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752639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4 20:52
一种线束检测装置,包括信号发生器、待测线束、感应接收电路、测试模块和计算机,所述待测线束的一端与信号发生器点联机,待测线束的另一端与感应接收电路电连接,感应接收电路与测试模块电连接,测试模块与计算机电连接,所述的测试模块由测试接口、微处理器、CAN控制器组成,测试接口、微处理器、CAN控制器依次电连接;该线束检测装置实现了对线束的智能化检测,可以方便、快速且稳定的检测出线束的状况,操作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具体是一种线束检测装置,属于电气控制

技术介绍
在现代雷达批量生产中,线束测试的应用较为广泛。对于少量线束的测试,可以采用人工测试方法,但是在测试点较多的场合下,需要设计专用的线束测试系统,如果还是采用人工测试,不仅测试效率低,还会带来测试不准确,不稳定的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线束检测装置,性能稳定,工作可靠,成本低,操作方便,可以快速的对线束做出检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束检测装置,包括信号发生器、待测线束、感应接收电路、测试模块和计算机,所述待测线束的一端与信号发生器点联机,待测线束的另一端与感应接收电路电连接,感应接收电路与测试模块电连接,测试模块与计算机电连接,所述的测试模块由测试接口、微处理器、CAN控制器组成,测试接口、微处理器、CAN控制器依次电连接;测试模块内部电路包括芯片U1、芯片U2、芯片IC1、芯片IC2、芯片IC3、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晶振Y1、按钮S1,所述的芯片IC1的管脚3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芯片U2的管脚13连接,芯片IC1的管脚5接地,芯片IC1的管脚6与芯片IC2的管脚1连接,芯片IC1的管脚7、管脚8连接后与+5V电压连接,芯片IC2的管脚2分别与芯片IC3的管脚3、管脚6连接,芯片IC2的管脚4接地,芯片IC2的管脚6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芯片IC2的管脚7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芯片IC2的管脚8接+5V电源;芯片IC3的管脚5接地,芯片IC3的管脚7、管脚8连接后与+5V电
源连接;电阻R2的一端接+5V电源,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容C3的一端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与按钮S1的一端、芯片U2的管脚17、芯片U1的管脚9、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按钮S1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管脚39、管脚38、管脚37、管脚36、管脚35、管脚34、管脚33、管脚32分别对应与芯片U2的管脚23、管脚24、管脚25、管脚26、管脚27、管脚28、管脚1、管脚2连接,芯片U1的管脚40、管脚31接+5V电源,芯片U1的管脚28与芯片U2的管脚4连接,芯片U1的管脚12与芯片U2的管脚16连接,芯片U1的管脚16、管脚17分别对应与芯片U2的管脚5、管脚6连接,晶振Y1的一端分别与电容C1的一端、芯片U1的管脚19、芯片U2的管脚9连接,晶振Y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芯片U1的管脚18、芯片U2的管脚10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芯片U1的管脚20接地。进一步,所述的芯片U1的型号为89C51、芯片U2的型号为SJA1000。进一步,芯片IC1、芯片IC3的型号为6N137,芯片IC2的型号为82C25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线束检测装置实现了对线束的智能化检测,可以方便、快速且稳定的检测出线束的状况,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框图;图2是本技术测试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线束检测装置,包括信号发生器、待测线束、感应接收电路、测试模块和计算机,所述待测线束的一端与信号发生器点联机,待测线束的另一端与感应接收电路电连接,感应接收电路与测试模块电连接,测试模块与计算机电连接,所述的测试模块由测试接口、微处理器、CAN控制器组成,测试接口、微处理器、CAN控制器依次电连接;测试模块内部电路包括芯片U1、芯片U2、芯片IC1、芯片IC2、芯片IC3、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晶振Y1、按
钮S1,所述的芯片IC1的管脚3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芯片U2的管脚13连接,芯片IC1的管脚5接地,芯片IC1的管脚6与芯片IC2的管脚1连接,芯片IC1的管脚7、管脚8连接后与+5V电压连接,芯片IC2的管脚2分别与芯片IC3的管脚3、管脚6连接,芯片IC2的管脚4接地,芯片IC2的管脚6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芯片IC2的管脚7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芯片IC2的管脚8接+5V电源;芯片IC3的管脚5接地,芯片IC3的管脚7、管脚8连接后与+5V电源连接;电阻R2的一端接+5V电源,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容C3的一端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与按钮S1的一端、芯片U2的管脚17、芯片U1的管脚9、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按钮S1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管脚39、管脚38、管脚37、管脚36、管脚35、管脚34、管脚33、管脚32分别对应与芯片U2的管脚23、管脚24、管脚25、管脚26、管脚27、管脚28、管脚1、管脚2连接,芯片U1的管脚40、管脚31接+5V电源,芯片U1的管脚28与芯片U2的管脚4连接,芯片U1的管脚12与芯片U2的管脚16连接,芯片U1的管脚16、管脚17分别对应与芯片U2的管脚5、管脚6连接,晶振Y1的一端分别与电容C1的一端、芯片U1的管脚19、芯片U2的管脚9连接,晶振Y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芯片U1的管脚18、芯片U2的管脚10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芯片U1的管脚20接地。进一步,所述的芯片U1的型号为89C51、芯片U2的型号为SJA1000。进一步,芯片IC1、芯片IC3的型号为6N137,芯片IC2的型号为82C250。线束检测系统工作原理:线束检测系统由若干测试模块组成,待测线束检测到信号发生器传来的信号开始启动工作程序,感应接收电路对待测线束传出的信号进行接收,然后将信号传给测试模块进行数据处理,测试模块通过CAN控制器进行扩展,实现对多线束的检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束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发生器、待测线束、感应接收电路、测试模块和计算机,所述待测线束的一端与信号发生器点联机,待测线束的另一端与感应接收电路电连接,感应接收电路与测试模块电连接,测试模块与计算机电连接,所述的测试模块由测试接口、微处理器、CAN控制器组成,测试接口、微处理器、CAN控制器依次电连接;测试模块内部电路包括芯片U1、芯片U2、芯片IC1、芯片IC2、芯片IC3、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晶振Y1、按钮S1,所述的芯片IC1的管脚3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芯片U2的管脚13连接,芯片IC1的管脚5接地,芯片IC1的管脚6与芯片IC2的管脚1连接,芯片IC1的管脚7、管脚8连接后与+5V电压连接,芯片IC2的管脚2分别与芯片IC3的管脚3、管脚6连接,芯片IC2的管脚4接地,芯片IC2的管脚6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芯片IC2的管脚7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芯片IC2的管脚8接+5V电源;芯片IC3的管脚5接地,芯片IC3的管脚7、管脚8连接后与+5V电源连接;电阻R2的一端接+5V电源,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容C3的一端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与按钮S1的一端、芯片U2的管脚17、芯片U1的管脚9、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按钮S1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管脚39、管脚38、管脚37、管脚36、管脚35、管脚34、管脚33、管脚32分别对应与芯片U2的管脚23、管脚24、管脚25、管脚26、管脚27、管脚28、管脚1、管脚2连接,芯片U1的管脚40、管脚31接+5V电源,芯片U1的管脚28与芯片U2的管脚4连接,芯片U1的管脚12与芯片U2的管脚16连接,芯片U1的管脚16、管脚17分别对应与芯片U2的管脚5、管脚6连接,晶振Y1的一端分别与电容C1的一端、芯片U1的管脚19、芯片U2的管脚9连接,晶振Y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芯片U1的管脚18、芯片U2的管脚10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芯片U1的管脚20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发生器、待测线束、感应接收电路、测试模块和计算机,所述待测线束的一端与信号发生器点联机,待测线束的另一端与感应接收电路电连接,感应接收电路与测试模块电连接,测试模块与计算机电连接,所述的测试模块由测试接口、微处理器、CAN控制器组成,测试接口、微处理器、CAN控制器依次电连接;测试模块内部电路包括芯片U1、芯片U2、芯片IC1、芯片IC2、芯片IC3、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晶振Y1、按钮S1,所述的芯片IC1的管脚3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芯片U2的管脚13连接,芯片IC1的管脚5接地,芯片IC1的管脚6与芯片IC2的管脚1连接,芯片IC1的管脚7、管脚8连接后与+5V电压连接,芯片IC2的管脚2分别与芯片IC3的管脚3、管脚6连接,芯片IC2的管脚4接地,芯片IC2的管脚6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芯片IC2的管脚7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芯片IC2的管脚8接+5V电源;芯片IC3的管脚5接地,芯片IC3的管脚7、管脚8连接后与+5V电源连接;电阻R2的一端接+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凤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