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合复合内饰零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13190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30 11:49
多个微小突起(20)以点状形成于板状部(18),各微小突起(20),中立面(S)相对于法线方向(O)按倾斜角度α倾斜,使得接触中心(Q)在表面(22)的面方向上不与基端部重叠,所以在被施加了按压载荷(F)的情况下作用于微小突起(20)的转矩变大,各微小突起(20)容易分别向其倾斜方向挠曲变形。由此,微小突起(20)在轴向上单纯压缩变形的情况受到抑制,提升柔软感(缓冲性),并且起因于微小突起(20)与表面(22)之间的摩擦等的粘滑运动受到抑制,能够得到平滑且稳定的柔软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重合复合内饰零件,尤其涉及进一步提升通过多个突起的弹性变形而被付与缓冲性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的触感的技术。
技术介绍
一种重合复合内饰零件,其具有:(a)具有预定的重合面的第I部件;和(b)第2部件,其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制成,并具有与上述重合面大致平行的板状部,并且在该板状部一体地设有朝该重合面突出以使得在其与该重合面之间形成空间的多个突起,该第2部件配置成以该突起与该重合面接触的状态重合于上述第I部件,(c)上述突起的顶端被按压于上述重合面而弹性变形,从而该重合复合内饰零件被付与缓冲性。专利文献I (尤其是参照图13)所记载的零件是其一例,是与车辆用的内饰零件(肘靠等)有关的零件,并记载了在作为第2部件的表皮件的里面设有多个销子状的突起,通过该突起的弹性变形来提升表皮件的触感(柔软感)。专利文献I还记载了取代销子状突起而设置长尺寸板状的肋的技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 10367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这样的以往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单纯的圆柱形状的突起设置为被大致垂直地按压于重合面,所以存在在因按压载荷而弹性变形时的变形方式(挠曲方向等)不稳定,触感容易不均匀这一问题。另外,仅靠突起因按压载荷而向轴向压缩变形,可能得不到足够的缓冲性(柔软感)。在取代多个突起而设置肋的情况下,刚度变高难以得到足够的柔软感。本专利技术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所以其目的在于在通过多个突起的弹性变形而被付与缓冲性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进一步提升其触感。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为了实现该目的,第I专利技术,一种重合复合内饰零件,具有:(a)具有预定重合面的第I部件;和(b)第2部件,其为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制,具有与所述重合面大致平行的板状部,并且在该板状部一体地设有朝向该重合面突出的多个突起使得在与该重合面之间形成有空间,该第2部件配置成以该突起与该重合面接触的状态与所述第I部件重合,(c)所述突起的顶端被按压于所述重合面而使所述突起弹性变形,由此所述重合复合内饰零件被付与缓冲性,所述重合复合内饰零件的特征在于,(d)所述多个突起以点状分布方式形成于所述板状部,并且,(e)该突起的基端部与该突起和所述重合面的接触中心在该重合面的面方向上分离而相互不重叠。 上述接触中心意味着初始状态下突起与重合面的接触范围的中心。第2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第I专利技术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所述突起,其中心线至少在与所述重合面接触的顶端部分相对于该突起的基端部处的所述板状部的法线方向倾斜。上述突起的中心线是将与设有突起的板状部平行的横截面的中心点(重心)沿突起的轴向(突出方向)相连而得的线。第3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第2专利技术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a)所述突起形成为与所述板状部平行的横截面为长条状的板形状,(b)该板形状的板厚方向的中立面遍及从该突起的基端部到顶端部为止的全长相对于所述法线方向倾斜。上述板厚方向的中立面是将在与板状部平行的横截面上将突起的板厚两等分的中立线沿突起的轴向相连而得的面,包括第2专利技术的突起的中心线。第4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第I专利技术?第3专利技术的任一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a)所述多个突起以使得多个多边形的各边分别与相邻的多边形的边重叠的网格图案形成的方式,设置于构成该多边形的各边的位置。第5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第4专利技术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a)所述多个突起为同一形状,绕根据该突起的基端部与所述接触中心的位置关系而确定的轴向一定方向挠曲变形,另一方面,(b)所述网格图案是四边形或六边形的同一(相同形状且相同大小)多边形连续重复的图案,(c)所述突起以使得挠曲方向朝向所述多边形的内侧或外侧的方式在该多边形的各边各配置一个,并且以挠曲方向绕该多边形的中心线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第6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第4专利技术或第5专利技术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所述网格图案是作为所述多边形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连续重复的蜂窝图案。第7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第I专利技术?第6专利技术的任一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a)所述重合复合内饰零件是板状的面板零件,(b)所述第2部件是表层部件,(c)所述第I部件是由比所述第2部件硬质的树脂材料构成的板状的基材,(d)该基材的表面作为所述重合面发挥作用,所述表层部件重合地配置于该表面而一体安装于该基材。第8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第7专利技术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在所述表层部件上,在所述板状部的设有所述突起一侧的相反侧的表面一体地固定附着有表皮件,加上所述板状的基材整体上形成为3层构造。第9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第I专利技术?第6专利技术的任一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a)所述重合复合内饰零件是板状的面板零件,(b)所述第I部件是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制的板状的表层部件,(c)所述第2部件一体地固定于该基材,使得所述板状部的设有所述突起一侧的相反侧的里面紧贴板状的基材。技术效果在这样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多个突起点状形成于板状部,并且该突起的基端部与该突起和重合面的接触中心分在该重合面的面方向上分离而相互不重叠。通过该偏置,在被施加按压载荷的情况下作用于突起的转矩变大,变得容易绕根据基端部与接触中心的位置关系而确定的轴向一定方向烧曲变形。由此,突起在轴向上单纯压缩变形的情况受到抑制从而提升柔软感(缓冲性),并且起因于突起与重合面之间的摩擦等的粘滑运动受到抑制,使得能够得到平滑且稳定的柔软感。另外,能够控制各突起的挠曲(倒下)方向,并且突起弹性变形时的变形方式(挠曲方向等)稳定,所以用手指和/或手进行按压时的触感不均受到抑制。在第2专利技术中,与重合面接触的突起的顶端部分,相对于该突起的基端部处的板状部的法线方向倾斜,所以使得突起的顶端部以倾斜姿势与该板状部大致平行的重合面抵接。由此,突起更为确实地变得容易向根据该倾斜方向而确定的一定方向烧曲变形,能够得到更为平滑且稳定的柔软感,并且用手指和/或手进行按压时的触感不均受到抑制。尤其是,在设置有板形状的突起并且使其向该板形状的板厚方向倾斜的第3专利技术中,突起弹性变形时的变形方式更为稳定,能够更为准确地得到上述效果。在第4专利技术中,以使得多个多边形连续相邻的网格图案的方式,在构成该多边形的各边的位置设置有突起,所以多个突起按一定的配置图案设置,使得用手指和/或手按压时的触感不均受到抑制。另外,如果使突起的姿势与网格图案的各边相对应而变化,则相伴于此各突起的挠曲方向会变化,所以通过相互支撑能够得到适度的刚度感(不过分柔软的感觉),能够与通过该突起的弹性变形所实现的柔软感相辅相成地设定更为优异的触感。第5专利技术,在多个突起为同一形状且绕轴向一定方向挠曲变形的情况下,在四边形或六边形的同一多边形连续重复的网格图案中,突起以使得挠曲方向变为朝向多边形的内侧或外侧的方式在该多边形的各边各配置一个,并且以绕该多边形的中心线挠曲方向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所以无论向一定方向的挠曲变形如何,以多边形为单位的突起变形方式在整个区域变得大致相同,能够得到均质的触感。第6专利技术,在由多个突起构成的网格图案为作为多边形的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连续重复的蜂窝图案的情况下,如果使突起的姿势例如与正六边形的各边相对应而各改变60°或120°,则使得针对按压载荷的弹性变形的各向异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重合复合内饰零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重合复合内饰零件,具有:具有预定重合面的第1部件;和第2部件,其为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制,具有与所述重合面大致平行的板状部,并且在该板状部一体地设有朝向该重合面突出的多个突起使得在与该重合面之间形成有空间,该第2部件配置成以该突起与该重合面接触的状态与所述第1部件重合,所述突起的顶端被按压于所述重合面而使所述突起弹性变形,由此所述重合复合内饰零件被付与缓冲性,所述重合复合内饰零件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突起以点状分布方式形成于所述板状部,并且,该突起的基端部与该突起和所述重合面的接触中心,在该重合面的面方向上分离而相互不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下长武吉田研一广濑正盛酒井秀彰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