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钢板压弯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22318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14 1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厚钢板压弯成型模具,包括凹模和与其相对应的凸模,凹模包括条形板Ⅰ和位于条形板Ⅰ上方且向下凸起的弧形板Ⅰ,条形板Ⅰ顶面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侧板Ⅰ,弧形板Ⅰ的两侧分别向外延展形成有能够搭接在两块侧板Ⅰ上的延展部,条形板Ⅰ顶面上固定连接有能够对弧形板Ⅰ进行支撑的格架内撑Ⅰ;凸模包括条形板Ⅱ和位于条形板Ⅱ下方且向下凸起的弧形板Ⅱ,条形板Ⅱ底面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侧板Ⅱ,弧形板Ⅱ顶面的两侧分别与两块侧板Ⅱ固定连接,条形板Ⅱ底面上固定连接有能够对弧形板Ⅱ进行支撑的格架内撑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作容易,降低了材料的使用量,成本更加低廉,自身重量减少,在使用安装的过程中更加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压弯成型模具,具体涉及一种厚钢板压弯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厚度25.0~100.0mm的称为厚板,主要用于造船、锅炉、梁和高压容器壳体等。目前钢结构制作加工领域,对于需要圆弧外形的钢板,一般采用二种方法,一是采用加热方式对钢板进行加热,将钢板局部区域温度升高到较高温度,再通过机械方法进行扳弯,达到设计所需弧度。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截面较小的钢板,对较厚和宽钢板,无法控制均匀变形;二是直接通过压弯装置对钢板进行压弯,但是对于一些厚钢板,利用压弯装置将其压弯就需要非常大的压力,因为力是相互的,作用在钢板的同时也作用在成型模具上。为了能够承载更大的作用力,通常成型模具中的凸模和凹模采用锻造加工而成,全是实心结构,这样必然能够承载更大的作用力,但是这样成型模具的重量较大,材料以及制作成本也随之增加,另外自身重量的增加也不利于成型模具的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材料使用量少,自身重量较轻,制作容易,使用安装方便的厚钢板压弯成型模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厚钢板压弯成型模具,包括凹模和与其相对应的凸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包括分别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条形板Ⅰ和位于条形板Ⅰ上方且向下凸起的弧形板Ⅰ,所述条形板Ⅰ顶面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沿所述条形板Ⅰ长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条形板Ⅰ相垂直的侧板Ⅰ,所述弧形板Ⅰ的两侧分别水平向外延展形成有能够搭接在两块所述侧板Ⅰ上的延展部,位于两块侧板Ⅰ之间的所述条形板Ⅰ顶面上固定连接有能够对所述弧形板Ⅰ进行支撑的格架内撑Ⅰ,所述格架内撑Ⅰ与所述弧形板Ⅰ固定连接;所述凸模包括分别沿凹模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板Ⅱ和位于条形板Ⅱ下方且向下凸起的弧形板Ⅱ,所述条形板Ⅱ底面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沿所述条形板Ⅱ长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条形板Ⅱ相垂直的侧板Ⅱ,所述弧形板Ⅱ顶面的两侧分别与两块所述侧板Ⅱ固定连接,位于两块所述侧板Ⅱ之间的所述条形板Ⅱ底面上固定连接有能够对所述弧形板Ⅱ进行支撑的格架内撑Ⅱ,所述格架内撑Ⅱ与所述弧形板Ⅱ固定连接,所述弧形板Ⅰ的半径大于所述弧形板Ⅱ的半径。在本技术中,凸模和凹模在对厚钢板压弯的同时,其自身也要承载同样大小的作用力,因为厚钢板的厚度较大,要使其能够发生弯曲就需要提供较大的作用力,那么凸模和凹模就需要较大的抗弯强度。钢板放置在凹模上,弧形板Ⅰ两侧的水平延伸的延伸部能够更好地对钢板进行定位,便于压弯。另外位于弧形板Ⅰ与条形板Ⅰ之间的格架内撑Ⅰ和位于弧形板Ⅱ与条形板Ⅱ之间的格架内撑Ⅱ不仅能够更好的为弧形板Ⅰ和弧形板Ⅱ提供支撑力,同时还提供了足够大小的抗弯强度,避免发生弯曲变形。由于中部采用了格架架构,在强度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自身的重量也得到了更好的控制,材料用量更少,自身重量较轻,降低了成本,另外制作容易,使用安装方便。作为优化,所述格架内撑Ⅰ整体呈鱼骨形且顶面与所述弧形板Ⅰ底面相吻合,所述格架内撑Ⅱ整体呈井字形且底面与所述弧形板Ⅱ顶面相吻合。因为钢板在压弯的过程中,弧形板Ⅱ的弧形面中最低点首先接触到钢板,随着压弯过程的进行,其作用力的作用点逐渐向弧形面的两侧移动,那么弧形板Ⅱ两侧的弧形面就需要承载较多的作用力。弧形板Ⅰ的受力顺利和弧形板Ⅱ的受力顺利相反,首先是弧形板Ⅰ两侧的弧形面收到钢板传递过来的作用力,随着钢板的弯曲,作用力的作用点逐渐向弧形面的最低点移动,直到最后大部分作用力作用在弧形板Ⅰ弧形面的最低点上。这样弧形板Ⅰ和弧形板Ⅱ各自承载作用力的作用点就不相同,鱼骨形的格架内撑Ⅰ承载的作用点在中间位置,重点为弧形板Ⅰ的弧形面最低点提供支承,而井字形的格架内撑Ⅱ承载的作用点在两侧,重点为弧形板Ⅱ的弧形面两侧提供支承。同时鱼骨形格架内撑Ⅰ的顶面与弧形板Ⅰ底面相吻合,井字形格架内撑Ⅱ的底面与弧形板Ⅱ顶面相吻合,能够将传递过来的作用力分散,进一步防止凸模和凹模发生弯曲变形。作为优化,所述条形板Ⅱ顶面固定连接有多块沿所述条形板Ⅱ宽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且沿所述条形板Ⅱ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板,位于所述加强板的上方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面分别与各加强板固定连接。在成型模具使用的过程中,压弯装置上的液压缸作用在连接板上,连接板再将作用力分散至各加强板上,这些加强板再将分散后的作用力传递到凸模上,这样就能够使作用在凸模上的作用力更均匀,不仅使钢板的压弯效果更好,还提高了凸模的抗弯强度。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结构简单,制作容易,采用钢结构焊接制作而成,采用了大量空心结构,降低了材料的使用量,使成本更加低廉,同时自身重量减少,使得在成型模具使用安装的过程中更加方便。附图说明为了使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图1为厚钢板压弯装置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为图1中上支撑梁的剖视图;图4为图1中支撑柱的剖视图;图5为图1中凸模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凸模的剖视图;图7为图1中凹模的剖视图;图8为图1中凸模内部结构三维示意图;图9为图1中凹模内部结构三维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一种采用了本技术结构的厚钢板压弯装置及其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9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厚钢板压弯装置,包括上下相对且水平平行设置的上支撑梁和下支撑梁,所述下支撑梁上固定连接有两根竖直设置且用于支撑所述上支撑梁的支撑柱,位于两根所述支撑柱之间的所述下支撑梁顶面上设有凹模,凹模的上方设有与其相对应的凸模,所述上支撑梁上固定连接有能够驱动所述凸模沿竖直方向运动的驱动装置,所述上支撑梁和所述下支撑梁各包括一根水平设置的箱型梁1,所述箱型梁1内腔中设有多块沿所述箱型梁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腹板2,所述腹板2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箱型梁1的中心线,所述腹板2的边缘分别与所述箱型梁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包括竖直设置的箱型柱3,所述箱型柱3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其上下两端的所述上支撑梁和所述下支撑梁固定连接,所述箱型柱3的内腔中设有一块与所述箱型柱3一侧侧面平行设置的支撑板4,所述支撑板4的两侧分别与箱型柱3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支撑梁和所述下支撑梁固定连接。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两台沿所述上支撑梁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液压缸5,所述液压缸5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所述上支撑梁的底面上,所述液压缸的顶部伸出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顶端与所述凸模的顶面可拆卸式连接,两根所述支撑柱之间还设有能够对所述液压缸5的顶部进行支撑的支撑杆6,所述支撑杆6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位于其两端的所述支撑柱上。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支撑梁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沿所述下支撑梁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撑脚7,所述支撑脚7底面所在平面与所述下支撑梁底面所在平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模包括分别沿所述下支撑梁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板Ⅰ8和位于条形板Ⅰ8上方且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厚钢板压弯成型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厚钢板压弯成型模具,包括凹模和与其相对应的凸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包括分别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条形板Ⅰ和位于条形板Ⅰ上方且向下凸起的弧形板Ⅰ,所述条形板Ⅰ顶面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沿所述条形板Ⅰ长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条形板Ⅰ相垂直的侧板Ⅰ,所述弧形板Ⅰ的两侧分别水平向外延展形成有能够搭接在两块所述侧板Ⅰ上的延展部,位于两块侧板Ⅰ之间的所述条形板Ⅰ顶面上固定连接有能够对所述弧形板Ⅰ进行支撑的格架内撑Ⅰ,所述格架内撑Ⅰ与所述弧形板Ⅰ固定连接;所述凸模包括分别沿凹模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板Ⅱ和位于条形板Ⅱ下方且向下凸起的弧形板Ⅱ,所述条形板Ⅱ底面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沿所述条形板Ⅱ长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条形板Ⅱ相垂直的侧板Ⅱ,所述弧形板Ⅱ顶面的两侧分别与两块所述侧板Ⅱ固定连接,位于两块所述侧板Ⅱ之间的所述条形板Ⅱ底面上固定连接有能够对所述弧形板Ⅱ进行支撑的格架内撑Ⅱ,所述格架内撑Ⅱ与所述弧形板Ⅱ固定连接,所述弧形板Ⅰ的半径大于所述弧形板Ⅱ的半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厚钢板压弯成型模具,包括凹模和与其相对应的凸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包括分别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条形板Ⅰ和位于条形板Ⅰ上方且向下凸起的弧形板Ⅰ,所述条形板Ⅰ顶面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沿所述条形板Ⅰ长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条形板Ⅰ相垂直的侧板Ⅰ,所述弧形板Ⅰ的两侧分别水平向外延展形成有能够搭接在两块所述侧板Ⅰ上的延展部,位于两块侧板Ⅰ之间的所述条形板Ⅰ顶面上固定连接有能够对所述弧形板Ⅰ进行支撑的格架内撑Ⅰ,所述格架内撑Ⅰ与所述弧形板Ⅰ固定连接;所述凸模包括分别沿凹模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板Ⅱ和位于条形板Ⅱ下方且向下凸起的弧形板Ⅱ,所述条形板Ⅱ底面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沿所述条形板Ⅱ长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条形板Ⅱ相垂直的侧板Ⅱ,所述弧形板Ⅱ顶面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波吴晓东王友鸿周敬吴海军任相福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