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离合器
,特别是一种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
技术介绍
离合器分泵总成属于汽车离合操纵系统中一个重要零部件,其作用为将液压能转化为动能,推动离合分离拔叉或离合分离摇臂从而使离合器实现分离。离合器分泵总成此外还有管路排气的功能,其结构本身带有排气结构,主要在人工对离合管路中气体排出时使用。目前的离合器分泵总成排气结构,需两人配合才完成离合管路中的气体,操作不方便,较为困难。如图1至图3所示,图1为现有离合器分泵总成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离合器分泵总成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放气螺钉的结构示意图,现有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由放气螺钉2及缸体1组成。其中缸体1上有放气孔3,放气孔3中间带有放气孔锥面3a,放气孔3上部带有放气孔螺纹3b;放气螺钉2下部为锥形面2a,锥形面2a上部带有放气螺钉螺纹2b,其中心带有放气口2c,与底部的放气小孔2d相连通。当管路正常状态时,放气螺钉2上的放气螺钉螺纹2b与缸体放气孔螺纹3b相配合,使放气螺钉底部锥形面2a与放气孔中部放气孔锥面3a相贴合,使缸体内部与外部相封闭,使整个管路形成封闭状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11),形成有工作腔(12),所述工作腔(12)的壁面贯设有放气通孔(21),所述放气通孔(21)的内壁面上形成有第一配合面(22);放气压块(31),外圆周面上形成有第二配合面(32);所述放气压块(31)收容于所述放气通孔(21)内形成第一工作态以及第二工作态;所述放气压块(31)处于第一工作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面(32)紧密贴合于所述第一配合面(22),所述放气压块(31)密封安装于所述放气通孔(21)内;所述放气压块(31)处于第二工作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面(32)与所述第一配合面(22)之间形成有间隙,离合管路内的气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11),形成有工作腔(12),所述工作腔(12)的壁面贯设有放气通孔(21),所述放气通孔(21)的内壁面上形成有第一配合面(22);放气压块(31),外圆周面上形成有第二配合面(32);所述放气压块(31)收容于所述放气通孔(21)内形成第一工作态以及第二工作态;所述放气压块(31)处于第一工作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面(32)紧密贴合于所述第一配合面(22),所述放气压块(31)密封安装于所述放气通孔(21)内;所述放气压块(31)处于第二工作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面(32)与所述第一配合面(22)之间形成有间隙,离合管路内的气体流经所述放气通孔(21)以及间隙后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气通孔(21)由下往上依次包括内径逐段增大的第一通孔段(23)、第二通孔段(24)和第三通孔段(25),所述第一通孔段(23)和所述第二通孔段(24)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配合面(22),所述第二通孔段(24)和所述第三通孔段(25)之间形成有第一台阶面(26);所述放气压块(31)由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柱形段(33)、第二柱形段(34)和第三柱形段(35),所述第二配合面(32)形成于所述第一柱形段(33)的外圆周面,所述第二柱形段(34)和所述第三柱形段(35)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台阶面(26)贴合的第二台阶面(36),所述第二柱形段(34)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幸振帆,李青章,原小雅,袁杰,赵威锋,佟维,刘金莲,杨波,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