底座包括底板、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固定通孔以及穿设于固定通孔中的树形铆钉,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扣座,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二扣座,所述固件端盖设置有供第一侧板的边沿插入的第一定位槽、供第二侧板的边沿插入的第二定位槽、卡接于第一扣座中的第一卡扣以及卡接于第二扣座中的第二卡扣,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壁上还设有卡钩,所述汽车线束导槽结构简单,安装汽车线束较为方便。

Car harness guide groov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ar harness guide groove, which solves the complicated problem of using a pipe clamp to fix a car wire harness on a car. The technical proposal is a harness guide, including firmware and firmware base end cover, the base comprises a bottom plate, a side plate and a first firmware second plate, the bottom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fixed hole and is inserted in the fixed hole of the tree rivet, lateral wall of the first side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buckle seat, the outer wall of the second side plates is provided with second buckle seat, the end cover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fastener positioning groove, the edge for the first side of the insertion of the second positioning slots and the edge of the second side plate for insertion of the first card card is fastened on the first buckle seat and the card connected to the buckle seat in second the second buckle,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first side plate is arranged on the hook, the wire harness guide groove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installation of automotive wiring har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线束导槽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线束导槽。
技术介绍
汽车线束导槽主要用于固定汽车内部线束,防止线束发生窜动。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管夹去固定汽车内部的线束。首先先将管夹固定在汽车上,之后将线束固定在管夹中,其中,因为管夹和线束的接触面积过小,因此需要使用较多的管夹对线束进行固定。因此在汽车上使用管夹固定汽车内部的线束的方式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线束导槽,所述汽车线束导槽结构简单,安装线束较为方便。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线束导槽,包括固件底座、以及将汽车线束压紧在固件底座的固件端盖,所述固件底座包括底板、位于底板一侧的第一侧板、以及位于底板另一侧且高度小于第一侧板的第二侧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固定通孔以及穿设于固定通孔中的树形铆钉,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扣座,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二扣座,所述固件端盖设置有供第一侧板的边沿插入的第一定位槽、供第二侧板的边沿插入的第二定位槽、卡接于第一扣座中的第一卡扣以及卡接于第二扣座中的第二卡扣,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壁上还设有卡钩,所述卡钩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二侧板的边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汽车线束导槽的安装步骤如下:首先,将固件底座的卡钩卡接于汽车内预先设置的横杆上;之后,旋转固件底座,使固件底座上的树形铆钉固定在汽车内预先设置的铆接孔内;随后,将汽车线束放置在固件底座上;最后,将固件端盖卡扣在固件底座上,使固件端盖将汽车线束压紧在固件底座上。同时,第一卡扣和第一扣座的配合,第二卡扣和第二扣座的配合,第一侧板边沿和第一定位槽的配合,第二侧板边沿和第二定位槽的配合,上述结构保证了固件底座和固件端盖的连接强度,且上述安装方式较为简单方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件端盖主要包括与第一侧板相连的第一盖板、与第二侧板相连的第二盖板以及连接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之间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和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的连接处均采用圆弧过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固件端盖卡接于固件底座上时,连接板和第一盖板的连接处与汽车线束相抵,保证了汽车线束被压紧在固件底座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件端盖在远离底板的端面布设有加强凸棱。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凸棱的结构加强了固件端盖的结构强度,即加强了汽车线束导槽对汽车线束的固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盖板的边沿处设置有与第一侧板外侧壁相贴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盖板的底面还设置有与第一侧板的内侧壁相贴的第一凸棱,所述第一凸棱设置有引导第一侧板插入第一定位槽中的第一引导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翻边和第一凸棱之间形成的即为第一定位槽,同时,第一引导面的设置能够方便将第一侧板的边沿插入第一定位槽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钩和第一侧板的外侧壁之间还设置有基座,所述基座设置有平行于第一侧板外侧壁的方形通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座以及基座中的方形通孔的设置,在将卡钩固定在横杆上时,基座能够发生些微变形,方便了卡钩和横杆的固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支管槽孔,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壁设置有沿支管槽孔边沿设置的U型凸棱。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管槽孔的设置能够使汽车线束支路和线束相连,同时U型凸棱的设置加强了支管槽孔的结构强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二侧板设置有若干与底板相连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垂直于第二侧板的长度方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的设置加强了第二侧板的结构强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通孔中设置有旋钮块,所述旋钮块设置有通孔以及与通孔相连的卡槽,所述树形铆钉设置有能够插入卡槽中的卡块以及能够供旋钮块内侧边沿卡入的环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钮块的设置能够对树形铆钉起到一个预固定的效果,使树形铆钉能够被卡接在旋钮块上,当树形铆钉被卡接于旋钮块上时,旋钮块中通孔的边沿卡接于树形铆钉的环槽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呢,所述旋钮块在远离固件端盖的端面设置有限制卡块旋转的挡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块的设置能够限制树形铆钉在旋钮块中的旋转,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减少树形铆钉从旋钮块中掉落的概率。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树形铆钉还设置有嵌入通孔中的圆盘,所述圆盘的外侧壁与通孔的内侧壁相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树形铆钉卡接于旋钮块中时,树形铆钉的圆盘嵌入通孔内,圆盘的外侧壁与通孔的内侧壁相贴,加强了树形铆钉和旋钮块的连接强度。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固件底座上设置的树形铆钉和卡钩能够快速地将固件底座固定在汽车上,同时,第一卡扣和第一扣座的配合,第二卡扣和第二扣座的配合,第一侧板边沿和第一定位槽的配合,第二侧板边沿和第二定位槽的配合,能够将固件端盖快速地安装在固件底座上,即完成了汽车线束导槽在汽车上的快速安装,且安装较为方便;2、固件端盖上加强凸棱的设置,第二侧板上U型凸棱和加强筋的设置,均加强了汽车线束导槽的总体结构强度;3、旋钮块和树形铆钉的设置,能够完成树形铆钉的预安装,方便呢将树形铆钉固定在汽车中,即方便了汽车线束导槽的结构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汽车线束导槽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汽车线束导槽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汽车线束导槽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树形铆钉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旋钮块的底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7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图8为图3中C处的放大图;图9为图3中D处的放大图。图中:1、固件底座;11、第一侧板;111、第一扣座;112、基座;1121、方形通孔;113、卡钩;12、第二侧板;121、第二扣座;122、支管槽孔;123、U型凸棱;124、加强筋;13、底板;131、固定通孔;132、环形凸棱;2、固件端盖;21、第一盖板;211、第一翻边;2111、方形槽;212、第一凸棱;2121、第一引导面;213、第一定位槽;214、第一卡扣;22、第二盖板;221、第二翻边;222、第二凸棱;2221、第二引导面;223、第二定位槽;224、第二卡扣;23、连接板;24、加强凸棱;3、旋钮块;31、通孔;32、卡槽;33、挡块;4、树形铆钉;41、钉帽;42、钉杆;43、铆接凸片;44、圆盘;45、卡块;46、环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线束导槽,主要包括固件底座1、以及将汽车线束压紧在固件底座1上的固件端盖2。其中,固件底座1包括底板13、位于底板13一侧的第一侧板11以及位于底板13另一侧的第二侧板12。其中,第一侧板11的高度小于第二侧板12的高度。底板13为长方形状的平板,且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均设置于底板13的长侧边上。底板13与第一侧板11的连接处、底板13与第二侧板12的连接处均采用圆弧过渡。第一侧板1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扣座1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设有三个第一扣座111,且三个第一扣座111沿第一侧板11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且位于第一侧板11的同一高度上。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侧板1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扣座111一一对应的第二扣座121,即第二扣座121与第一扣座111的连线垂直于底板13的长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汽车线束导槽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线束导槽,包括固件底座(1)、以及将汽车线束压紧在固件底座(1)的固件端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件底座(1)包括底板(13)、位于底板(13)一侧的第一侧板(11)、以及位于底板(13)另一侧且高度小于第一侧板(11)的第二侧板(12),所述底板(13)上设置有固定通孔(131)以及穿设于固定通孔(131)中的树形铆钉(4),所述第一侧板(11)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扣座(111),所述第二侧板(12)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二扣座(121),所述固件端盖(2)设置有供第一侧板(11)的边沿插入的第一定位槽(213)、供第二侧板(12)的边沿插入的第二定位槽(223)、卡接于第一扣座(111)中的第一卡扣(214)以及卡接于第二扣座(121)中的第二卡扣(224),所述第一侧板(11)的外侧壁上还设有卡钩(113),所述卡钩(113)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二侧板(12)的边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线束导槽,包括固件底座(1)、以及将汽车线束压紧在固件底座(1)的固件端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件底座(1)包括底板(13)、位于底板(13)一侧的第一侧板(11)、以及位于底板(13)另一侧且高度小于第一侧板(11)的第二侧板(12),所述底板(13)上设置有固定通孔(131)以及穿设于固定通孔(131)中的树形铆钉(4),所述第一侧板(11)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扣座(111),所述第二侧板(12)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二扣座(121),所述固件端盖(2)设置有供第一侧板(11)的边沿插入的第一定位槽(213)、供第二侧板(12)的边沿插入的第二定位槽(223)、卡接于第一扣座(111)中的第一卡扣(214)以及卡接于第二扣座(121)中的第二卡扣(224),所述第一侧板(11)的外侧壁上还设有卡钩(113),所述卡钩(113)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二侧板(12)的边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线束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件端盖(2)主要包括与第一侧板(11)相连的第一盖板(21)、与第二侧板(12)相连的第二盖板(22)以及连接于第一盖板(21)和第二盖板(22)之间的连接板(23),所述连接板(23)和第一盖板(21)/第二盖板(22)的连接处均采用圆弧过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线束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件端盖(2)在远离底板(13)的端面布设有加强凸棱(24)。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线束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21)的边沿处设置有与第一侧板(11)外侧壁相贴的第一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利敏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天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