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板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9124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7 1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板模具,包括上模板、下模板、固定于上模板上的上模及固定于下模板上的下模,所述下模形成有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所述上模板上固定有导套组,所述下模板上固定有与导套组相匹配的导柱组,所述上模作用于第一模腔或第二模腔时,所述导柱组内的导柱与所述导套组内的导套形成导向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下模设置上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下模一模两腔,共用上模的结方式,减少了模具数量,降低模具开发成本同时,规避了制件卡模风险。

A steel plate mold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teel mold, including the template, a lower template and fixed on the template on the upper die and the lower template is fixed on the lower die, the lower die is formed with a first mold cavity and the second cavity on the the second mock exam, a guide sleeve fixed template, the column the guide group matched with the guide sleeve is fixed on the lower template group, the effect in the first die cavity or the second mock exam cavity, the guide column in the group with the guide sleeve in the group with the guide sleeve form guide.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art, the utility model through the die set on the first mold cavity and the mold cavity under the second mock exam, the first mock exam two cavity way sharing mode, reduce the quantity of mould, reduce the cost of mol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o avoid the risk of mould parts car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板模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特别是一种钢板模具。
技术介绍
汽车结构件中,有许多如图1所示的钢板制件,两侧立壁1′与底面2′成90°或者小于90°夹角。为实现该种制件成型,如果两道翻边一起成型,制件容易卡在上模,取件不便,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如果两道翻边分两序完成,可以规避卡上模问题,但需要开发两副成型模具,模具开发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板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不仅减少了模具数量,降低了模具开发成本,而且避免了一序成型带来的制件卡模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钢板模具,包括上模板、下模板、固定于上模板上的上模及固定于下模板上的下模,所述下模形成有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所述上模板上固定有导套组,所述下模板上固定有与导套组相匹配的导柱组,所述上模作用于第一模腔或第二模腔时,所述导柱组内导柱与所述导套组内的导套形成导向配合。如上所述的钢板模具,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导套组包括有一对导套,一对所述导套对称设于所述上模两侧。如上所述的钢板模具,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导柱组包括有一对第一导柱和一对第二导柱,一对所述第一导柱和一对所述第二导柱均对称设于所述下模两侧。如上所述的钢板模具,其中,优选的是,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导柱和所述第二导柱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第一模腔和所述第二模腔之间的间距相等。如上所述的钢板模具,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下模上设有一对限位柱,所述限位柱顶部可拆卸的设有增高块。如上所述的钢板模具,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限位柱顶部设有螺纹孔,所述增高块上设有与所述螺纹孔匹配的螺纹柱。如上所述的钢板模具,其中,优选的是,一对所述限位柱固定于所述下模的对角线处。如上所述的钢板模具,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下模顶部设有一对定位块。如上所述的钢板模具,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上模板和所述下模板的两侧均设有吊耳。如上所述的钢板模具,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上模的侧部设有避让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在设置下模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下模一模两腔,共用上模的结方式,减少了模具数量,降低模具开发成本同时,规避了制件卡模风险。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钢板制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上模作用于第一模腔时的模具轴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上模作用于第二模腔时的模具轴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下模轴测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模板,2-下模板,3-上模,4-下模,5-第一模腔,6-第二模腔,7-导套,8-第一导柱,9-第二导柱,10-限位柱,11-增高块,12-螺纹孔,13-螺纹柱,14-定位块,15-吊耳,16-避让槽;1′-立壁,2′-底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的实施例:如图2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钢板模具,包括上模板1、下模板2、固定于上模板1上的上模3及固定于下模板2上的下模4,所述下模4形成有第一模腔5和第二模腔6,为了与工件的形状相配合,第一模腔5和第二模腔6平行设置,这样下模4形成一模两腔的结构,共用一个上模3,上模3作用完第一模腔5后,调整上模3或下模4位置,使得上模3继续作用于第二模腔6,这样能够减少模具数量,降低模具开发成本同时,规避制件卡模风险。在上模3作用于第一模腔5和第二模腔6过程中,由于上模板1和下模板2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如果使用现有技术中的单对导柱导套的情况,会发生导柱和导套错位情况,所以必须要对导柱和导套布置情况进行改造,所述上模板1上固定有导套组,所述下模板2上固定有与导套组相匹配的导柱组,所述上模3作用于第一模腔5或第二模腔6时,所述导柱组内的导柱与所述导套组内的导套形成导向配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可以设有多对导套单对导柱或者单对导套多对导柱的配合方法,本实施例中选用了单对导套多对导柱这样的模式,所述导套组包括有一对导套7,一对所述导套7对称设于所述上模3两侧,所述导柱组包括有一对第一导柱8和一对第二导柱9,一对所述第一导柱8和一对所述第二导柱9均对称设于所述下模4两侧。为了能够使得第一导柱8和第二导柱9均能准确的与导套7实现配合作用,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导柱8和所述第二导柱9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第一模腔5和所述第二模腔6之间的间距相等,这样上模3相对于下模4移动的距离与导套7移动的距离相等,也与所述第一模腔5和所述第二模腔6之间的距离相等,同时与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导柱8和所述第二导柱9之间的距离相等。为了使得导向过程流畅合理,一对所述第一导柱8对应于所述第一模腔5设置,一对所述第二导柱9对应于所述第二模腔6设置,当上模3作用于第一模腔5时候,所述第一导柱8与所述导套7相配合,上模3移动到第二模腔6时候,所述导套7恰好移动到所述第二导柱9上方,与所述第二导柱9滑动配合。所述下模4上设有一对限位柱10,由于下模4设有两个模腔,模腔的成型深度不同,导致限位柱10的高度要求不同,所述限位柱10顶部可拆卸的设有增高块11。为了装配方便,所述限位柱10顶部设有螺纹孔12,所述增高块11上设有与所述螺纹孔12匹配的螺纹柱13,在需要增高时候,将螺纹柱13旋入螺纹孔12内,从而将增高块11垫于所述限位柱10上,不需要增高时,将增高块11旋下。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一对所述限位柱10固定于所述下模4的对角线处,压力分布均匀。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模4顶部设有一对定位块14,所述定位块14用于料片定位。为了便于移动,所述上模板1和所述下模板2的两侧均设有吊耳15。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模3的侧部设有避让槽16,用于避让前一序成型形状,防止其与上模3干涉。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参照图2:增高块11通过螺纹与限位柱10固定,增加了限位柱10的高度。将料片放置在下模4上,通过定位块14对料片位置进行定位,在压力机的作用下,第一导柱8逐渐与导套7接触,接着上模3与下模4的第一模腔5逐渐接触,当上模板1与限位柱10增高块11接触时,成型到位,完成第一模腔5的工序内容。参照图3:通过吊耳15将上模3吊起,使第二导柱9与导套7配合,上模3与第二模腔6配合,将限位柱10增高块11取下放置在下模板2上。料片放置在下模4上,通过定位块14对料片进行定位,在压力机的作用下,第二导柱9逐渐与导套7接触,接着上模3与下模4上的第二模腔6逐渐接触,当上模板1与限位柱10接触时,成型到位,完成第二模腔6的工序内容。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技术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本技术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技术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钢板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板模具,包括上模板(1)、下模板(2)、固定于上模板(1)上的上模(3)及固定于下模板(2)上的下模(4),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4)形成有第一模腔(5)和第二模腔(6),所述上模板(1)上固定有导套组,所述下模板(2)上固定有与导套组相匹配的导柱组,所述上模(3)作用于第一模腔(5)或第二模腔(6)时,所述导柱组内的导柱与所述导套组内的导套(7)形成导向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板模具,包括上模板(1)、下模板(2)、固定于上模板(1)上的上模(3)及固定于下模板(2)上的下模(4),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4)形成有第一模腔(5)和第二模腔(6),所述上模板(1)上固定有导套组,所述下模板(2)上固定有与导套组相匹配的导柱组,所述上模(3)作用于第一模腔(5)或第二模腔(6)时,所述导柱组内的导柱与所述导套组内的导套(7)形成导向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套组包括有一对导套(7),一对所述导套(7)对称设于所述上模(3)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柱组包括有一对第一导柱(8)和一对第二导柱(9),一对所述第一导柱(8)和一对所述第二导柱(9)均对称设于所述下模(4)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板模具,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导柱(8)和所述第二导柱(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肖英王星罡黄林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