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轮驱动摩托车后轮差速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70044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2 03:42
一种四轮驱动摩托车后轮差速器结构,包括半轴从动齿轮、差速器壳体及行星齿轮、后桥从动锥齿轮、行星齿轮轴、短行星齿轮轴、半轴齿轮和固定针。半轴从动齿轮设于差速器壳体一端,后桥从动锥齿轮设于差速器壳体另一端,后桥从动锥齿轮和差速器壳体固连。半轴齿轮和后桥从动锥齿轮同轴且设于后桥从动锥齿轮内;差速器行星齿轮个数为四个,两个差速器行星齿轮安装在行星齿轮轴两端,行星齿轮轴的两端和差速器壳体固连;另两个差速器行星齿轮分别安装在一根短行星齿轮轴上,该两根短行星齿轮轴各用一根固定针和差速器壳体固连;短行星齿轮轴和差速器行星齿轮的连接部设有锥度和导油螺纹槽;四个差速器行星齿轮均和半轴从动齿轮、半轴齿轮传动连接。

A type of rear wheel differential structure for four wheel drive motorcycles

A four wheel drive rear wheel differential structure of a motorcycle includes a half axle driven gear, a differential housing and a planet gear, a rear axle driven bevel gear, a planet gear shaft, a short planet gear shaft, a half shaft gear and a fixed pin. The half axle driven gear is located at one end of the differential housing, the rear axle driven bevel gear is arranged on the other end of the differential housing, and the rear axle driven cone gear is connected with the differential case. Half axle gear and the driven bevel gear is arranged coaxially and driven bevel gear; the number of differential planetary gear four, two differential planetary gear is installed at both ends of a planetary gear shaft, both ends of the differential planetary gear shaft and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casing; the other two differential planetary gear wheel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in a short the planetary gear shaft, the two short planetary gear shaft each with a fixed needle and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connecting part of the differential case; short planetary gear shaft and the differential planetary gear is provided with a taper and oil guide screw groove; four differential planetary gear and axle driven gear, axle shaft gear transmission conn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四轮驱动摩托车后轮差速器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运输工具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四轮驱动摩托车后轮差速器结构。
技术介绍
差速器是四轮摩托车上一种非常重要的传动装置,其主要作用是:将发动机的输出的扭矩增大,同时相应地降低转速,并可使两侧驱动轮以不同的转速转动。现有四轮摩托车差速器一般安装在四轮摩托车的前桥或后桥上。申请号:200420061629.9,授权公告号:CN2731182Y、名称为“四轮摩托车用差速器”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专利技术:“差速器座10、主动齿轮轴4及从动齿轮8位于差速器壳体1内,左半轴齿轮3A及右半轴齿轮3B位于差速器座10内。主动齿轮轴4通过内花键套5与花键轴6相连,花键轴6与万向节组合7伸入差速器壳体1的一端用螺栓13相连;从动齿轮8通过螺栓11安装在差速器座10上,主动齿轮轴4与从动齿轮8啮合;两行星齿轮9A、9B浮套在行星齿轮轴12上,行星齿轮轴12的两轴颈嵌在差速器座10上相应的孔内,左、右半轴齿轮3A、3B的轴颈分别穿过从动齿轮8及差速器座10上相应的座孔,并分别与左、右差速球笼2A、2B相连。”而正如专利技术者所言“本技术传动效率高,机械振动小,并且结构简单,体积小巧,尤其适合小功率的动力传递。”但其依旧没有解决现有四轮摩托车差速器一般安装在四轮摩托车的前桥或后桥上的问题,整个差速器的运行结构也不适合于四轮驱动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四轮驱动摩托车的后轮驱动差速器结构。本技术所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四轮驱动摩托车后轮差速器结构,包括半轴从动齿轮、差速器壳体、差速器行星齿轮、后桥从动锥齿轮、行星齿轮轴、短行星齿轮轴、半轴齿轮和固定针;其中半轴从动齿轮设于差速器壳体的一端,后桥从动锥齿轮设于差速器壳体的另一端,后桥从动锥齿轮和差速器壳体固连;半轴齿轮和后桥从动锥齿轮同轴且设于后桥从动锥齿轮内;差速器行星齿轮的个数为四个,两个差速器行星齿轮安装在行星齿轮轴的两端,该行星齿轮轴的两端和差速器壳体固连;另两个差速器行星齿轮分别安装在一根短行星齿轮轴上,该两根短行星齿轮轴各用一根固定针和差速器壳体固连;短行星齿轮轴和差速器行星齿轮的连接部设有锥度和导油螺纹槽;四个差速器行星齿轮均和半轴从动齿轮、半轴齿轮传动连接。受限于差速器的结构,一般的四轮摩托的差速器都是仅设于前桥或后桥上,地形适应能力有限。本技术共设有四个差速器行星齿轮,安装结构新颖紧凑,尤其是短行星齿轮轴和差速器行星齿轮的连接部设有锥度和导油螺纹槽的结构,可以保证相应的差速器行星齿轮稳定可靠的运转,适用于四轮驱动摩托车的后轮驱动。利用本技术,不仅可以前置现有差速器,还可以把本技术所述差速器设置在后桥上。本技术具有结构新颖特点,用于四轮摩托车后桥上,配合设于四轮摩托车前桥上的现有差速器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四轮摩托车对地形的适应能力。作为优选,后桥从动锥齿轮和差速器壳体通过螺栓固连在一起。本优选方案,结构简单,安装容易,拆装检修方便。作为优选,半轴从动齿轮和差速器壳体之间设有调整垫片,同时半轴齿轮和后桥从动锥齿轮之间设有调整垫片。本优选方案,可以降低运转阻力,提高使用寿命。作为优选,固定针为滚针5x28。本优选方案,固定针为标准制件,可以外购获得,成本低,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作为优选,差速器行星齿轮和差速器壳体之间设有减磨垫,共四个。本优选方案,可以降低阻力和磨损,提高使用寿命。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具有结构新颖和使用寿命长的特点,用于四轮摩托车后桥上,配合设于四轮摩托车前桥上的现有差速器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四轮摩托车对地形的适应能力。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图3:拆去图2中的一些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半轴从动齿轮1、差速器壳体2、差速器行星齿轮3、后桥从动锥齿轮4、行星齿轮轴5、短行星齿轮轴6、半轴齿轮7、固定针8、螺栓9、调整垫片10、调整垫片11、减磨垫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包括半轴从动齿轮1、差速器壳体2、差速器行星齿轮3、后桥从动锥齿轮4、行星齿轮轴5、短行星齿轮轴6、半轴齿轮7和固定针8;其中半轴从动齿轮1设于差速器壳体2的一端,后桥从动锥齿轮4设于差速器壳体2的另一端,后桥从动锥齿轮4和差速器壳体2固连;半轴齿轮7和后桥从动锥齿轮4同轴且设于后桥从动锥齿轮4内;差速器行星齿轮3的个数为四个,均设于差速器壳体2内及半轴从动齿轮1和半轴齿轮7之间;两个差速器行星齿轮3安装在行星齿轮轴5的两端,该行星齿轮轴的两端和差速器壳体2固连;另两个差速器行星齿轮3分别安装在一根短行星齿轮轴6上,该两根短行星齿轮轴6各用一根固定针8和差速器壳体2固连;短行星齿轮轴6和差速器行星齿轮3的连接部设有锥度和导油螺纹槽;四个差速器行星齿轮3均和半轴从动齿轮1、半轴齿轮7传动连接。其中后桥从动锥齿轮4和差速器壳体2系通过螺栓9固连在一起的,半轴从动齿轮1和差速器壳体2之间设有调整垫片10,半轴齿轮7和后桥从动锥齿轮4之间设有调整垫片11。作为优选,固定针8为滚针5x28,每个差速器行星齿轮3和差速器壳体2之间均设有减磨垫12。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例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而并非以此限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结构和实施范围。事实上,依据本技术所述之形状、结构和设计目的也可以作出一些等效的变化。因此,凡依照本技术所述之形状、结构和设计目的所作出的一些等效变化理应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也即这些等效变化都应该受到本技术的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四轮驱动摩托车后轮差速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四轮驱动摩托车后轮差速器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半轴从动齿轮(1)、差速器壳体(2)、差速器行星齿轮(3)、后桥从动锥齿轮(4)、行星齿轮轴(5)、短行星齿轮轴(6)、半轴齿轮(7)和固定针(8);其中半轴从动齿轮(1)设于差速器壳体(2)的一端,后桥从动锥齿轮(4)设于差速器壳体(2)的另一端,后桥从动锥齿轮(4)和差速器壳体(2)固连;半轴齿轮(7)和后桥从动锥齿轮(4)同轴且设于后桥从动锥齿轮(4)内;差速器行星齿轮(3)的个数为四个,均设于差速器壳体(2)内及半轴从动齿轮(1)和半轴齿轮(7)之间;两个差速器行星齿轮(3)安装在行星齿轮轴(5)的两端,该行星齿轮轴的两端和差速器壳体(2)固连;另两个差速器行星齿轮(3)分别安装在一根短行星齿轮轴(6)上,该两根短行星齿轮轴(6)各用一根固定针(8)和差速器壳体(2)固连;短行星齿轮轴(6)和差速器行星齿轮(3)的连接部设有锥度和导油螺纹槽;四个差速器行星齿轮(3)均和半轴从动齿轮(1)、半轴齿轮(7)传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轮驱动摩托车后轮差速器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半轴从动齿轮(1)、差速器壳体(2)、差速器行星齿轮(3)、后桥从动锥齿轮(4)、行星齿轮轴(5)、短行星齿轮轴(6)、半轴齿轮(7)和固定针(8);其中半轴从动齿轮(1)设于差速器壳体(2)的一端,后桥从动锥齿轮(4)设于差速器壳体(2)的另一端,后桥从动锥齿轮(4)和差速器壳体(2)固连;半轴齿轮(7)和后桥从动锥齿轮(4)同轴且设于后桥从动锥齿轮(4)内;差速器行星齿轮(3)的个数为四个,均设于差速器壳体(2)内及半轴从动齿轮(1)和半轴齿轮(7)之间;两个差速器行星齿轮(3)安装在行星齿轮轴(5)的两端,该行星齿轮轴的两端和差速器壳体(2)固连;另两个差速器行星齿轮(3)分别安装在一根短行星齿轮轴(6)上,该两根短行星齿轮轴(6)各用一根固定针(8)和差速器壳体(2)固连;短行星齿轮轴(6)和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向阳周密朱代江李中华喻德先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同硕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