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仓淳专利>正文

增压泵一体整合式液压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0214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4 0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增压泵一体整合式液压缸,包括第1主体部,分割成上侧气缸和下侧气缸,能够在低负载状态下使增压机以较低气压工作;以及增压泵,包括在高负载状态下提供高增压比的第2主体部并以能够实现流体连通的方式与第1主体部并排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增压泵一体整合式液压缸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缸,尤其涉及一种增压泵一体整合式液压缸。
技术介绍
通常,增压泵装置采取将增压泵附着在液压油储藏罐中且仅通过增压泵工作的结构,因为在低负载条件下也仅通过增压泵工作,因此会导致气缸活塞杆运动缓慢以及能源消耗较高等问题。此外,液压式增压器(专利文献1)虽然采用在低负载条件下使活塞杆高速运动而在高负载条件下输出高功率的设计方式,但是因为采取仅通过增压器的1次工作实现活塞杆加压的方式,因此需要为不同的气缸进行定制制作。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配备在液压缸的低负载条件下以较低的气压工作的增压器,又配备在液压缸的高负载条件下提供高增压比的增压泵的液压装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适用本专利技术的增压泵一体整合式液压缸,其特征在于,包括:下侧气缸,在下侧形成第1气压工作腔并在上侧形成第1液压工作腔且在其内部配备工作活塞,在第1气压工作腔的下侧形成第1气压通道并在第1气压工作腔的上侧形成第2气压通道,在第1液压工作腔的上侧相邻形成第1液压通道并在其上部配备小直径的镗孔;上侧气缸,在其内部配置增压活塞和滑动式活塞,通过滑动式活塞在下侧形成以能够实现流体连通的方式与镗孔连接的第2液压工作腔并在上侧形成第2气压工作腔,在第2液压工作腔的下侧形成第2液压通道;第1主阀,形成与第1气压通道相互连通的第3气压通道、帮助实现与第2气压工作腔的相互连通的第6气压通道、通过2个止回阀进行开闭的第5气压通道、以及用于对内部空间的气压进行排出的第4气压排出通道,配备有配置于内部空间并对气压的流动进行控制的第1阀槽,安装在上侧气缸的第2气压工作腔的上端部;第2主体部,配备有第3气压工作腔和第3液压工作腔以及第4液压工作腔并在其内部配置泵活塞,通过泵活塞在下侧形成后退用气压工作腔并在上侧形成前进用气压工作腔,第3气压工作腔在其下部配备通过第9气压通道与泵活塞的接触而进行开闭的第2阀杆并在其上部配备通过与泵活塞的接触而进行开闭的第1阀杆,第3液压工作腔中形成通过第3止回阀进行开闭的第3液压通道以及通过第4止回阀进行开闭的第4液压通道,第4液压工作腔中形成通过第5止回阀进行开闭的第5液压通道和通过第6止回阀进行开闭的第6液压通道;以及第2主阀,形成通过第1阀杆与前进用气压工作腔连通的第11气压通道、与第9气压通道相互连通的第10气压通道、帮助实现与第3气压工作腔的相互连通的第7气压通道、从第2主阀的内部空间到第1阀杆进行连通的第12气压通道、以及使气压能够流入到第2主阀的内部空间的第13气压通道,配备有配置于内部空间并对气压的流动进行控制的第2阀槽,安装在第3气压工作腔的上端部。在本专利技术中,工作活塞由工作杆和活塞环以及引导杆构成。活塞环能够被配置在第1气压通道和第2气压通道之间。滑动式活塞以能够沿着增压活塞的活塞杆长度方向进行滑动的方式配置,且滑动式活塞通过弹簧被增压活塞弹性支撑。泵活塞的活塞杆以能够在第3气压工作腔和第3液压工作腔以及第4液压工作腔内部进出运动的方式延长形成。第4液压通道和第6液压通道以能够与第2液压通道连通的方式连接,第3液压通道和第5液压通道以能够与第1液压通道连通的方式连接。第1阀杆配备有第1加压弹簧,第2阀杆配备有第2加压弹簧。第2主体部中能够配备有向第2阀杆提供气压的第8气压通道以及通过第2阀杆排出气压的第14气压排出通道。在一实施例中,上侧气缸能够在下侧气缸的上侧以可实现流体连通的方式排成一列安装。即,上侧气缸的增压活塞和下侧气缸的工作活塞被排列在相同的轴线上。在另一实施例中,上侧气缸和下侧气缸能够并行排列。即,上侧气缸的增压活塞和下侧气缸的工作活塞被排列在两个不同的轴线上。第5气压通道中能够配备可根据气压的正向或逆向流动分别进行开闭的2个止回阀。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以及优点将通过结合附图进行的后续说明得到进一步明确。其中,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单词不应解释为常规的在词典上给出的含义,应考虑到专利技术人能够为了更好地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而适当地对术语的概念做出定义,从而解释为符合本专利技术之技术思想的含义和概念。专利技术效果通过如上所述的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可以根据低负载和高负载的状态施加不同的空气压力,从而通过消耗适量的能源而实现节能效果的液压缸。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的液压泵,能够减少发热量并借此减小液压油的储藏空间,从而实现更加紧凑(compact)的设计结构。此外,本专利技术能够为了缓解压力脉冲现象而提供连续的高功率输出。附图说明图1是对适用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增压泵一体整合式液压缸的内部构成进行大致图示的纵向截面图。图2是在低负载条件下以高速前进方式工作的适用本专利技术的液压缸的纵向截面图。图3是在高负载条件下以低速前进方式工作的适用本专利技术的液压缸的纵向截面图。图4是在高负载条件下以低速前进方式工作的适用本专利技术的液压缸的纵向截面图,对泵活塞的前进状态进行了图解。图5是在高负载条件下以低速前进方式工作的适用本专利技术的液压缸的纵向截面图,对泵活塞的后退状态进行了图解。图6是在高负载条件下以低速前进方式工作的适用本专利技术的液压缸的纵向截面图,对泵活塞的前进状态进行了图解。图7是对适用本专利技术的液压缸的后退动作进行图解的纵向截面图。图8是适用本专利技术之另一实施例的液压缸的纵向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适用本专利技术的增压泵一体整合式液压缸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特征及其实现方法,将通过结合附图后续说明的实施例得到进一步明确。当在本说明书中为各个附图中的构成要素分配参考符号时,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参考符号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构成要素。此外,如果在本说明书中对相关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可能会导致本专利技术的要旨变得不清晰,则将省略其详细说明。适用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增压泵一体整合式液压缸采用如下所述的构成。如图1所示,适用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液压缸包括:第1主体部(无参考符号),被分隔成上侧气缸和下侧气缸;以及第2主体部30即增压泵,以能够实现流体连通的方式与上述第1主体部并排安装。其中,第1主体部对气缸进行上下分隔,在上侧气缸20的内部安装配备有弹簧S的增压活塞P2的同时,在下侧气缸10的内部安装工作活塞P1。尤其是,适用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液压缸通过将工作活塞P1和增压活塞P2配置在相同的轴线上,从而使下侧气缸10和上侧气缸20排成一列。具体来讲,下侧气缸10在下侧形成第1气压工作腔110并在上侧形成第1液压工作腔120,同时在其上部配备小直径的镗孔121。下侧气缸10在下侧相邻位置形成第1气压通道H1,在上侧相邻位置形成第1液压通道W1,并在第1气压通道H1和第1液压通道W1之间形成第2气压通道H2。工作活塞P1包括工作杆P1-1、活塞环P1-2以及引导杆P1-3。较佳地,活塞环P1-2配置在第1气压通道H1和第2气压通道H2之间为宜。第1气压工作腔110通过活塞环P1-2在下部形成后退用气压工作腔110a,并在上部形成前进用气压工作腔110b。即,第1气压通道H1与后退用气压工作腔110a连通,而第2气压通道H2与前进用气压工作腔110b连通。此外,第1液压通道W1与第1液压工作腔120连通。上侧气缸20配置在下侧气缸10的上侧,且以能够通过下侧气缸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增压泵一体整合式液压缸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增压泵一体整合式液压缸,包括:下侧气缸(10),在下侧形成第1气压工作腔(110)并在上侧形成第1液压工作腔(120)且在其内部配备工作活塞(P1),在上述第1气压工作腔(110)的下侧形成第1气压通道(H1)并在上述第1气压工作腔(110)的上侧形成第2气压通道(H2),在上述第1液压工作腔(120)的上侧相邻形成第1液压通道(W1)并在其上部配备小直径的镗孔(121);上侧气缸(20),在其内部配置增压活塞(P2)和滑动式活塞(P3),通过上述滑动式活塞(P3)在下侧形成以能够实现流体连通的方式与上述镗孔(121)连接的第2液压工作腔(220)并在上侧形成第2气压工作腔(210),在第2液压工作腔(220)的下侧形成第2液压通道(W2);第1主阀(250),形成与上述第1气压通道(H1)相互连通的第3气压通道(H3)、帮助实现与上述第2气压工作腔(210)的相互连通的第6气压通道(H6)、通过2个止回阀(261、262)进行开闭的第5气压通道(H5)、以及用于对内部空间的气压进行排出的第4气压排出通道(H4),配备有配置于上述内部空间并对气压的流动进行控制的第1阀槽(260),安装在上述上侧气缸(20)的第2气压工作腔(210)的上端部;第2主体部(30),配备有第3气压工作腔(310)和第3液压工作腔(320)以及第4液压工作腔(330)并在其内部配置泵活塞(P4),通过上述泵活塞(P4)在下侧形成后退用气压工作腔(310a)并在上侧形成前进用气压工作腔(310b),上述第3气压工作腔(310)在其下部配备通过第9气压通道(H9)与上述泵活塞(P4)的接触而进行开闭的第2阀杆(380)并在其上部配备通过与上述泵活塞(P4)的接触而进行开闭的第1阀杆(370),上述第3液压工作腔(320)中形成通过第3止回阀(321)进行开闭的第3液压通道(W3)以及通过第4止回阀(322)进行开闭的第4液压通道(W4),上述第4液压工作腔(330)中形成通过第5止回阀(331)进行开闭的第5液压通道(W5)和通过第6止回阀(332)进行开闭的第6液压通道(W6);以及第2主阀(350),形成通过上述第1阀杆(370)与上述前进用气压工作腔(310b)连通的第11气压通道(H11)、与上述第9气压通道(H9)相互连通的第10气压通道(H10)、帮助实现与上述第3气压工作腔(310)的相互连通的第7气压通道(H7)、从第2主阀(350)的内部空间到上述第1阀杆(370)进行连通的第12气压通道(H12)、以及使气压能够流入到上述第2主阀(350)的内部空间的第13气压通道(H13),配备有配置于上述内部空间并对气压的流动进行控制的第2阀槽(360),安装在上述第3气压工作腔(310)的上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3.27 KR 10-2015-00433201.一种增压泵一体整合式液压缸,包括:下侧气缸(10),在下侧形成第1气压工作腔(110)并在上侧形成第1液压工作腔(120)且在其内部配备工作活塞(P1),在上述第1气压工作腔(110)的下侧形成第1气压通道(H1)并在上述第1气压工作腔(110)的上侧形成第2气压通道(H2),在上述第1液压工作腔(120)的上侧相邻形成第1液压通道(W1)并在其上部配备小直径的镗孔(121);上侧气缸(20),在其内部配置增压活塞(P2)和滑动式活塞(P3),通过上述滑动式活塞(P3)在下侧形成以能够实现流体连通的方式与上述镗孔(121)连接的第2液压工作腔(220)并在上侧形成第2气压工作腔(210),在第2液压工作腔(220)的下侧形成第2液压通道(W2);第1主阀(250),形成与上述第1气压通道(H1)相互连通的第3气压通道(H3)、帮助实现与上述第2气压工作腔(210)的相互连通的第6气压通道(H6)、通过2个止回阀(261、262)进行开闭的第5气压通道(H5)、以及用于对内部空间的气压进行排出的第4气压排出通道(H4),配备有配置于上述内部空间并对气压的流动进行控制的第1阀槽(260),安装在上述上侧气缸(20)的第2气压工作腔(210)的上端部;第2主体部(30),配备有第3气压工作腔(310)和第3液压工作腔(320)以及第4液压工作腔(330)并在其内部配置泵活塞(P4),通过上述泵活塞(P4)在下侧形成后退用气压工作腔(310a)并在上侧形成前进用气压工作腔(310b),上述第3气压工作腔(310)在其下部配备通过第9气压通道(H9)与上述泵活塞(P4)的接触而进行开闭的第2阀杆(380)并在其上部配备通过与上述泵活塞(P4)的接触而进行开闭的第1阀杆(370),上述第3液压工作腔(320)中形成通过第3止回阀(321)进行开闭的第3液压通道(W3)以及通过第4止回阀(322)进行开闭的第4液压通道(W4),上述第4液压工作腔(330)中形成通过第5止回阀(331)进行开闭的第5液压通道(W5)和通过第6止回阀(332)进行开闭的第6液压通道(W6);以及第2主阀(350),形成通过上述第1阀杆(370)与上述前进用气压工作腔(310b)连通的第11气压通道(H11)、与上述第9气压通道(H9)相互连通的第10气压通道(H10)、帮助实现与上述第3气压工作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宰硕
申请(专利权)人:郭仓淳洪容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