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7256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2 05: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管壳、第一管箱、第二管箱、第一管板以及第二管板,所述管壳设置在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之间,所述第一管板上设置有第一管箱,所述第一管箱上设置有热风进气口,所述第二管板下方设置有第二管箱,所述第二管箱下方设置有冷风出气口,所述管壳内设置有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由凸起和凹槽组合循环而成,所述换热管束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相连,所述管壳两侧设置有冷却水法兰进口和冷却水法兰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管壳式换热器使高温气体经过换热管束的接触面积增大,传出的热量更多,从而提高低温气体受热时间和温度;换热均匀,且热交换时间至少缩短5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具体地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属于氨纶生产设备

技术介绍
管壳式(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管壳式换热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壳体多呈圆形,内部装有平行管束或者螺旋管,管束两端固定于管板上,因此是工业上用得较多的主要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主要有折流支撑板光滑和管速换热器、空心环网板换热器和旋流网板式换热器,目前,氨纶生产过程中甬道内的热风常采用回风系统对其进行循环利用,一般都采用管壳式换热器。但现有的换热器换热效果差,能耗大,且无法满足有效地对热空气进行降温,热交换时间太长,导致换热器的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以上所述问题的管壳式换热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管壳、第一管箱、第二管箱、第一管板以及第二管板,所述管壳设置在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之间,所述第一管板上设置有第一管箱,所述第一管箱上设置有热风进气口,所述第二管板下方设置有第二管箱,所述第二管箱下方设置有冷风出气口,所述管壳内设置有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由凸起和凹槽组合循环而成,所述换热管束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相连,所述管壳两侧设置有冷却水法兰进口和冷却水法兰出口,所述管壳下方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设置在管壳表面的温度显示器相连。作为优选,所述管壳内壁内填充由橡胶材料制成的保温层。作为优选,所述换热管束上缠绕有多个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通过高压焊接方式与管壳相连,所述换热管束表面包裹有一层导热绝缘层。作为优选,所述冷却水法兰进口设置在管壳的底部,所述冷却水法兰出口设置在管壳的上端。作为优选,所述换热管束的侧面为波浪状。作为优选,所述凸起的长度L1至少是凹槽长度L2的2倍,所述凸起的宽度L3至少是凹槽宽度L4的1.5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这种管壳式换热器使高温气体经过换热管束的接触面积增大,传出的热量更多,从而提高低温气体受热时间和温度,本技术结构紧凑,维护、清理和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热交换效率高。帮助空气冷却,降低能耗密封性能好、承压能力强,传热面积大,不易堵塞,便于清理,流动阻力小;换热均匀,且热交换时间至少缩短50%。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换热管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管壳;21、第一管箱;22、第二管箱;31、第一管板;32、第二管板;4、热风进气口;5、冷风出气口;6、换热管束;61、凸起;62、凹槽;7、冷却水法兰进口;8、冷却水法兰出口;9、温度传感器;10、温度显示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考图1和图2所示,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管壳1、第一管箱21、第二管箱22、第一管板31以及第二管板32,所述管壳1设置在第一管板31和第二管板32之间,所述第一管板31上设置有第一管箱21,所述第一管箱21上设置有热风进气口4,所述第二管板32下方设置有第二管箱22,所述第二管箱22下方设置有冷风出气口5,所述管壳1内设置有换热管束6,所述换热管束6由凸起61和凹槽62组合循环而成,所述换热管束6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板31和第二管板32相连,所述管壳1两侧设置有冷却水法兰进口7和冷却水法兰出口8,所述管壳1下方设置有温度传感器9,所述温度传感器9与设置在管壳1表面的温度显示器10相连,可以实时监测管壳1内的温度。进一步地,所述管壳1内壁内填充由橡胶材料制成的保温层,防止热量散失,所述换热管束6上缠绕有多个散热翅片,可以增加散热的面积,提高热效率,所述散热翅片通过高压焊接方式与管壳1相连,所述换热管束6表面包裹有一层导热绝缘层,辅助换热管束6增加散热面积,所述冷却水法兰进口7设置在管壳1的底部,所述冷却水法兰出口8设置在管壳1的上端,所述换热管束6的侧面为波浪状,所述凸起61的长度L1至少是凹槽62长度L2的2倍,所述凸起61的宽度L3至少是凹槽62宽度L4的1.5倍,保证了热风的接触面积较之前增加了至少80%,进而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根据以上所述的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其工作原理如下所示:将氨纶生产过程中甬道内的热风通过热风进气口4进入到管壳1内,同时从冷却水法兰进口7灌入冷水,经过换热管束6进行热能交换,待管壳1表面的温度显示器10显示的温度合格后,再分别打开冷风出气口5和冷却水法兰出口8,完成换热工序。这种管壳式换热器使高温气体经过换热管束的接触面积增大,传出的热量更多,从而提高低温气体受热时间和温度,本技术结构紧凑,维护、清理和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热交换效率高。帮助空气冷却,降低能耗密封性能好、承压能力强,传热面积大,不易堵塞,便于清理,流动阻力小;换热均匀,且热交换时间至少缩短50%。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管壳(1)、第一管箱(21)、第二管箱(22)、第一管板(31)以及第二管板(32),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壳(1)设置在第一管板(31)和第二管板(32)之间,所述第一管板(31)上设置有第一管箱(21),所述第一管箱(21)上设置有热风进气口(4),所述第二管板(32)下方设置有第二管箱(22),所述第二管箱(22)下方设置有冷风出气口(5),所述管壳(1)内设置有换热管束(6),所述换热管束(6)由凸起(61)和凹槽(62)组合循环而成,所述换热管束(6)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板(31)和第二管板(32)相连,所述管壳(1)两侧设置有冷却水法兰进口(7)和冷却水法兰出口(8),所述管壳(1)下方设置有温度传感器(9),所述温度传感器(9)与设置在管壳(1)表面的温度显示器(10)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管壳(1)、第一管箱(21)、第二管箱(22)、第一管板(31)以及第二管板(32),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壳(1)设置在第一管板(31)和第二管板(32)之间,所述第一管板(31)上设置有第一管箱(21),所述第一管箱(21)上设置有热风进气口(4),所述第二管板(32)下方设置有第二管箱(22),所述第二管箱(22)下方设置有冷风出气口(5),所述管壳(1)内设置有换热管束(6),所述换热管束(6)由凸起(61)和凹槽(62)组合循环而成,所述换热管束(6)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板(31)和第二管板(32)相连,所述管壳(1)两侧设置有冷却水法兰进口(7)和冷却水法兰出口(8),所述管壳(1)下方设置有温度传感器(9),所述温度传感器(9)与设置在管壳(1)表面的温度显示器(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平曹雄飞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昌源氨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