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83767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3 13:44
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和位置调节机构。所述第二板安装到所述第一板,以覆盖所述第一板的位于车辆内侧的表面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移动。所述位置调节机构包括安装到所述第二板的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被构造成将施加到所述操作部件的力传递到所述第一板,以使所述第二板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板移动。

Interior parts for vehicles

An interior part for a vehicle consists of a first board, a second board and a position adjusting mechanism. The second plate is mounted on the first plate to cover the surface of the first plate inside the vehicle and move along the surface of the first plate. The position adjusting mechanism includes an operating part installed to the second board. The operation part is configured to transmit the force applied to the operation part to the first plate, so that the second plate moves along the surface of the first plate relative to the first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
技术介绍
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包括仪表板和与仪表板相邻布置的车门装饰件。专利文献1公开了仪表板和车门装饰件的示例。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822113号彼此相邻的内饰部件可以形成设计表面。如果内饰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由于将内饰部件组装在一起的误差而变化,则内饰部件之间的边界处的表面连续性可能会降低,这可能会破坏设计表面的外观。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前述情况做出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其位置相对于与其相邻的另一内饰部件是可调节的。所述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和位置调节机构。所述第二板安装到所述第一板,以覆盖所述第一板的位于车辆内侧的表面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移动。所述位置调节机构包括安装到所述第二板的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被构造成将施加到所述操作部件的力传递到所述第一板,以使所述第二板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板移动。利用位置调节机构,能够调节第二板相对于第一板的位置。操作部件安装到布置在车辆内侧的第二板。因此,操作部件可以从车辆内侧进行操作。此外,第二板能够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其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其安装到所述第一板,以覆盖所述第一板的位于车辆内侧的表面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移动;以及位置调节机构,其包括安装到所述第二板的操作部件,其中所述操作部件被构造成将施加到所述操作部件的力传递到所述第一板,以使所述第二板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板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7.25 JP 2016-1454201.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其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其安装到所述第一板,以覆盖所述第一板的位于车辆内侧的表面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移动;以及位置调节机构,其包括安装到所述第二板的操作部件,其中所述操作部件被构造成将施加到所述操作部件的力传递到所述第一板,以使所述第二板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板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饰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以能够关于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垂直的轴线枢转的方式安装到所述第一板,并且所述位置调节机构被构造成对所述第一板施加沿着所述第二板相对于所述第一板枢转的方向的力。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饰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以能够绕着自身的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垂直的轴线旋转的方式安装到所述第二板,所述位置调节机构包括插入孔和突起,所述插入孔形成在所述第一板中,所述突起形成在所述操作部件的位于第一板侧的表面并插在所述插入孔中,所述突起偏离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轴线,并且作为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旋转由所述突起对所述第一板的所述插入孔的内壁施加力的结果,所述第二板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板移动。4.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其包括:主体,其相对于与所述内饰部件相邻的另一内饰部件在车辆中定位;第一板,其小于所述主体并固定到所述主体的位于车辆内侧的表面;第二板,其安装到所述第一板的位于车辆内侧的表面,以覆盖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移动;以及操作部件,其以能够通过外力而相对于所述第二板移动的方式安装到所述第二板,所述操作部件被构造成在由所述外力引起的所述操作部件的移动期间对所述第一板施加力,其中所述第二板被构造成通过在所述操作部件对所述第一板施加力期间作用于所述第二板的所述第一板的反作用力而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饰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包括具有椭圆形状的插入孔,该椭圆的长轴沿车辆水平方向,所述操作部件包括基板、杆和把持部,所述基板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相对,所述操作部件被构造成绕着所述基板的中心旋转,所述杆在偏离所述基板的中心的位置处从所述基板的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相对的第一表面突出并插在所述插入孔中,所述杆具有圆柱形状,该圆柱的直径略小于所述插入孔的与长轴垂直的横向轴,并且所述把持部从所述基板的远离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的第二表面突出。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饰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饰部件还包括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至少包括具有圆柱形状的部分,其中所述第一板包括具有圆形状的固定孔,该圆的直径略大于所述固定构件的所述部分的直径,所述第二板在与所述固定孔对应的位置处包括具有椭圆形状的插入孔,并且所述固定构件的所述部分穿过所述第一板的所述固定孔和所述第二板的所述插入孔。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内饰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具有盘状,所述第二板在与所述基板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圆孔,所述把持部具有沿所述基板的径向延伸的细长形状,所述把持部布置在所述第二板的所述圆孔中,所述操作部件在与所述把持部的端相邻且比所述把持部的所述端靠近所述基板的边缘的位置处还包括从所述基板的第二表面突出的突起,并且所述第二板在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相对的表面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多和田和广河澄充纪森田大造广濑史尚谷泽季也山井正昭大塚学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