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9375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1 04: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包括:缸体,形成有工作腔,所述工作腔的壁面贯设有放气通孔,所述放气通孔的内壁面上形成有第一配合面;放气压块,外圆周面上形成有第二配合面;所述放气压块收容于所述放气通孔内形成第一工作态以及第二工作态;所述放气压块处于第一工作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面紧密贴合于所述第一配合面,所述放气压块密封安装于所述放气通孔内;所述放气压块处于第二工作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一配合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离合管路内的气体流经所述放气通孔以及间隙后排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排气时需要两人进行操作的问题,提高了方便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离合器
,特别是一种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
技术介绍
离合器分泵总成属于汽车离合操纵系统中一个重要零部件,其作用为将液压能转化为动能,推动离合分离拔叉或离合分离摇臂从而使离合器实现分离。离合器分泵总成此外还有管路排气的功能,其结构本身带有排气结构,主要在人工对离合管路中气体排出时使用。目前的离合器分泵总成排气结构,需两人配合才完成离合管路中的气体,操作不方便,较为困难。如图1至图3所示,图1为现有离合器分泵总成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离合器分泵总成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放气螺钉的结构示意图,现有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由放气螺钉2及缸体1组成。其中缸体1上有放气孔3,放气孔3中间带有放气孔锥面3a,放气孔3上部带有放气孔螺纹3b;放气螺钉2下部为锥形面2a,锥形面2a上部带有放气螺钉螺纹2b,其中心带有放气口2c,与底部的放气小孔2d相连通。当管路正常状态时,放气螺钉2上的放气螺钉螺纹2b与缸体放气孔螺纹3b相配合,使放气螺钉底部锥形面2a与放气孔中部放气孔锥面3a相贴合,使缸体内部与外部相封闭,使整个管路形成封闭状态;当管路中有空气或重新更换制动液时,需将管路中空气排出,离合操纵系统方能正常使用。排气时,需将放气螺钉2通过钣手拧松,此时同样是通过放气螺钉2上的放气螺钉螺纹2b与缸体放气孔螺纹3b相互作用,使放气螺钉2向上走,使得锥形面2a与放气孔中部放气孔锥面3a分开,管路中的带空气及部分制动此时会通过放气螺钉下面放气小孔2d,从放气口2c中排出。现有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使得在离合管路排气时需要两人进行操作,一个人位于驾驶室踩踏板,另一人位于离合器分泵处进行排气操纵。排气时,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处于封闭状态,位于驾驶室人需多次踩踏板,使离合管路中制动液建压,将气体压至离合器分泵放气孔处,当建到一定压力时,位于驾驶室人需将离合踏板保持踩至底部状态;此时位于离合器分泵总成处的人通过钣手,将放气螺钉2拧松,进行排气,当此排出气体无压后,需将放气螺钉2拧紧;一次排放动作完成,需要重复此运作三至六次,直至排出的制动液无泡状为止。现有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使得离合管路排气时需要两人进行操作,一个人无法进行操作;如遇到驾驶员一个在路途中需要排放时,则无法完成;两人操作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离合管路排气时需要两人进行操作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包括:缸体,形成有工作腔,所述工作腔的壁面贯设有放气通孔,所述放气通孔的内壁面上形成有第一配合面;放气压块,外圆周面上形成有第二配合面;所述放气压块收容于所述放气通孔内形成第一工作态以及第二工作态;所述放气压块处于第一工作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面紧密贴合于所述第一配合面,所述放气压块密封安装于所述放气通孔内;所述放气压块处于第二工作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一配合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离合管路内的气体流经所述放气通孔以及间隙后排出。如上所述的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放气通孔由下往上依次包括内径逐段增大的第一通孔段、第二通孔段和第三通孔段,所述第一通孔段和所述第二通孔段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通孔段和所述第三通孔段之间形成有第一台阶面;所述放气压块由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柱形段、第二柱形段和第三柱形段,所述第二配合面形成于所述第一柱形段的外圆周面,所述第二柱形段和所述第三柱形段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台阶面贴合的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二柱形段与所述第二通孔段之间形成有过气通道,所述第三柱形段贯设有与所述过气通道连通的过气通孔。如上所述的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配合面和所述第二配合面均为锥形面。如上所述的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过气通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过气通孔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三柱形段上。如上所述的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放气结构还包括锁定块以及预紧弹簧,所述锁定块固定于所述放气压块的上方,所述预紧弹簧的底端抵压于所述放气压块上,所述预紧弹簧的头端抵压于所述锁定块上。如上所述的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锁定块包括第一锁定段和第二锁定段,所述第一锁定段和所述第二锁定段之间形成有台阶面,所述预紧弹簧背离所述放气压块的一端抵压于所述台阶面上,所述第二锁定段通过螺纹配合固定于所述放气通孔内。如上所述的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锁定块轴向贯穿有放气通道,所述锁定块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放气小孔,所述放气小孔的一端与放气通道连通,所述放气小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通孔段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活动安装的放气压块,在常态下,放气压块处于第一工作态,当离合管路内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放气压块的第二配合面受到压力往上走,转为第二工作态,此时与第一配合面之间形成间隙,气体通过放气通孔和间隙后排出,瞬时间,离合管路内的压力下降,放气压块重新回到第一工作态,避免空气回到工作腔内,离合管路排气时,只需要一人操作,不断踩离合踏板,使离合管路中达到一定压力,自动排气,直到排出制动液无泡状为止,完成管路排气。解决了排气时需要两人进行操作的问题,提高了方便性。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离合器分泵总成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离合器分泵总成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现有放气螺钉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离合器分泵总成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放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放气通孔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放气压块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锁定块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1-缸体,12-工作腔;21-放气通孔,22-第一配合面,23-第一通孔段,24-第二通孔段,25-第三通孔段,26-第一台阶面;31-放气压块,32-第二配合面,33-第一柱形段,34-第二柱形段,35-第三柱形段,36-第二台阶面,37-过气通道,38-过气通孔;41-锁定块,42-预紧弹簧,43-放气通道,44-放气小孔,45-第一锁定段,46-第二锁定段;现有技术中:1-缸体,2-放气螺钉,2a-锥形面,2b-放气螺钉螺纹,2c-放气口,2d-放气小孔,3-放气孔,3a-放气孔锥面,3b-放气孔螺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如图4和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包括:缸体11,形成有工作腔12,所述工作腔12的壁面贯设有放气通孔21,所述放气通孔21的内壁面上形成有第一配合面22;放气压块31,外圆周面上形成有第二配合面32;所述放气压块31收容于所述放气通孔21内形成第一工作态以及第二工作态;所述放气压块31处于第一工作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面32紧密贴合于所述第一配合面22,所述放气压块31密封安装于所述放气通孔21内,使得离合管路形成封闭状态;所述放气压块31处于第二工作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面32与所述第一配合面22之间形成有间隙,离合管路内的气体流经所述放气通孔21以及间隙后排出。在常态下,放气压块31受压力或者重力作用,使得第二配合面32紧密贴合于所述第一配合面22,放气压块31将放气通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11),形成有工作腔(12),所述工作腔(12)的壁面贯设有放气通孔(21),所述放气通孔(21)的内壁面上形成有第一配合面(22);放气压块(31),外圆周面上形成有第二配合面(32);所述放气压块(31)收容于所述放气通孔(21)内形成第一工作态以及第二工作态;所述放气压块(31)处于第一工作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面(32)紧密贴合于所述第一配合面(22),所述放气压块(31)密封安装于所述放气通孔(21)内;所述放气压块(31)处于第二工作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面(32)与所述第一配合面(22)之间形成有间隙,离合管路内的气体流经所述放气通孔(21)以及间隙后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11),形成有工作腔(12),所述工作腔(12)的壁面贯设有放气通孔(21),所述放气通孔(21)的内壁面上形成有第一配合面(22);放气压块(31),外圆周面上形成有第二配合面(32);所述放气压块(31)收容于所述放气通孔(21)内形成第一工作态以及第二工作态;所述放气压块(31)处于第一工作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面(32)紧密贴合于所述第一配合面(22),所述放气压块(31)密封安装于所述放气通孔(21)内;所述放气压块(31)处于第二工作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面(32)与所述第一配合面(22)之间形成有间隙,离合管路内的气体流经所述放气通孔(21)以及间隙后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气通孔(21)由下往上依次包括内径逐段增大的第一通孔段(23)、第二通孔段(24)和第三通孔段(25),所述第一通孔段(23)和所述第二通孔段(24)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配合面(22),所述第二通孔段(24)和所述第三通孔段(25)之间形成有第一台阶面(26);所述放气压块(31)由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柱形段(33)、第二柱形段(34)和第三柱形段(35),所述第二配合面(32)形成于所述第一柱形段(33)的外圆周面,所述第二柱形段(34)和所述第三柱形段(35)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台阶面(26)贴合的第二台阶面(36),所述第二柱形段(34)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幸振帆李青章原小雅袁杰赵威锋佟维刘金莲杨波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